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知识——祠堂

 古建秦 2020-09-16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在古代,祠堂也是族长们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接受处罚,甚至驱逐出祠,在某种意义上说,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大家族的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正因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当讲究的。

 

1.庙祠

  我们常说的“寺庙”,其中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得多,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2.专祠

  专祠是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职之地建立专祠。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

3.宗祠

  有的宗祠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但也有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祠堂传达着中华几千年深刻的文化内涵,书写着历代先人的是非功过,保护祠堂也是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中华传统的宗族观念。

源流传统的当代景观建筑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