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语文教研员:高三开学语文备考“开门5件事”

 名师说 2020-09-15

编者按

看过各种各样的备考攻略、开学锦囊、黄冈真题,再看葛福安老师发来的《高三开学语文备考“开门5件事”》,顿时有春风拂面之感。

宅家已经三个多月了,不管愿不愿意、努不努力,时间客观公正地流逝,一复课,初三、高三学子便面临紧张的备考。可以想象,各种复习、刷题、模拟考都将接踵摩肩而来。

这时候,真的需要一份“秘籍”,让被疫情打乱了节奏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静下心来,稳步前行。这份秘籍,既有术,更重道;既着眼当下,更在乎长远;既有宏观要旨,亦关涉实践细节。

有这样一份谆谆教诲在手,高考又有何惧?


明道  梳理  知行  面喻  静安

——高三开学语文备考“开门5件事”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葛福安

// /// // //// // //// /// // /// ///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高三师生在近100天的线上备考之后,也迎来了开学。老师结束十八线主播的圈粉时光,即将走下主播平台,告别在线“走钢丝”般的直播教学,要以“真面目”示人了。高三同学也经历了居家复习、线上学习、线上考试的特别经历,等来了高考延期的消息,现在,终于要回到学校,回到教室。有老师开玩笑说不记得自己在哪间办公室了,同学,你还记得你的教室,你的课桌在教室里的位置吗?

玩笑归玩笑,葛老师在这里还是和老师同学们聊聊开学的那些事,没有7件那么多,5件而已:明道、梳理、知行、面喻和静安。简称“道理行于(喻)静”

01

第一件:明道

——————————————————————

首先说学习之道。

很多同学都会背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这是一段中华文化的“原典”表述,可以从多个方向去阐释和理解。这里我想借用于语文学习和高考备考。

当然,这里还是先把《大学》的原文引在这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之道”这段话,被人阐释为“三纲”“八目”。“三纲”即开头第一句话“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又是这三纲的核心,因而,人们常用“明明德”而代称“大学”。“八目”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其中,“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对外,“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属于对内,而“修身”连通内外,成为“八目”或者说是“大学”的核心。修身成己成人最关键一环。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同样,我把“修身”也单独拿出来,作为学习、语文学习、语文高考的核心,具体用如下表格表示,方便理解。

这个表格里,我把“致知格物”视为学习的中心,它的上面是学习的一些性质定位、方式方法技巧等。从大学的理念上讲,做到明本末、得始终、懂先后、知厚薄,那就是找到学习的根本的标志。而学习背后的心理支撑是诚心正意,即学习态度,或者说是情感态度价值感的总和。

当然,这里的“道”要大于“学习”,不过,用于学习,语文学习,高考语文备考,自然是绰绰有余。做到这些,可谓得道矣。

其次是高考语文之道。

应该说,2019年1月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相关说明,就已经把看似很神秘的高考“那些事”给公开透明化了。这里结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李倩的一篇《2019年全国高语文命题特色与发展趋势探析》的文章,来谈谈高考语文命题的一些趋势,这些趋势,在2019年高考题中得到了体现,今后仍会得到体现,甚至可以说,此后每年的高考命题都会一直体现并越来越强化。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立德树人”,语文高考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从命题设计理念上讲,如何把“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落实在一张试卷中,落实于150分钟的考场答卷时空里,需要把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命题理念。以“考试评价的学习价值”为命题设计理念,则可以成为命题行为理念支撑。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设计理念体现为一虚一实。虚者是命题所承载的主题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命题材料的精神思想价值。实者则是命题思维层面的体现,作为命题,主要是在问答设计之间引导考生运用正确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设问方式成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首选。设问方式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而“为什么”和“怎么样”会成为思维考查、能力考查的重要选项。

