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救时宰相”姚崇:若想成大事,请守住这三大原则

 wenxuefeng360 2020-09-16

文 | 画屏 · 主播 | 童童

十点邀约作者

在我国古代,做宰相可谓一个臣子职业生涯的最高理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伴君如伴虎,一个宰相能在居高位的时候受君恩,被爱戴,退位后还享尽殊荣,能这样善始善终的并不多见。

姚崇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714年,63岁的姚崇遇上29岁的唐玄宗,一个政治家最成熟的时刻恰逢一个皇帝最有激情的年华。

他辅佐唐玄宗缔造了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风流盛世,兴利除弊,拨乱反正,很快使大唐步入正轨。

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被后世评为十大贤相之一。

有这样的声望和魅力,和姚崇的为人处世是分不开的。

做人有原则

姚崇爱权,却不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放弃自己原则的人。

他一生三次拜相,又三次罢相。

每次罢相的原因都让人起敬。

武则天是姚崇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她赏识重用姚崇,任命他为宰相。

武则天晚年,宠幸二张,姚崇不但不愿攀附权势熏天的二张,对二张的一些不法行为,还坚决抵制。

“二张”便在武则天那里不停地诽谤姚崇,导致姚崇被贬官。

这是姚崇第一次罢相。

姚崇心里始终有杆秤,他明是非,辨对错,对一些胡作非为的行为零容忍。

姚崇爱权,却不屈从权贵,不迷失自己,反而会为了内心的正义和良知舍弃权力。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即位。

百官都为大唐复国而相互称庆,只有姚崇哭泣不止。

张柬之对他道:“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恐怕你从此要大祸临头了。”

姚崇道:

我长期侍奉则天皇帝,现在突然辞别,感到悲痛难忍。

我随你们诛除凶逆,是尽臣子本分,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人臣应有的节操。

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果然,这话传到唐中宗耳中,中宗很不高兴,不久,找了个缘由,罢免了姚崇宰相的职务,把他贬为亳州刺史。

这是姚崇第二次罢相。

他懂得感恩,有情有义,不落井下石,不乘人之危。

姚崇逐利,却会为了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舍弃个人利益。

后来,唐睿宗即位,参与神龙政变的几位首领被杀的杀,贬的贬,只有姚崇被重新启用,再次拜相。

当时,太平公主参与朝政,煽动睿宗换掉太子李隆基,姚崇建议睿宗把太平公主请到东都安置,惹怒太平公主,又一次被罢相。

其实,当时姚崇和李隆基并不私交,因为太子关系到政局的稳定,姚崇从国家大局出发,不惜得罪处尊居显的太平公主。

这就是姚崇,关键时刻,他没有明哲保身,随波逐流,而是摒弃个人私欲,以大局为重。

在政治的漩涡里摸爬滚,姚崇始终没有迷失自己。

后来,唐玄宗想任命姚崇为宰相,姚崇说,我有十个要求,陛下如果答应这些要求,臣才可以当宰相,否则,臣不敢从命。

被任命为宰相,居然还要皇帝满足他的条件才同意拜相,自古以来也只有姚崇一人。

这十个要求就是著名的“十事要说”, 是唐玄宗执政时的十条政治纲领,姚崇也因此青史留名。

原则和底线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守住底线,便是守住内心,守住事业,守住人生。

对原则和底线的坚守,使姚崇在人世间活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做事有担当

姚崇为相,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遇到事情不逃避,该自己承担的一定去承担。

武则天一朝,酷吏横行,很多人都被无辜牵连进谋反案中,造成很多冤案。

姚崇以自身及一族百余口人的性命担保,请求武则天收到告发状不必追究,若有人谋反是实,自己愿意承担一切罪责。

姚崇这一行为,促使武则天下决心废除了酷吏政治。

姚崇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换取天下的长治久安。

这是一个宰相的气度和担当,可敬可佩。

姚崇最为后世人称赞的是他的灭蝗举措。

唐玄宗时,发生蝗灾。

文武百官包括唐玄宗本人,都认为这是上天示警,“蝗”和“黄”谐音,害怕灭蝗会得罪上天。

只有姚崇力排众议,坚持灭蝗。

要求捕到蝗虫后立马集中到田边烧掉深埋,斩草除根。

为打消唐玄宗的疑虑,姚崇说,

关于灭蝗的事情,请您不要以皇帝的名义出敕令,让我以大臣的名义出牒书吧,就算上天要怪罪,也是怪我,跟您没有关系了。

而且当时佛教盛行,人们受佛教思想影响严重。

有大臣说,蝗虫也是生灵,杀虫太多,有伤天和,伤和气恐怕要招祸。

姚崇说:

