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造顶级国际化双语学校,梅沙双语学校底气何在?

 名师说 2020-09-15

Meisha  Bilingual  School

爱上一所学校,可能只需用一个月、一周、一天乃至一瞬间;但从无到有创办一所名校,可能需要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时间。

去年年初,梅沙双语学校的办学计划甫一公布,就凭借其独特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家长。

随着学校筹备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学生与家长被这所全新的学校所吸引。

首届师生是梅双的定义者和构建者,一年多来,他们共同奠定了梅双的名校根基:多元课程体系、双语浸润、跨学科教学、导师制、金木水火土五大院舍……

2019年9月,在梅双办学一周年之际,学校校长钟焱莉为这所崭露头角的新校确立全新战略:专注学校学术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使梅双跻身于顶级国际化双语学校行列。

一年扎根,数年奋斗,梅双到底有怎样的禀赋与气质,特色与基础,又有怎样的“路线图”和“施工表”,以支撑其“成为名校”的宏大目标?

 浸润于双语,亦浸润于文化

当美国著名设计师斯蒂文·霍尔2006年开始设计大梅沙海边的万科中心总部大楼的时候,他一定想象不到,这个极具特色的庞然大物有朝一日会成为深圳的教育新地标。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漂浮的地平线”竟有诸多与教育相契的理念:开放、平等、延伸、探索无限可能,就连其开创性的斜拉桥梁技术,也与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跨领域跨学科的连接,结构变革带来新的张力和合力。

梅沙双语学校就位于“地平线”的中段,一手牵着万科梅沙书院,一头直通万科梅沙艺术学院。

长长的阶梯

很多人喜欢梅双,始于这里的阳光、沙滩。“跳跃的色彩,现代的建筑,山水相依间宁静且不沉闷,特色又不张扬。地理位置与学校设施是当初择校参考的第一印象。”八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笔下的梅双如诗如画。

紧接着,或许就是“双语学校”的概念了。“我们希望孩子不论在哪里学习,他都具备母语的知识能力,以及至少一门外语的正常交流能力。”九年级学生家长吴女士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这所目前仅有三百余名学生的精致学校,有专任教师60多人。他们来自4大洲、8个国家,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超过60%,毕业于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世界名校。

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曾先后在六所国内外知名国际学校、双语学校工作过的钟焱莉会淡定地告诉你:“语言只是工具。不能因开了中文、英文课就标榜是‘双语’学校。”

在这位资深国际教育从业者看来,文化,才是一所学校真正的根本。如果说,没有足够外语课程的双语学校是货不对板,那么,只有外语学习环境而没有文化根基的双语学校就是舍本逐末。

在梅双这样一所双语学校,民族性深深根植于梅双的育人理念之中。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和理解,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在中国文化之浸润的基础上。

▲梅沙双语学校校长 钟焱莉

如果不能对中国学生这个群体,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理解,是办不好双语教育的。”在钟焱莉看来,只做一些文化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教育。

梅双的志向,或者说办学根基所在,就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深邃的中国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的给养,再去发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

“我真切地希望我们的孩子出去以后,不再承受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他们能够体现出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拥有自己的身份认同;同时他们又有国际教育所注重的交际能力、领导力、批判性思维等等,是真正的世界公民。”钟焱莉说。

这样的理念,不仅一点都不突兀,甚至某种程度上说,是双语学校的魅力所在。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外教Guntur是一位艺术家,八年前曾在北京举办过两次展览,然后对中国有了深深的向往。此次结缘梅双并成为学校艺术学科带头人,还是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Guntur认为,我们应该让学生浸润于本地文化中,以此作为滋养和根基去发展全球视野和价值观。他正在课堂上探索如何将中国文化与西方的艺术联系起来,比如通过中国的书法来讲述一些新的艺术观点和概念。

▲书法课

与此同时,Guntur也非常重视与同事的合作,比如他现在正与科组里的书法老师交流,尝试将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设计成一个学习项目。

贾泰宇是一位有着广阔国际视野的中文教师。他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澳大利亚和北京两所国际学校工作过,现在是梅双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

在他看来,基于中国文化深厚底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先进教育理念,培养具有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世界公民,这在梅双乃至深圳,都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正如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一样,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教,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中教团队。这种杂融的文化背景,会对我们的学生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引导他们去思考,然后你会得到惊喜

对于一所初中来说,最有意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开学典礼应该是怎样的?对这个问题,一千名学生可能有一千个答案。而对于梅双的300余名学生来说,今年9月18日举办的那场入学仪式,或更值一提。

在这场“梦想发布会”上,在100多分钟里,校长钟焱莉仅仅做了一个简单的开场致辞,随后是每一位主角、每一位梅双学子,走过繁花与蜡烛铺就的荣光之路,走上舞台,大声讲出自己的梦想。

