分享

连续三年获得阿里青橙奖,中科大大数据被低估了吗?

 新用户69478289 2020-09-15

  

全球最令人瞩目的科技奖项诺贝尔奖,按照惯例将在每年10月陆续揭晓名单。而国内诸多民间科学大奖,则是不约而同选择了在诺贝尔奖之前一个月抢先揭晓:今年9月刚开始,未来科学大奖和青橙奖已经公布了获奖名单,另一项大奖“科学探索奖”,也将于9月下旬揭晓。 这三个大奖各有侧重,覆盖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专业领域:对标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代表终身荣誉性质,而青橙奖和科学探索奖则是将激励和支持的对象分别定在了35岁和45岁以下的年轻学者——不少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在年轻时便做出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从历届青橙奖得奖名单看,清华大学(5人)、北京大学(3人)、浙江大学(3人)、上海交通大学(3人)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人)五所国内最负盛名的一流学校连续三年有年轻教师入选青橙奖,果真是得年青人者得天下。      再细看这些得奖者的研究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尤为引人注意:3名得奖者张兰、刘淇与何向南,均与大数据相关——青橙奖的三大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而大数据仅是信息技术中6大子领域之一。在大数据领域,中科大后劲十足,连续三年获得青橙奖的秘密何在?
1

高起点、宽口径,科大人工智能不全靠计算机

科大一直是人们心目中仅次于清北一级的“好学校”,尤其是近几年人工智能大热,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均出自科大,也坐实了科大“人工智能强校”的地位。如果单从学科评比的角度来看,中科大的计算机并不算特别出色:在最近一次第四轮学科排名中,科大计算机学科仅为A-(13-24名),这恐怕会大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真正细数起来,这些在人工智能领域叱咤风云的大牛们,不少来自计算机系之外的其他系,其中的分布可以用“两雄争霸,五分天下”来形容:

· 少年班:张亚勤、姚新、闵万里、周靖人、田第鸿、谢幸、吴义坚、王晓刚、陈云霁、陈天石、董维山、周涛等;

· 6系(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李世鹏、罗杰波、周少华、刘庆峰、周伯文、李学农、胡郁、庞建新、陶大程、冯歆鹏、徐东、曹亮亮、杨庆雄、王孝宇、文勇刚、孙欢等;

· 10系(自动化):熊辉、肖京、梁家恩、李佳、梅涛、冯佳时等;

· 11系(计算机):王劲、朱松纯、徐晨阳、沈晓卫、姚军、傅衍杰等;

· 其他系:邓力、汤晓鸥、黄伟、周曦、任少卿等;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原来在科大论人工智能,打个比方,如果少年班和6系真的争起来谁的贡献大,计算机系只能在一旁劝:哥,你们都很厉害...这其实也符合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特点:在具体的专业上,数学、物理、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等专业均有所涉及,只不过人们一般还是先入为主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画上了等号。中科大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从立校之初就开始重视交叉学科研究,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得益于中科大严格的学术训练,中科大本科生的学术普遍扎实,学习能力强,保研率稳居全国前三,出国深造的比例更是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高校第一。肯下苦功,勇于进入新的领域,这恐怕也是在人工智能浪潮来袭的时候,科大能迅速占得一席之地的秘诀。
2

被低估的中科大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一样,大数据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主体包括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科大的数学学科很强,数学系首任系主任是华罗庚,而且在中科大的系科编号中,编号1的就是数学系,可见中科大的数学传统和对数学的重视。后来2018年3月中科大成立大数据学院,首任院长就是中科大校友、781班的鄂维南院士,数学学得好,做起大数据来的确要有优势得多。顺便说一下,2018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第三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获批高校名单中并无中科大,直到2019年3月的第四期名单才将中科大列入其中。从这个角度说,中科大在2018年3月成立大数据学院,看上去多少有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思。

也正因为如此,在诸多自媒体高考专业指南中的大数据专业排名文章中常常忽略中科大。实际上,中科大是国内最早一批关注到数据挖掘领域的国内高校之一,这当中离不开被誉为华人数据挖掘研究第一人的韩家炜的影响。韩家炜在1978 年恢复高考后报考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因为当时中科院挂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牌子,所以韩家炜可以算是正儿八经的中科大校友。

