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到底是做什么的地方?河源教师来深学“习本”

 名师说 2020-09-15

编者按

深圳对口帮扶河源考核全省排名第二!这些年来,深圳从财政资金投入、项目、技术、人才、智力、理念等方面,全面帮扶河源。其中,教育帮扶也是一个重点。早在2014年,深圳、河源两地教育局就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

教育帮扶,需要“软硬兼施”。硬件投入,资金、物资的援助是一方面,教育经验的输送、教育理念的引领是另一方面。后者不仅对帮扶对象影响更加深远,反过来也是对深圳教育经验、理念和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的集中检阅。

在这场大检阅中,源于罗湖,经过多年探索、完善,初步在国内确立“江湖地位”的草根、原创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型——习本课堂,不经意间成为一个亮点。

什么是学习?课堂到底是做什么的地方?

每天在教室里上课,每天向学生提问的老师们,突然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可能一时会觉得莫名其妙。

12月6日,在静谧的小梅沙酒店,面对着一百多名从河源到深圳进修的老师们,主讲者刘荣青先用两个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刘荣青现任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但有着31年教龄的他,更是一位名师、名校长——他曾担任深圳名校翠园中学校长近10年。

也就是在翠园中学,刘荣青逐渐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体系——习本课堂。在6日的讲座中,刘荣青受深圳市教科院之邀,向来自河源的优秀教师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体系,引发热烈反响。


到底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课堂?刘荣青追根溯源,描绘课堂的百年演变史。

早在1632年,夸美纽斯就提出班级授课制的理论,真正的课堂产生于1760年工业革命之后。这一阶段的课堂是“以教为本”。

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3.0时代的到来,第二次课堂革命促使“以教为本”理念向“以学为本”理念转变。

当前“互联网+”时代,被刘荣青称为“工业4.0时代”,在他看来,以翻转课堂的广泛传播和实践探索为节点,第三次课堂革命已经来临。其理念核心就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翻转课堂肇始于美国,第三次课堂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开展,中国的课堂变革如何与世界同步?中国教育的原创性和本土性如何体现?

在多年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刘荣青发现,改进后的课堂虽“以学为本”,但仍然缺少对学生习得的审视。

刘荣青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教”就像厨师做菜,“学”就像客人吃菜。菜品色香味俱全,客人吃得很开心,就达到终极目的了吗?未必!最终还要看消化得好不好。这就是“习”。

在刘荣青看来,真正的学习是“学”与“习”知行统一的过程。就阶段而言,“学”和“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就意义而言,“学”为入口,最后落脚在“习”上。“习”是“学习”的归宗和落脚点。这一理念的依据何在?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位教育家孔子和王阳明,均非常重视“习”。《论语》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王阳明的传世经典就取名《传习录》,“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在“习本课堂”的理论体系中,“习”包含习得、习惯、习性三个层次。该理论体系,建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之上,具有非常严谨科学的逻辑结构。

理论体系无懈可击,具体实操效果如何?在讲座的下半部分,刘荣青通过大量的课堂案例,详细介绍“习本课堂”的三个阶段:课前习、课中习和课后习。如何设计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前学习活动,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何创设情境,通过“课中习”真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服务学生学习体验?如何通过“课后习”实现“创造”的最终目标?……

以问题为导向,用实践作支撑,通过生动细致的讲解,学员们开始体会从“传统课堂”到“习本课堂”,教师、学生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处于中心,自编自导自演的传授者,而是创设体验环境、提供个性化指导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的容器,而是处于主体地位的知识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演讲的最后,PPT上的几张图让人印象深刻。在“习本课堂”理念体系中,教与学的对立与交融,就如同太极图,构成“习场”。

另一张图则是一个发电机。“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就如同磁场与电磁线的关系,两者只有互动起来,才能产生电。”刘荣青说。

名词解释

习本课堂

“习本课堂”的理念核心在“习”,即将过去“教、学”二元结构发展为“教、学、习”三元结构,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即“习得”,以及学生“习惯”的养成、“习性”的培育。它将传统的“课堂讲解+课后作业”改变为“课前习+课中习”,与此相对应的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就变为先习后教。在习本课堂中,“课前习”非常重要,它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以及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的关键。

问      答

深入浅出又生动细致、干货满满的一节“习本课堂”,让来自河源的骨干老师们频频点赞。讲座结束后,深圳、河源两地教师组成的“习本课堂河源群”随即成立,两地教师就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如何开展课前习,是不同的学生给不同的任务来开展吗?

传统课堂关注的是内容呈现,习本的课前习是把学习内容切割成学生能够理解的任务。

我记得萧先中学采用了学导案,能不能引导课前习?

学导案的作用可能是强调知识的认知,教师还是在引导学生准备课堂上要学的内容,重点放在了知识传递。但是信息化时代关键不是获取知识,而是链接知识。所以我们希望设计形式更丰富的课前习,比如微信群内学生的提问和分享、主题活动下的视频录制等等,让学生在知道基本知识后能爱上发问,带着问题进课堂,作为主动链接知识的人,可能才做得到深度学习。

关键是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内驱力不足,再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不愿意去学,他们更喜欢玩手机玩游戏。

不愿意完成是因为任务给的有难度完成或者觉得根本完成不了。可以降低任务难度,并且给出指示,用工具帮助来完成。重新燃起学生的激情才会带动老师的激情。互相习得。

习本课堂会否给师生带来负担?

老师们设计的那些课前任务都很有趣,对小孩来说就像冲关,他们很愿意做。家长也没有什么负担。

习本课堂对教师要求很高,工作量也会增大,刚开始一些老师是观望的态度,但后来他们慢慢发现原来课可以这样上。对于老师、学生和家长而言,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冲击力量”,既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者:师说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