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卧🐯湾】周利民|山岳丛林中的迷彩🌟我在老山的日子🌟征文选载之十九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粉丝微信号??13960233130
1986年8月的一天,我正配合集团军政治部工作组,在河北黄骅北京军区高炮射击靶场,组织驻场部队开展“得失观”大讨论教育试点活动,突然接到时任师政治部主任赵鸿亮签发的“见电速归”的机要电报。在我连夜返回的第二天一早,赵主任即找我谈话,告诉我被选中作为师唯一一名宣传干事,编入第12侦察大队政治处任副营职宣传干事,开赴老山前线。

这一去,就是漫长的一年零三个月。
在倍受煎熬的四百六十多个日日夜夜,我根据实战需要编发火线战报,总结英模先进事迹,开展战前宣传鼓动活动;闲暇时间分发慰问信慰问品,参加助民劳动;危难之际带车夜送弹药,参与抢运伤员;按照领导安排接送后方慰问团队、火化烈士遗体。重大作战行动前后,或陪大队政工领导或与政治处其他同志一道,爬山涉水奔波于各连驻地,穿梭于观察哨所、炮兵阵地、接应一线,与连队官兵同吃同住同行动… …
所见所闻的经历,让我亲身见证了第12侦察大队这支“迷彩的飞虎队”腥风血雨的战斗场面和艰苦卓绝的生活情景。一桩桩、一件件,现在追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第12侦察大队驻守在老山左翼250余公里的边防线上,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抓捕俘虏,抗袭扰与反袭扰。与驻守老山右翼的另一支侦察大队,协同、配合、策应驻守老山、八里河东山主战场的一个集团军的防御作战。
侦察作战,遇到的第一道险坎,不是阵地攻防战蹲在“猫耳洞”偶尔面对的移动枪炮口,而是随时随地应对静悄悄埋在脚下挂在头顶一触即炸的地雷。

我们参战时,防御作战已进入第七个年头。驻守在主战场的部队走了一批又一批,侦察大队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为防敌袭扰,每一批轮战部队都要在驻守一线长长的边境线内埋设大量的地雷。越军更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年复一年埋设的母子雷、连环雷、松发雷、跳雷等各式防步兵雷遍布其边境前沿的山岳丛林。在我们驻地八布,经常可以看到当地村民外出耕作不幸触雷炸伤,被送到大队救护所抢救的情景。
那是大队刚到战区不久,我陪政治处主任毕金华来到驻扎在者阴山脚下的二连。同住一室的指导员高中福给我们讲:“有一次工兵班在宽不到一米、长不到百米的通道上,一次就排出23枚地雷。在雷多路险的地段,侦察敌情、寻找伏击捕俘的战机,每时每刻都有伤亡的可能性。”
排雷一般都在晚上摸黑进行,全凭着触觉和听觉,一点一点往前挪动,稍有不慎就会挨炸。工兵参谋刘占水,有一次在排雷时,从山上往下伸腿,就碰到了一个“硬家伙”。幸亏他感觉灵敏,技术好,要不命就完了。就是刘占水这样的排雷尖兵,一次在70度的山坡排雷,排了七天才排出700多米的通道。
排雷险,深入敌境摸敌情抓俘虏更是险上加险。
一连驻地董干。毕金华主任带我和汪浩、王文钊三人,已在这里住了6天。该连抵近侦察小组6天前出境潜伏侦察敌情,一直没有音讯。6天里大家天天都在等待中煎熬。终于在这天的午夜,得到侦察小组安全返回的消息,大家悬着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

每一次寻找战机,出境人员都历经艰辛,付出很大的代价。时任二连副连长、后担任连长的王跃,在一次潜伏行动回来几天后仍惊魂未定。他介绍说,由他带队的这次抵近侦察行动历经了8个昼夜。头两天还好过些,越往后越难过。由于没有水,压缩干粮咽不下去。第5天大家碰到一个死水坑,水面上虫子爬了一层。渴急了的战士呼啦一下趴了上去,连汤带水喝了个够。白天走路爬山,出了一身汗,衣服湿透。晚上露宿在山坡上,冷得浑身直打哆嗦。睡觉时怕碰到地雷,几个人把手脚捆在树干上。为了取暖,5、6个人抱在一起,里面的还好些,外面的半面暖半面凉,更难受。第7天回撤时,几个人晕头转向找不到了北,便顺着一条小河摸到一个寨子边。看见两名干活的黑衣农妇,就迎上去问路。当听到对方说的是一口外国话时,几个人撒腿便往回跑。不一会儿,身后就传来密集的枪声。8天8夜回来后,他们几个蓬头垢面,简直就不像个人样了。
出境人员能够安全顺利回来是万幸,然而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这是由我领路带火力连,摸黑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赶赴四连驻地荒田,接力抢运伤员的一次经历。四连抵近侦察小组在1986年12月10日组织的一次抵近侦察中,触发了越军的一颗跳雷,8名战士同时受伤,张家口籍战士王华不幸当场牺牲。为抢运伤员回撤,全连官兵出动。大家在从来没有人走过的悬崖峭壁上开辟简易通道,抬着伤员不但要跪着爬着,还要搭人梯、铺人路。许多同志垫在石尖石缝上,让抬伤员的人员踩着自己的身体过去。当天中午12点40分触雷,第二天凌晨两点才把伤员抬回驻地。在不到3公里的地段上,一百多号人抬着3名重伤员,整整用了14个小时。之后,又由火力连百余人轮流抬着3名重伤员原路返回大队部,在天亮之前才将伤员运到大队救护所。
清除了雷障,摸清了敌情,下来就是抓俘虏。这看起来容易,干起来却异常艰险。
长期的侦察与反侦察作战,使敌军如惊弓之鸟,嗅觉十分敏感,戒备非常森严,应对迅速果断,而抓捕行动都是在敌军眼皮子底下展开。抓一名“舌头”,险过虎口拔牙。