中科大很早就在校内组织数据建模比赛,后来在数据建模比赛的基础上,中科大于2011年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数据挖掘邀请赛”,这场邀请赛同时也是中科大的第三届数据建模比赛。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研究生组的冠军是中科大的RecSys1队,这支队伍的主力,正是后来获得2019年第二届青橙奖的中科大计算机学院教师刘淇。刘淇是中科大计算机学院自己培养出来的“亲卫军”,他这一支颇有传承,在国内高校计算机飞速发展的80年代,中科大是机器学习研究的“急先锋”,国内最早的机器学习会议第一届全国机器学习研讨会1987年在黄山召开,中科大蔡庆生正是大会的主要组织者。    蔡庆生也是中科大人工智能研究的开创者,1980年教育部委托王湘浩在吉林大学办的“人工智能讲习班”中,蔡庆生正是参加讲习班的十六名老师之一。蔡庆生的衣钵传人是陈恩红,陈恩红的研究方向更偏向数据挖掘,刘淇正是师从陈恩红进入数据挖掘领域。2011年是刘淇的第一个高光时刻,除了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数据挖掘邀请赛夺冠,还以第一作者获得了数据挖掘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之一、IEEE ICDM的最佳研究论文奖。2013年,刘淇博士毕业后留校,随即入选了2014年春季“微软青年学者铸星计划”。该计划为入选的青年学者提供为期六个月至一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的机会,并为每一位访问学者安排微软员工作为研究合作伙伴,而在微软与刘淇对接的合作伙伴,正是刘淇的中科大学长、微软亚洲研究院互联网搜索与挖掘组主任研究员谢幸。这段经历帮助刘淇等年轻学者开阔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确认了未来长期的研究方向。此后刘淇又入选了2015年CCF-Intel青年学者提升计划、2018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7-2019)及&CCF“青年人才托举计划”,一步一个脚印,2019年拿到青橙奖也是实至名归。  (微软亚洲研究院青年教师铸星计划2014级春季班毕业合影,左五为刘淇。图片来源:MSRA官网。与刘淇同批入选的其他年轻学者,包括清华崔鹏、北大万小军、复旦姜育刚等已成为各自领域的学术新星)如果说刘淇代表了中科大在大数据研究上的多年积累,中科大另两位青橙奖得主张兰和何向南则代表了中科大近年来大力引进人才所取得的成绩。中科大在90年代到00年代曾一度陷入低谷,前文提到中科大计算机系学科评比仅得到A-,这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科评比之时过去5年各高校间实力的对比,而刘淇所在的计算机学院在2016年李向阳到任担任院长后,2017年青千计划就有5位入选,其后劲值得期待。张兰就是李向阳引进而来。张兰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博士学位,导师刘云浩,2014年-2016年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刘云浩与李向阳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刘云浩在自动化系,李向阳在计算机系,本科期间两人交集并不多;但两人殊途同归,进入了同一研究领域,几乎同一时间参与了INFOCOMM、MobiCom等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并合作指导学生发表了多篇文章。在Google Scholar上查询李向阳,可以发现在合作伙伴一栏,排名第一的正是刘云浩。张兰从博士期间起跟着导师刘云浩与李向阳合作,从2010年第一篇文章算起,到目前为止已经和李向阳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甚至可以说李向阳在学术上对张兰的影响要高于导师刘云浩,张兰的博士论文《保护隐私的计算及应用》同时获得2015年ACM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和2015年CCF优秀博士论文奖两个大奖,安全隐私这一研究方向也与李向阳更近一些。博士后出站后,张兰便来到了中科大担任特任研究员。张兰的研究领域是大数据、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交易,后来2018年中科大成立大数据学院,从计算机系抽调部分老师支援,张兰便成为了新成立的大数据学院拉新的一张王牌——张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中有着不小的知名度,在知乎的一个的问题“你在现实生活中见过最美的博士是什么样的?”下,关于张兰的回答是本土博士的最高票(八卦一下,最高票是一位放了比基尼泳装照的外国小姐姐),而在一些保研论坛里,也能看到不少学子报科大的夏令营“只为见张兰老师一面”的话语。另一位新出炉的青橙奖得主何向南同样是中科大新近引进的“实力派”。何向南2016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此次青橙奖评选,何向南以“28岁、教授博导、副院长”等众多抢眼球的标签为大家所熟知,是众多青年教师眼中的“人生赢家”。而AI科技评论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发现,何向南的起点并不算好——他2007年就读于名不见经传的上海电力学院,可以想象,当年高考他的成绩并不如意。但上海市独有的、面向所有普通高校一年级本科生的“插班生考试”给了何向南第二次选择的机会,通过插班生考试,何向南于2008年转入华中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而之后2011年免试保送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读研究生,是追求保研过程中的一个意外之喜。而这一意外之喜也进一步激励了何向南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我想在我明确了今后的目标后,我做的每一件事和每个选择,应该都会让我充满继续前行的力量。”靠着自律、勤奋和对未来的明确计划,何向南取得了比他起点更高的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科研成就:2016年何向南博士毕业后选择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博士后工作,博士后期间也正是何向南的高产期,他带领了一个10人左右的团队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完成了多个项目,也使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科研新人成长为今天接近7000多次引用的学术新星,2017年发表的论文《Neural collaborative filtering》,目前已有超过1500次的引用。2019年3月,何向南回国入职中科大任职特任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2019年,福布斯公布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何向南入选。而除了良好的学风、大数据领域的积累、自主人才的培养及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三大因素,从某种意义说,中科大三名青年研究者连获青橙奖只是中科大近十年来再度崛起的一个缩影。
3