这里不妨举例说明。在高三师生共同参与的深圳市2020年两次线上测试的语文试题中,立足于“学习价值”的试题,可谓所在皆是也。这里仍以表格的方式,把作文之外的题目的“学习价值”加以体现。希望同学们再回首,从“学习价值”的角度再去以研究的眼光去“审视”这些题目。

从表格可以看出,高考语文命题,不再是知识逻辑的天下,而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综合运用、组织而成一张有水平的高考试卷。高考评价,从知识分解逻辑,走向能力整合逻辑。

因此,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总体上给人几个印象:1.不怕猜题,猜着也未必考得好;2.刷题作用有限。刷题刷不出一流答卷,刷不成优秀人才;题海无边,靠刷题只能刷存在感。3.死记硬背没有市场。就连默写,也都要理解句意,理解语境;高考古文中的文化常识,表象虽为常识,答题却要语境。总之,刷题是“强道”,能力是霸道,素养才是王道。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高考试题,情境与问题有机融合、情境与任务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方面,深圳两次线上测试题也有突出表现。

比如第二次测试题的第20题。这道是结合论述文阅读中的一个段落,设计出语文应用题。

请结合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中的“论述文阅读”文本的相关内容,给“图尔敏论证模式”下定义。要求:符合下定义的基本格式,字数(含标点)在80字以内。(5分)

这个题目充分利用试题情境,把试题论述文阅读与语言应用连接起来,以简省的方式实现语用考查。

再看21题:

根据下面的漫画,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与漫画贴合,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认真贯彻“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杜绝“空话扶贫”之风。两者明显的区别是:“空话扶贫”者目中无人,依着个人想法夸夸其谈,而“精准扶贫”者    ①      ;“空话扶贫”者    ②     ,而“精准扶贫”者从实际出发,解决群众生活难题;“空话扶贫”者     ③     ,而“精准扶贫”者工作切实有效,受到群众一致欢迎。

这道题将图文转换与语言衔接结合起来,考查学生读图与读文的能力,综合多种情境,实现不同认知技能的整合,因其创新创意,获得众多考生的喜欢——虽然此题并没有成为顺利答题的样板。

而体现最为代表性的当属两次作文命题。仍以表格表示: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次线上测试的作文题,在关联现实、贴近时代上,以个人视角和他人视角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视野也格局。如这次作文的视角引申,可以关联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超越性价值;黑格尔的“对象存在的意义”:“对象具有不言自明的独立性,甚至唯有对象的存在,才是自我意识获得自身确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他者的一切价值都来源于自我意识自身对它的确信。”吉登斯的“同类意识”;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及“人类命共同体”的思想。

02

第二件事:梳理

——————————————————————

其实,上面关于“明道”的解说,也是有关梳理的事情。“明道”,是元思维,是学习的基础。所用文字很多,也多是我们熟悉的试题例子,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回归居家备考的学习内容,用熟悉的内容引发新的思考。这也就是“梳理”的内容,即解决“梳理什么”的问题。

“梳理什么”之外,还有就是“如何梳理”。关于这一点,葛老师在上次“高考延期,葛老师有话说……”就有涉及,大家可以参看,这里不会再重复太多内容,只是仍然特别推出北京语文特级教师陈维贤老师的那个深圳师生非常熟悉的“表哥”。这里给截出一个片断,希望大家仍然使用,用这个表格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来路”“过往”,更清楚一下自己的“未来”。

03

第三件事:知行

——————————————————————

梳理的目的,是让事情变乱为整,确定主要走向,突显事物特征。还是一种“知”的层次。梳理之后,就应该围绕梳理出的结果或成果,落实到“行”。

对于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而言,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应该重视“梳理”工作,重视梳理之后的落实。尤其是在如此长时间的居家线上教学、居家复习备考(考点复习、线上检测)之后,在师生时空隔离状态下的线上语文学习之后,高考复习应该是在二轮复习的中后期。因此,这阶段的复习,应该是在结束了巨细无遗的一轮考点复习之后,经过梳理,就要明确这一阶段的学习重点。对于我们这个阶段的高考语文学习与复习可以从“点”“线”“面”三个行为层次进行。

