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中小学终于实现了清北生净流入

 名师说 2020-09-15

作为一座距离清华、北大超过2000公里的城市,除了偶尔见诸报章的大学城资讯外,平时深圳与清华、北大并列一起的新闻并不多。

最高峰的时期,当属每年高考录取时。哪个状元报了清华,哪个高分考生被北大抢走了,还有谁谁谁早就提前保送了……那段时间堪称深圳和清北如胶似漆的蜜月期

但是,事情正在起变化。

眼下,既非高考录取季,也非清华北大深研院开学季,“清华、北大&深圳”却雄赳赳冲上了热搜。

这一次,不是大深圳多少人考上清北,还是清北要和深圳搞什么大项目,而是清北又有多少毕业生来深圳当老师了!

《清北76人、博士23人、近9成研究生,龙华教育秋招完美收官》,这是“龙华教育”一周前的一篇推文,接近10万的阅读量,点赞无数。

《一次引进19名清华北大硕博!这些老师,不是别人家的》,这是“别人家的”学校——南外高级中学的战绩。昨天刚发的文章,阅读量已5万多,强势刷屏朋友圈。

76+19=95

这是多么辉煌的成绩,而且还仅仅是一个区和一个学校的数据。别忘了,还有福田、南山这样的教育、经济强区也在“虎视眈眈”,还有“四大名校”、“八大名校”的全国乃至全球招聘。

最最保守的估计,今年深圳中小学从清华、北大招到的应届毕业生将超过200人。而这座城市每年考上清北的学生,也仅有数十人之多。

恭喜!深圳的中小学校,终于实现了清北生的净流入!

在金光闪闪的数据面前,有些人开始质疑了:招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到中小学当老师,这不是大材小用吗?还是说“双子星座”大学培养能力差,毕业生只能当老师?

这样的观点不值一驳!我们一方面痛陈中国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一方面却在不断轻视教育的作用,这是自相矛盾。

毫无疑问,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中小学的作用一点不比大学的作用弱。

所以,用最好的条件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到中小学任教,一点问题都没有!

正如任正非所说,我们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但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的是:

第一、我们是不是招到了最优秀且最适合的人来当老师?

第二、我们能否留住这些人并让他们得到最优发展?

第三、教师招聘的“清北标签化”,会不会对后续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分析第一个问题。

清北的毕业生是不是最优秀的?这个不敢打包票。但总体而言,清北毕业生的学术素养和能力应比其他高校毕业生高。加上政府、学校招聘时也有各种考核、面试,我们先假定:招到的都是最优秀的。

但最优秀的,就一定是最适合的吗?这个也不敢打包票。尤其是现在深圳教师招聘开出的“价码”节节攀升(至少招聘公告上如此),会不会有一些毕业生纯粹是冲着工资和假期,而不是出于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而来?

第二个问题。

我们进一步假设,深圳的招聘人员都是钱多人不傻还火眼金睛,招到的清北毕业生个个都是最优秀最适合早已立下flag要把一生献给伟大教育事业的人才。那还是有问题要提前考虑好:我们是否为这些最优秀最有激情的人准备好了土壤、气候和生态。

说到底,还是要摆脱“金钱至上”的逻辑依赖。没有钱万万不能,但钱又确实不是万能的。

用高薪(或者说高薪的承诺)可以把人才引过来,但后续他们的发展呢?团队里有没有更优秀更有经验的引领者?有没有激励他们成长和更有创造力工作的体制机制?除了钱,学校有平台吗?有情怀吗?能够给到新人更多更持久发展的驱动力吗?一句话,留住人才,可能比吸引人才更重要,也更具挑战。

第三个问题。

教师招聘的“清北标签化”,会不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师说君认为:会。

如前所述,即便我们认为清北的毕业生普遍比别人优秀,但我们不能说,所有的清北毕业生都比其他学校所有的毕业生都优秀。

而“标签化”,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舆论绑架,很容易以偏概全或者强化某一方面的特征。很可能各区各校没有这样先入为主的意识,但一旦被外界强化了“非清北不招”的印象,可能工作会陷入被动。

“深”爱人才,“圳”等你来。只要是人才,都可以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应该是更让人期待的人才招徕气象。毕竟,我们不是为了等第、不是为了品牌,甚至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或荣誉证书而招人。我们要招的,是那些最适合最有能力最有意愿投身教育事业的人。

所以,问题来了,这时候一个深大毕业的和一个北大毕业的学生坐在你面前。如果你觉得那个深大的从各方面看都更适合当老师。你会选谁?

作者:庄树雄

编辑:王子薇

回复更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