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北环有条南北走向的河沟,延伸至北 与徒骇河相接。看老高钓鱼视频的钓友清楚,最近徒骇河涨水,来了不少鱼,像常见的鲫鱼、鲤鱼、白条数量众多;像不怎么常见的黑鱼、鲶鱼、鳊鱼,也偶能斩获。这些鱼逆流而上,以至于河沟里也聚集了大量鱼群,并且河沟水质清澈,岸边水草丰富,鱼也乐于在此栖息。附近的钓友,包括老高纷纷前来扬竿,收获不少,但大多是些鲫鱼、白条,很少钓到期待的大鲤鱼。钓友反应:打窝后窝子里鱼星不断,但就是无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本文一探究竟。 点击加载图片 为搞清这个问题,老高专门准备了一套装备:一个探鱼器,即水下摄像头另加显示器;一个打窝笼,装窝料后沉底;两组鱼钩,可同时钩挂不同饵料。先将摄像头、鱼钩、打窝笼串接,其中摄像头置于最前方,负责记录整个水下动态过程;一个鱼钩钩挂的玉米味浮球珠珠,最近很火的一款浮钓鲤鱼的饵料。一个鱼钩钩挂的酒味玉米颗粒,秋季水草处受鲤鱼的喜欢,它们处于中间位置;置于最末端的是一款发酵小麦的综合性窝料,里面不光是固体颗粒,还包括大量粉末类诱饵,入水后雾化、发窝迅速。工作准备完成后,老高将整套线组投入到大约河沟的中间位置,剩下的工作便是仔细观察显示器的画面,找到大鱼不吃饵的问题所在。 点击加载图片 分清鱼星,选择恰当饵料 线组投掷窝点后,秋季水温并不太低,只有窝料效果不差,都能很快发窝。不多长时间,画面就能发现鱼围绕窝料游弋的身影,但多以大鲫鱼为主。此时水面也有鱼星出现,通常是一个较大的鱼星,带着几个小鱼星,数量不多。当然如果是大量鲫鱼同时吐出鱼星,数量也不少。出现的鲤鱼,多活跃在窝点外围,偶尔闯入窝点内部,随即又离开。鲫鱼、鲤鱼同属杂食性鱼,摄食对象有许多重叠的地方,所以有时为让饵料有针对性,多用老高前文提到到玉米颗粒。只是鲤鱼数量少的情况下,饵料被吞食的概率大大降低,自然感觉鲤鱼不吃饵。 点击加载图片 不可忽视浮层的影响 老高曾在前几篇文章,专门介绍酱层与浮层的区别,其实自然水域的河流、湖泊,特别是水草密集的水域,水底的悬浮物多以浮层的形式存在。这便造成一个突出问题:当鲫鱼、鲤鱼嗅到窝料、饵料散发的气味后,迅速集结到窝点寻找食物。游动过程中,鱼的腹部有时紧贴水底,带动浮层上下飞舞,甚至可用“飞沙走石”形容。悬浮物再次落下后,很可能落到饵料上,原本颜色亮丽的饵料,刹时变得暗淡,这在一定程度影响鱼的视觉发现饵料。另外悬浮物附着在饵料外层,也会遮掩气味的释放、挥发。大鲤鱼尚可,本身它有边游动,边拱食泥土的习惯,用肥厚的嘴唇撬动附着物筛选出饵料,即便如此,也会大大延长发现饵料的时间。鲫鱼则不同,嘴唇薄、柔嫩,又喜欢干净,显著影响它们的摄食。老高在摄像头里,只看到鱼横冲直闯,饵料完全被遮掩,只有悬浮物沉淀后,才略有饵料的暗灰色显出。 点击加载图片 后记: 钓鲤鱼需要守 鲤鱼相比鲫鱼,谨慎得多。发窝后率先进窝的是鲫鱼,在摄像头面前上下游动的是鲫鱼,紧靠饵料的还是鲫鱼,而鲤鱼在悄悄地躲藏在一侧,嘴唇触碰饵料几次,马上离开。所以不难看出,野钓鲤鱼应以“守”为主,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时间,否则很难钓到它。 原创:老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