所谓“点状行为”,即通过梳理活动而显露出来的重点、难点和失分点。这可以结合上面的表格来确定。这“三点”对于每个同学,都有不同,但是,如果汇集到老师那里,点点相连,就成为班级下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所谓“线状行为”,指的是学习的日常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仍需要有细水长流的工作,一是为了学习的保温,二是为了学习的持久力,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名句默写,现实新鲜的语文素材,写作,哪怕是片断写作,点滴随想,收获总结等等。

所谓“面状行为”,指的是我们进行的一些大型检测,整套试题的答题。这些行为,都是高考考场上的仿真模拟,需要我们在时间、空间、应考条件、应考心态、答题状态等方面,不断优化,寻求“题感”。这里的“题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感觉,而这个阶段的每一次大型检测,除了检测自己的学业水平、复习备考的实际效果、强化优点、暴露问题之外,这都是一次建立答题程序、获得题感的良好机会。

因此,这个阶段每次检测的综合性、融合性、大整合的特点,最终点点成线,线线面面,让我们获得整个高考语文的“面面俱到”的完整样态。

04

第四件事:面喻

——————————————————————

“面喻”纯属自造,“面”为“当面”,“喻”是“明白”,成语“不可理喻”就是这个意思。有老师和同学说,就是“面批”。有这方面的意思,但也不仅限于此。这个“喻”里的明白,是明白如何答题,明白失误所在,等等;不过,还有明白如何面对高考,如何解决应试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心理压力等等。可以说,高考语文学习及复习备考中可能有的所有事件,都需要一个“面喻”的机会。当面细细谈,轻轻说,如春风化冰,似春雨浸润。

对于老师而言,和学生进行这次“面喻”的机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会给老师增加工作负担,但是,不能因其难为而不为,正因其难为却应为,才更要有为。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这里有“解惑”,不仅是解决学业上疑惑、困难,更重要的地方,还有做人之惑,人生之惑,因而,学生更需要师者给自己细语叮咛,以展眉心,以解心结,开怀释然。师者这种热心渡人之功,也是渡人渡己,功莫大焉。

具体而言,老师不妨制定出“面喻”流程表,分层分批分人,从面批试卷,到当面点拨,再到面谈心事;学生呢,也可以主动约请老师,提前做准备,带着问题去,带着心事去,把师生面谈看成一次走向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一次生活语文的真实实践,这样,老师言谈里,定会让你心领神会,让你会心一笑。

想起2019年全国三卷的小林漫画作文,高考前最后一节课,授课结束,老师对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而这“看看”背后的情谊,更是在此前的一次次“面喻”里生成的。师生彼此懂得,便会珍惜这样的“面喻”。

05

第五件事:静安

——————————————————————

如果事事皆存修行,那么,高考复习备考,就是一程难得的修行。而修行的最终目的,便是让灵魂有安放之所,让青春勃发而内心和谐,让生命昂扬自如春草夏木秋花冬雪。

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就应该担起学生心理指导师的责任,在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让彼此关注,彼此懂得。这里也不妨从5个方面来做:一、心理安抚,春风拂面;二、计划周详,脚步稳健;三、专业引领,忙而不乱;四、备料充足,节省时间;五、信心十足,莫忘点赞。


结束语


老师们,同学们,线上学习有苦有乐,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经验;现在,马上就要开学啦,我们在见面后欢愉中说“你胖啦”“你瘦啦”“更美更年轻”之余,还是各自努力,把我们一起师生共时的这段日子,过得丰满有滋味,蕴藉有回味,历久有韵味:这才是生命之真味!

最后,以这句话作为结束语吧:

“你要让阳光洒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躯而过,而非从旁流过。”

——(美)约翰·缪尔

作者:葛福安

编辑:王子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