承瀚海之辽阔,比星云之光华

中科大创办于1958年,在一众百年高校中算是后起之秀,而其六十余年的发展也几经波折。中科大的创办曾被誉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第二年即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到1962年中科大新生的录取分数线已超过清华、北大。但之后不久便赶上文革“失落的十年”,科大迁出北京,经历了一段“河南不要、江西也不要”的漂泊后在安庆落脚,后迁入合肥。在80年代初短暂辉煌后又陷入风波,接下来的90年代到00年代的二十年间,包括科大等一批学校在经济大潮中受到冲击,直到近10年,科大开始才触底反弹。正是在这种曲折的发展过程中,科大形成了艰苦奋斗,勤奋学习的学风,民主办学、民主管理的办学风格,以及注重培养年轻人的传统。建校之初,中科大在教育部和科学院两大体系的夹缝中,搜罗或保护了一批被错划右派的青年知识分子;1970年科大南迁,当时师资力量损失殆尽,中国科大鼓励这一批年轻的助教们走上讲台,建立独立于科学院的科研教育体系。文革后凭借回炉班与青年教师出国等灵活的人才培育政策,让中科大师资迅速反超,一跃成为中国大学的领头羊;2008年“”实施以来,中科大将重点放在“青千”(40周岁以下,博士学位获得四年左右,基本类似于海外助理教授级别)上。在前四批青年高层次人才申报中,中国科大申报入选总人数70人,连续四次位居全国第一,奠定了直到2017年“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数目全国前三的基础。经历了“文革”、“南迁”等种种磨难的中科大具备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这也使得科大更好地提前考虑年青人才的引进问题。近几年随着清北等顶尖高校对青年人才的重视,科大吸引青千年龄段的人才优势受到了极大冲击,在2017年前后,中国科大“青千”引进数目虽然仍居全国高校第三,但已与清北拉开差距。对此,中国科大再次提升了引进人才的工资薪酬等,并开始研究更灵活的人才引进制度。对于引进的人才,科大也尽可能给予最好的待遇。中国科大的总经费在国家C9高校中不算多,但是在中科大很舍得在人才引进上花钱,例如在2018年成立大数据学院时,在招聘启事中就打出了“提供国内C9高校中同等条件下最优的待遇”的口号。而在激励政策上,科大从来不会按资排辈,会按照教学和科研上的成果来对老师进行激励和评估,最近的例子是何向南来到科大不久,便担任了大数据学院的副院长,可以说在科研条件和薪水待遇上,但凡能做的,科大基本都做到了。多年以来,科大所处的位置成为了科大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不过正因为如此,科大才不敢懈怠,激发出一种强大的力量。随着合肥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合肥市政府被誉为“最牛逼的风险投资机构”,刚刚入围新一线城市,地理位置的劣势开始缩小。虽然诸多年青学者还是会优先考虑北京、上海等地的工作职位,但合肥往往能高出他们的期望,也开始成为了年轻学者们的选择之一。   在安徽全省的经济支持下,2019年中科大开启新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科研启动经费高达900万元,年薪50万元,国家和安徽省给予人才200万元的生活安家费。而更加诱人的政策是,引进人才进校即可购买科大花园住房(均价3000元/平米,约为市价的1/7)。有恒产者有恒心,人才的安居政策成为中科大引进人才的最大法宝,让引进人才可以以更平和的心态做研究。

中科大BBS的名字叫瀚海星云,取承瀚海之辽阔、比星云之光华之意。回顾历史,中科大的崛起过程可谓波折不断。但从新一代青年科学家身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和引进,中科大已经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也会有更多的中科大青年学者,爆发出如星云般的光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