我的梦想是当法医
餐厅的水煮牛肉可以恢复22元
我希望成为一个Rapper
希望每天可以按时起床
期待我新创立的辩论社能够顺利开社。
我想成为科幻小说作家

300多个不同的梦想背后,

是300多个生动活泼、各不相同的生命。

在这里,

“不同”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鼓励。

▲图书馆学生作品展示区

▲文化墙

“在梅双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发现孩子对事物的看法不再像过去那样片面,他会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去尝试分析事物的本质。在梅双,在相互思想的碰撞中,孩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思维和表达的拓展。我想说,这大概就是梅双教育最优秀的地方。”一位家长真诚地说。

但在很多地方,教育还不是这个样子。在一所学校工作的时候,钟焱莉到班上听课,发现整堂课下来,孩子们都是静悄悄的。“孩子们没有思考,甚至说不会思考!”

不善于思考,不敢于表达,没有形成自己思考的模式和习惯,这样的“僵局”被钟焱莉正在探索的“整本书阅读”项目慢慢打破了。

“我们会给学生开书单,每本书拟出引导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整本书阅读,批注、做笔记,然后会用一节大课的时间,进行讨论、现场分享和展示。”有着十五年丰富国际教育经验,现任梅双学术总监的罗宜介绍。

“一开始,你需要推着他们去思考,但慢慢的,他们的思维、观点和表达,常常会出乎你意料之外。”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语文科组长黄雅诗同时教授七年级和九年级语文,她坦言能感受到新生思维力的不足。在给他们上《台阶》这篇文章时,她会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

而到了九年级的课堂上,关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探讨,就更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争鸣了。“比如欧阳修的宴会,是在哪里举行?山腰、山顶还是山脚?古代人的娱乐和现代人有何不同?还有学生提出疑问,欧阳修办这个宴会不是在工作时间吗?而且还饮酒作乐这么嗨,他不怕被投诉吗?一直到下课的时候,大家都热烈地讨论着,余兴未尽。”黄雅诗老师说。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课堂?教师真正教给孩子的东西,不只是知识和技能,更不用提只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培养。”用校长钟焱莉的话说,梅双必须打造有学术力的课堂,学术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是核心竞争力。

这里的学术并非做科研,而是通过项目式、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如果说,探究式学习考验的是教师把控和引领课堂的“单兵作战能力”,那么,项目式学习挑战的就是学校内各学科乃至各部门教师的“协同作战能力”。

在梅双,许许多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受学生热捧的拓展课程。今年,科学科组的老师们“鼓捣”了一个新项目:移民火星。

  • 如果人类可以移民火星,那哪些人可以去呢?这是社科方面的话题。

  • 火星上的气候怎样、土壤怎样?人类应如何适应?这是地理学的范畴。

  • 技术问题解决了,终于可以出发了,那资金从哪里来?如何做项目预算?这又是财会方面的知识。

一个项目做下来,不仅需要跨学科合作,还要跨部门合作——比如请财务部门的同事来教学生记账。

聊起在梅双最喜欢的一门课,九年级学生李靖壹的回答竟是:英语课。她说,梅双的英语课不止是语法和阅读,同时融入了很多不一样的游戏来帮助学习词汇和英语。“一般我们会玩kahoot这类比赛类答题游戏来熟悉单词和活跃气氛。”

李靖壹特别提到“The Film of my Life”这个项目。在这个项目里,学生们需要挑选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还要写成剧本。“在最后一天展示的时候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童年照片的故事,很有意思,童年照都很可爱,同学间的距离感又少了一点。”

英语教师邹颖妍介绍,之所以做这个项目,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剧作手法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希望激发学生的感激之情。“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用英语写台词,写长文章,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让人惊艳,最后还举办了作品展。”

打通学科与部门间的壁垒,正如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拉升斜梁,为传统的常规课程带来新的张力和合力;而常规课程之外的拓展,同样与这座“躺着的摩天大楼”类似,往往能让师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领略到完全不同的风景。

梅双的课外活动课程(ECA)就是课程的延伸,也是课程构建的创新,他们是社团课与选修课的融合。相较常规课程而言,课外活动课程强调在活动中注重探究、反思、讨论和合作,培养实践学习的能力。

目前,学校的ECA课已涵盖体育与户外项目类、视觉与表演艺术类、STEM科技类、技能与沟通类和和社区服务类等六大类别,共计40余门课。其中,舞龙舞狮、瑜伽、机器人竞赛、模拟联合国、日文、植物园艺等,都是颇受学生喜爱的拓展课程。

舞龙舞狮课的走红,是大家始料未及的。一开始有些家长觉得这个跟学习没什么关系,刚接触的学生因为不了解,甚至有些抵触。但让老师们吃惊的是,没过多久舞龙舞狮队就爆满,还有很多人想“挤进来”。