荒田方向受挫,四连移防田蓬。在四连,指导员杜伟给我们讲述了一次作战行动的惨烈场景:1986年12月27日,侦察参谋傅平山带四连捕俘人员到达预定地点潜伏抓俘。当一名敌军走三步停两步不停环顾四周,进入我潜伏区时,傅平山猛地跃起将其扑倒在地,其他人员迅速跟上,给他拷上了手铐。受惊后俘虏的尖叫声,惊动了居高临下阵地上的敌人,顷刻间,机关枪、冲锋枪子弹和手榴弹扑面袭来。在后撤路线被敌封锁、附近山头也相继出现搜索包围的敌人的危急关头,傅平山命令连长胡贵林带人突围回撤,自己留下垫后掩护。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中的傅平山,与敌周旋6天5夜,在毙伤敌各个名之后,于1987年元月1日举国欢庆新年的这一天,壮烈牺牲在异国他乡,年仅29岁。
侦察兵仗不好打,生活环境也很遭罪。在大队驻地八布东南方向两国1相连一座大山的半山腰上,有一个瑶族山寨——大弄村。三连就驻扎在那里。我曾四次攀爬登上大弄,与连队官兵同睡一张铺,同饮一池水,面对面促膝交流,身贴身细语长谈,亲身体会、切肤感受到了他们的苦难与艰辛。
大弄村最珍贵的是水。村子里没有水源,村民们就在悬崖下修建了一个个露天蓄水池,下雨时,雨水流进小水池,澄清后拿来饮用,当地人称为“栽水吃”。如遇干旱水池里的水用完了,家家户户只好背着塑料桶顺着青岗坡下山去背。来回一趟要上下6公里多的崎岖小山路,用时3、4个小时。进入旱季,经常可见三五成群爬山背水的村民。

村民靠背水生活,连队则需花5元一桶的价钱购买,有时买到的还是牛洗过澡的粘糊的污水。由于数量有限,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斤。战士们拿着这水当宝贝,先刷牙,后洗脸,然后再洗脚,最后还要“零存整取”攒起来洗衣服。一段时间内,连队还作出规定: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
用水不易,居住的地方也很苦。全连一百多号人全都住在被战士们戏称的“烟雨楼”里。“烟雨楼”说的是当地瑶族群众居住的一种没水、没电、没电视、没广播的二层土阁楼。这种土阁楼,下面一小截是石头垒,上面一大截是干打垒,二层靠顶有一截不封闭,四面通风。条件好的村民楼顶铺瓦,条件差的茅草盖顶。村民起居在一层,二层当储粮间。三连的同志就住在二层的储粮间里。当地村民做饭不用烟筒,一烧火浓烟全钻到上面,呛得人又流鼻涕又淌眼泪。逢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衣服被子全淋湿。瑶族群众的居住习惯是楼前垒猪圈,楼后设厕所。大家住在楼上,下面呛,上面淋,两边还有臭气熏,个中滋味,一言难尽。到了晚上睡觉时,老鼠蚊虫咬得没办法,躺在铺上,顺手一摸就是一个跳蚤,有的战士胳膊和腿咬得像个玉米棒子。
住在屋里很难受,到观察所里更没法呆。连队观察所设在海拔1700多米的山巅上,用几块油毡搭起个小棚子。晴天太阳晒,气温高达40多度;遇到阴雨天,棚里灌满了水,潮湿的没办法。住一段时间后,铺下的毛毡一提就成了碎片,不少人由此得了腰腿疼病。
就是在这种吃水靠下雨,照明用油灯,看不上电视,听不见广播,白天看大山,晚上数星星的原始闭塞生存环境里,三连官兵苦苦坚守了317天。
历尽风雨终见彩虹。1987年12月20日,第12侦察大队以“六战六捷”的出色战绩圆满完成轮战任务,奉命撤出战区。风雨兼程9昼夜后,于29日子夜返回河北保定。
虽然,如梭的岁月流过30个春秋,然而,嘹亮的《迷彩的飞虎队》队歌声,仿佛依然飘荡在南疆那片山岳丛林中——
我们在雾中走,
我们在暗夜行,
越急流,攀险峰,卧草睡泥泞。
我们是迷彩的飞虎队,
我们是潜伏的侦察兵。
探敌情,抓俘虏,机智又英勇。
来无影,去无踪,每战必成功。
昔日誉满鸭绿江,
今朝南疆留美名。
南疆留美名!……
 
(作者系原侦察大队宣传干事,原籍内蒙古和林县,现在河北省保定市政法委工作。)
 
2016年6月27日


共建平台,服务你我。 中国梦、卧虎湾梦,人人享有出彩机会,从即日起,凡赞赏1元以上或投稿、留言者,将择优公告。以关注公众号,有个人照片优先,随机分布在各篇文章

周周

吕红军
古月一刀
张建国
敬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