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年新增超30所学校仍“供不应求”,深圳学位去哪了?

 名师说 2020-09-15

今年开学,深圳新增36所公办学校,带来数万新增学位,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改革开放初期,到处热火朝天建设的场景。

其实,说深圳是“基建狂魔”一点也不夸张。最近几年,每一年都会新改扩建30所以上的学校,这个增速令人惊叹。话说回来,建这么多学校,原因还是需求太大。不过,就算新学校数量以这样的高速扩容,学位仍然在持续吃紧。到底是为什么?师说君从一份深圳官方的教育自评报告中,找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数据,与大家分析分析。

学位有多抢手?

每年1、2月,深圳义务教育学位申请前夕,家长很发愁,各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校长更发愁。

这是因为,几乎每个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学位压力,最近几年,还要专门发“学位预警”,给家长打打“预防针”,让家长提前做好准备。从申请人群来看,小一的学位尤其紧缺;从区域来看,外来务工人口较为集中、历史欠账较大的原特区外学校,学位尤其紧缺。

比如今年年初,龙岗区教育局发布的学位预警显示,预测2018年初,该区待入学的小一、初一学龄人数已分别达到5.76万人、3.05万人。虽然2018年龙岗区将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1.5万个以上,但仍分别存在19600个、5500个缺口

光明新区年初发布的学位预警,提到“学位极度饱和,全面告急,仍会有较大数量的符合入读条件的适龄儿童无法选择到公办学位。”

上个月,龙华区教育局发布的学位申请提醒写到,该区2018年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7所,共新增公办学位1.5万个,其中小一学位2100个,初一学位1200个,建设速度在全市排在前列。但由于人口的剧增,学位供需矛盾仍然非常尖锐,学位缺口近1万个。民顺小学、龙华外国语学校等多所公办学校连1类生都录取不完。

据统计,2018年,深圳十区(新区)都发出了学位预警或学位申请提醒,告知家长学位缺口的情况。从几千到上万的缺口数量来看,扩充学位成为深圳教育的当务之急。

新增了多少学位?

学位如此紧缺,是不是因为学校建得太少了?师说君翻查了这份报告,里面的数据却显示:不但不少,还很多!

报告称,深圳近年来学位供给显著攀升:

“十二五”期间新建中小学学位12.6万个,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85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23.8万个以上,较“十二五”时期建成学位增加50%以上,规划新增幼儿园学位15万个以上。

2014-2017年实施基础教育建设工程,三年投资近100亿元,新改扩建130所中小学校,其中2017年共新改扩建39所中小学校,共新增中小学学位6万个,新建学位数量创五年来新高。

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37所,在校生208.27万人、教职工19.07万人。基础教育规模和上海、北京、广州接近。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中小学生总数居第二,幼儿园在园幼儿总数己跃居第一。按此趋势,用不了几年,深圳的基础教育规模就很可能超过北上广。

按照以上数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深圳年均新增学校37所,新增公办学位4.76万个。如果按照时间顺序一所接着一所建,几乎每10天就有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

新增学位都去哪了?

既然新学校建得不少,那为什么还缺学位呢?师说君分析之后,得出来这样的答案:

。。。。

 入学门槛低

比较了一下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可以发现深圳的入学门槛是最低的。低到什么程度?

简单来说,就是不分户籍非户籍,只要你满足基本条件(核心是父母单方一年社保),均按照统一标准申请义务教育公办学位。

而在北上广上学的条件可没那么简单,户籍、社保、房产,门槛都不低,或者非户籍人口不能按统一标准申请。门槛低了,在深上学容易,学位需求自然就大。

1

。。。。

外来人口多

深圳是一个有着12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人口增速很快,非深户籍占据大多数。这个数据,在学位供给上也是这样体现的。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72%、公办学位的55%提供给了非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符合本市就读条件的非户籍学生100%可在本市就读。五年来,新增学位的72%、新建高中100%设立在原特区外。“来了就是深圳人”,还真的是这样。

新增人口多,而且大多数是年轻人。深圳人口平均年龄33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生育率高,所以入学适龄儿童增长很快。

2

。。。。

教育质量好

深圳人有危机意识,经常讲教育质量与日益提升的需求的不对等。但平心而论,深圳基础教育的质量以及福利保障,早已跻身全国前列。素质教育、综合素养、深圳学生的鲜明特质,这些都得到社会各界及高校认可。高考成绩也是杠杠滴,多年来稳居全省第一。

细细梳理政府及社会为孩子们提供的福利,那就更“诱人”了:民办中小学学位补贴、儿童健康成长补贴、中职教育有望免学费……

深圳基础教育在国内已成高地,而深圳的公共福利又形成了“洼地”,就是这“一高一低”,吸引了更多“爱慕者”,极大提升了深圳教育的需求量。

3

。。。。

土地资源紧

虽然深圳的土地面积有1997平方公里,但实际可用土地资源不多,比起北上广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的基础教育规模已经和北上广相当。

像深圳的中心城区——福田和罗湖,目前几乎是“无地可建”,福田甚至想到了“高招”,通过和大鹏新区联姻,把学校办到原特区外去。因此“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成为普遍共识,深圳这些年的新学校建得快而多,也是得益于这一点。

4

。。。。

放开港宝入学政策

在深圳居住,在香港上学,每天奔波在两地之间,这是“跨境学童”的一个日常特写。2017年,深圳将港澳籍人员子女入学纳入全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范围,港籍学生也能在深圳上公办学校,让无所跨境学童家庭欢呼雀跃。

数据显示,2017年,2963名港澳籍学童儿童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就读人数全国第一,港澳籍子女在深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5

综合以上,一方面是城市人口的进一步激增,一方面是入学政策的进一步宽松,这些都导致深圳的学位供给持续紧张。从出生率来看,未来几年,深圳还会继续面临这样的境况,加快建学校、扩学位将是一种常态,也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客观而言,学位的问题不仅是教育的问题,还事关土地资源、人口数量等等,这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

其实此前也有一些声音指出,深圳应该适当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门槛,但从教育的“准入门槛”看,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仍然是最开放与包容的。

教育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高需求”、“高要求”的背景下,深圳仍然坚持教育的“高供给”、“高标准”,以及准入的“低门槛”。这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更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这也体现了深圳的担当和贡献。

作者:欧欧、庄树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