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炎、牙疼、腹痛?都是脾胃不好的表现,中药加按摩帮你解决难题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9-16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吃饭不按时,饮食偏向油腻、辛辣,都让我们的胃备受折磨,胃病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流行病。

而且胃病在开始的时候,症状并不明显,等到胃痛的时候,情况已经是比较严重了。脾胃不好,在一开始时,不见得就会胃痛,身体在疾病初期会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和脾胃有关,但人们却不见得能意识到。

比如说鼻炎、牙疼、甚至口腔溃疡都可能是胃不适引起的。这是因为,鼻子,牙齿,口腔都是胃经经过的地方。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承泣)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

胃经又叫火经,胃经气血旺盛,容易上火。中医认为胃经主面部,堵在鼻周附近就会出现鼻炎。这种火热引起的鼻炎具有浊涕、发黄、发臭、鼻子堵的特点。

针对这种胃火引起的轻度鼻炎,中医按摩法可以有效缓解。按摩迎香穴,疏通鼻塞,一次按摩3~5分钟就好,次数根据鼻炎的严重程度而定。

但对于中度和重度的鼻炎患者,按摩显然是不够的,这里推荐一个张仲景的方子:葛根芩连汤

基本组成: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一剂,七天一疗程,一般需要1-2个疗程。

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凉,轻清升发,入脾胃经,以解肌表之邪热,于升津液中又有透邪的作用,为君药;配伍苦寒的黄苓、黄连,清热厚肠,坚阴止利,为臣药;甘草则和中缓急,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共成解表清里之剂。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需要注意的是葛根芩连汤主治流黄涕、鼻塞不通、额头疼痛,如果是因为受寒,引起的鼻炎,流清鼻涕的,则不适合使用此方。

胃经堵塞还会影响到牙,表现出牙床肿痛、牙出血、口腔溃疡、口气重的症状。针灸合谷穴可以缓解胃火引起的牙痛,但是不建议自己随意针灸,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来缓解。

先顺时针按揉合谷穴,然后再逆时针按揉合谷穴,可以缓解火牙的牙痛。左边牙疼按右手,右边的牙疼按左手。对于中度和重度牙痛患者来说,可以用针灸加中药的方式来缓解。

这里推荐一个药方清胃散,清胃散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主治胃火牙痛。症见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黄连6克,升麻6克,当归6克,生地黄12克,丹皮9克。研为末,水煮15分钟,去药渣,放凉一次服下,一日一剂,一般3剂可以痊愈。

这个方子的要点在于黄连与升麻的配伍,黄连擅长于清胃热,清降胃火以及燥湿,有助于像牙龈溃烂,唇舌腮颊肿痛这类消肿。升麻升阳散火,使胃中积热能散。分工合作,相辅相成。

升麻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再加上当归、生地黄和丹皮可以清血热、补血虚。此方药味虽少,却能具有清胃热、治牙痛、去口臭的作用。

中医里,脾胃不分家,一般情况下,在调养胃的时候,也要注意恢复脾的功能。

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脾经容易受到“寒”的影响,平时吃寒凉食物、腹部受凉、脚底受凉都会导致脾寒,出现腹胀、腹痛的症状。这种腹痛在儿童中也多见,大便无异常、无消化不良、寄生虫等疾病,医院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单纯腹痛药方。

基本配伍:桂枝10克、白芍18-3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克,水煎服,一日一剂,一般服5-7剂,儿童用量减半。

白芍缓急止痛,是治疗腹痛的常用药。和桂枝等几味药加在一起可以调和阴阳、缓急止痛,治疗单纯性腹胀、腹痛,遇凉加重的症状。

出行
修造

2020

9月16日

造庙
安门

人以道立

以中医之道宣明华夏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