“当他们真正接触这一门艺术时,会喜欢上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另外这门课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也很有帮助。”贾泰宇总结道。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爱,也会学会如何去爱

10月24日上午,在一间教室里,校长钟焱莉和学校一些部门负责人,与数十位家长围坐在一起。提前收集到的疑问有数十条,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将来要怎么做,家长的声音也同学生一样多元,既有关乎学生考试、升学、课程、住宿等方面的大问题,也有个性化的疑问,比如能不能给孩子用手机,要不要给孩子补课,如何跟老师沟通,等等。

在梅双,这样的面对面交流有很多。每个月的第二周会召开一次“校长家长早茶会”,面向所有家长开放;第四周则会则会召开一次校级PTA(家校联合会)大会,PTA代表会将各种意见与疑问反馈给校方。

▲家长在运动会上搭建的美食摊位

在10月24日上午那场早茶会上,校长与家长们达成了共识:家长们所提的意见建议,属于某个教师职权内可以解决的,应当天解决;需要和同事一起解决的,也须两天内反馈处理结果。

关于是否应该让学生带手机,她先让家长们换位思考:“如果你一天不用手机,感受如何?”她向家长们强调,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并且平等、真诚地和孩子们交心,这样可以换来更大的回报。

“我不主张成年人高高在上。我跟老师说,你跟学生说话不能俯视他们。你蹲下来,他们会觉得被尊重,被关爱。我们不怕孩子们说什么,就怕不知道他们想什么。”今年开学以来,钟校长就收到了两封长长的学生来信,她很欣慰,也很重视,因为这是最真实也是最需要聆听的声音。

学校在做出各项调整或更改的时候,即使是学生的作息时间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调整,都以学生为本,都会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这点我非常认可。”吴女士说,这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调整及改变可能带来的摩擦。

类似的声音也来自学生。学校学生会副主席、戏剧社社长、九年级学生温婧盈说:“梅沙双语学校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里有很有亲和力的老师和很可爱的同学们,在这里你会感受到爱,也会学会如何去爱。”

是的,爱与尊重,没有比这更好更重要更有效的教育方法论了。在这个小班制教学的精致学校里,每一个班级就配备了两名导师,平均一位导师负责10名左右的学生。可以说,导师是学生在学校里最亲近的人。他们每周会与每一位学生交流,范围涉及心理、交友、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每个月,导师还会向所有学科老师发一封询问信,根据各方情况对学生一段时间来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再把这些情况反馈给家长。

梅双的学生发展中心可以说是学校和学生联系得最紧密的部门之一。该中心副主任贾泰宇说,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活动、身心健康等,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梅沙双语提供寄宿,但我们希望,寄宿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床位,宿舍生活也是梅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成长的延伸。

▲梅双学子穿着不同house的制服

▲梅双学子进行社会实践

于是,院舍(house)制度应运而生。目前,学校有金、木、水、火、土五个院舍。每个院舍都有七、八、九年级三个年级的学生,打破年龄、班级、性别等界限,给学生横向与纵向维度的联结。

在一些全校性的活动,比如运动会,院舍制度就能体现其作用。梅沙双语的运动会,不是以班级、年级为单位来组织,而是以院舍为单位。所以,不管是在运动场上看到激烈的“金”克“木”,还是教室里穿着“水”与“火”院舍服的学生亲密坐在一起,都无须惊讶。

社团,是另一个让学生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的重要链接。梅沙双语尤其重视学生的体育,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至少选择一个体育活动类的ECA。此外,学校除了两支学生自发成立的乐队,还有橄榄球社、德语社、日语社,甚至粤语社。

一场球赛的胜负,一次乐队的演出,一节精心筹备的社团课,或者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创设一个社团,为了筹措经费四处奔走……在外人看来,这些或许都是小事,但对于亲身经历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一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这些可贵的经验,让我更加从容自信。”学生会副主席、戏剧社社长温婧盈说,虽然梅双是个新学校,但她给予大家很多展现自己、发掘自我的机会。“这也是我爱梅双的原因之一,在这里我们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一年扎根,数年奋斗。扎下文化之根、学术之根、幸福之根,这所新校方有真正跻身顶级国际化双语学校行列的一天。

但顶级名校又当如何衡量呢?其实,不管公办或民办,不管国际或双语,不管中式美式或英式,学校的核心宗旨总跳不出“教书育人”四字。

梅沙双语学校校长钟焱莉说:“我会期待这样一种场景:身处顺境,他能保持优雅;面对逆境,也能坦然应对。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他都保有自己的判断力,能够荣辱不惊。他能在这样的处境中,实现他的领导力,实现他对社会的贡献。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论处境,人能自由、幸福的生活。

当这种场景在每一个梅双学子身上实现,梅双的名校战略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庄树雄

编辑:林惜肉

回复更精彩

近期热文

名师说

微信:mingshishuo

办深圳最有影响力的

教育新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