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文官掌兵权最应该感谢谁 真不是最被他们称赞的弘治皇帝而是他

 冷兵器研究所 2020-09-16


明朝对军事制度影响最大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太祖朱元璋,他是明军和卫所制度的缔造者;另一个皇帝则建立了文官掌军制度,在制度上保证了文官可以对军事事务指手画脚。这个皇帝真不是最被明朝文官称赞的弘治皇帝,而是被海瑞骂做“家家干净”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的智商和权术在明朝皇帝中不出前三,对明军和明朝国防的影响也比远远超过很多人的认知,明朝中后期的各种军事制度和重要军事工程(包括“九边”的军事工程和编制)基本上都是在他当政期间奠定的。嘉靖在位之初就经历了多场兵变,传统的卫所制度也逐渐走向崩溃。在嘉 靖 八 年 ,口才没有查账本事大的桂萼(别看喷不过夏言,这位算账的本事在明代是最顶级的)统计了大明朝的实际军人数量 ,得出了实有军人九 十七 万的尴尬数字 ;到了嘉靖晚年 胡 松清查时,又得出了卫所实有兵力“八十 四 万 五 丁 八 百而已”的结果。而明朝理论上拥有的卫所士兵名额在朱元璋末年就达到了310万,嘉靖初年明军的理论兵力也在300万人以上。明军的实际情况更让嘉靖难受,嘉 靖 二 十 九 年 俺 答汗 到北京“郊游” , 理论上京 军 有14万人, 但由 于占 役 严 重 , 操 练 者 不 过 五 六 万 , 这些操练的明军还都是老弱残兵,因此嘉靖就只能让俺答汗来去自如。而南方的明军情况更是糟糕,大明的膏腴之地成了倭寇肆意抢劫的提款机。


所以嘉靖皇帝就是明军实行了大规模的整改,那就是用募兵、营兵制度代替卫所制度,让文官出身的督扶全面取得军事领导权。募兵这事在土木堡之变后就时有发生,但真正制度化还是在嘉靖十三年,嘉靖皇帝亲自下旨说:“募 兵 宜 为 实 边久 计”,让将领们和文官合作招募士兵,在当年就准许宣 大 、 辽 东 、 延 缓 、 山 海 关等边防要地募兵29000人。在募兵制的基础上,戚继光等人又将明军的作战体系变成了营兵制。营兵制就是以营为核心编制的军事制度,在营以下设部、司、队等纯战斗功能的部队。营的人数不一,嘉靖时期一个九边的营大多是三千人左右,其他地方的营人数在两千人或者一千五百人左右。营中的士兵主要有来源,分别是选调的卫所精锐和将领募集的士兵。营兵制度在嘉靖以前就有,是嘉靖第一个规定了营兵和卫所军士的管理权限,将其制度化。营兵制确立,并不代表卫所制度废除,卫所也是募兵的大户,被抽调的卫所募兵也是“收操在营,食粮在卫”。


募兵制、营兵制改革后,将领对属下的控制权增大,精于权术的嘉靖扩大了文官监察官员的权限,形成了兵 备道 、 巡按 、巡 抚、 总 督 四级文官监督 体系,还在嘉靖三十四年下旨确定了督抚和总兵的职权划分(“总 督 征 集官 兵 , 指授 方 略 ;巡 抚 上督 理 军务 ,措 置 粮 铜 ;总 兵 设 法 教 练 、 身 亲战 阵 ”)。小小的七品巡案也又了让高等级武官低头的权力,总 兵 、 都指指挥使 等 武官大佬在巡 按 御 史 之前也宛如小弟 , “ 以 金 紫之 服 ,低眉俯首 , 奔 走使 者 之 前 ,若 隶 卒
然”。嘉靖加大了督抚的权限,却不怕这些人和自己为难,因为总 督 和 巡 抚都是都 察 院的派出人员 , 他们 既不属 于 都 督 府 , 也不 属 于 兵 部 , 更不是 地 方上的 常设官员,是具有巨大权限的官场“临时工”,可以用一纸诏书解除权限。


精明的嘉靖没有推到重来的勇气,只能在制度上对明军进行修修补补。他很精明,可以玩弄各个文官大佬和军头,但他的后人们就没这个本事了。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却月阵让刘裕灭南燕破北魏,为何后人用这招却全军覆没?


李后主如何丢掉南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