蝗虫是生灵,难道人不是生灵,你不忍心看蝗虫死,难道你忍心看着人被饿死吗,你怕杀蝗虫招灾殃,由姚崇承担,绝不会连累你。

姚崇这一举措可以说是突破了时代的局限,有魄力,有胆识。

毛泽东评价姚崇:“大政治家、唯物论者。”

因为姚崇的一系列得力措施,唐王朝虽然遭遇蝗灾,但没有造成大面积的饥荒,百姓也没有流离失所,国家局势依旧稳定。

梁启超说:“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

对百姓,姚崇负责到底;对天子,姚崇忠心不二;对政务,姚崇尽职尽责。

遇到事情,不逃避,不退缩,勇于担当,敢于作为。

这样的姚崇怎会不被人称赞和颂扬?

处世有智慧

唐玄宗和姚崇的关系,可谓蜜里调油,亲密无间。

唐玄宗信任倚重姚崇,简直一刻也离不开姚崇。

姚崇生病请假,朝中事务唐玄宗都要派人去征询姚崇的意见;

为了方便问政,唐玄宗命姚崇搬入存有官署文书的四方馆,并准许他的家属侍疾。

甚至说出恨不得让姚崇住进宫里来的话。

但姚崇却因为一件表面上看起来很小的事罢相了。

姚崇手下有个小吏叫赵诲,办事伶俐,很得姚崇信任。

这个小吏贪财,仗着能跟姚崇说得上话,便贪污受贿起来。

有一次,他因为受贿被人告发,让人没想到的是唐玄宗居然亲自审问这件事,还把这个小吏送进了监狱,判处了死刑。

姚崇为他说情,唐玄宗并没答应。

这个时候,姚崇已经明白了,唐玄宗这是对他不满,不好意思直说,借着这个小吏,敲山震虎。

于是姚崇屡次提出避位请求,后来,玄宗批准了他的请求,至此,姚崇退位。

姚崇没有高估自己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恪守着君臣之间的边界。

该进的时候,积极进取,该退的时候,不恋名利。

有分寸,知进退,这才是人生大智慧。

这也是姚崇能够善始善终的重要原因。

虽然被罢相,唐玄宗对他仍然极为尊崇,让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事情也专门征询他的意见。

姚崇死后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极尽殊荣。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逃往四川的途中,曾伤感地说,如果姚崇还在,事情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

这个时候,距离姚崇去世已有30多年了。

姚崇死后还一直被唐玄宗念念不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名臣贤士因不能把握进退的尺度而不得善终。

而姚崇始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功成名就的时候急流勇退,不贪恋、不放纵,反而得到相对完满的人生。

纵观姚崇的一生,历经唐代四任君王的政治风云,曾被命运击落到谷底,最终还能逆风翻盘。

靠的不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智慧。

这世上,没底线的人最可怕。

相比那些随风倒,见利忘义的人,姚崇坚守的原则才是他最大的保护伞。

这世上,不作为的人最可恨。

相比那些遇到困难逃避推诿的人,姚崇勇于担当才是他手里最大的王牌。

这世上,不知进退的人最愚蠢。

相比那些一生为功名所累的人,姚崇及时隐退才是一个成熟之人智慧的选择。

当时,中书舍人齐澣擅长评人,曾评姚崇为“救时宰相”,也就是说姚崇是个拯救时弊的宰相。

姚崇听后大喜,拍着腿说:“救时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姚崇是一个治世能臣,并不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贤臣。

他有宰相的胸怀和担当,也有普通人的虚荣和自私;

他治世有公心,处世有权诈;

他有在宦海浮沉中历练出来的圆滑世故,也有坚守梦想不忘初心的赤子之心。

清人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姚崇不完美,但正因为不完美,他才显得那么可敬可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姚崇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他身上的闪光点,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学会一点就足够我们受益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