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卧🐯湾】李进章|童年那些事(一)●听校长讲过去的事儿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粉丝微信号📶13960233130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前些时,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条微信,内容是反映50、60、70后们成长经历的打油诗,诗作者是谁,无从考证。该诗内容生动,幽默风趣,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历史事实。稍感不足的是,由于50后与70后年龄差距较大,加之城乡、地域之间的差别性,使得诗中关于童年部分的描述,显得有些过于“超前”,我们50后无福受用,而我们50后所经历过的一些事,如大跃进、大炼钢铁,三年困难时期等,60、70后也沒有切身体验过。因此,萌生了写一篇文章,把我们这些50后童年时经历的那些事,原原本本、实实在在地告诉人们的想法。当然,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乡村儿童而言,对于城市儿童来说,或许有些差异。
童谣
童谣,也称儿歌,是流传于儿童或大人之间的歌谣,浅显生动,诙谐风趣,适合儿童的心理,符合孩子们的兴趣,说唱起来合辙押韵,有滋有味。
“当我们在小孩子的时代,我们那仁慈亲爱的母亲,一面在教给我们做许多的表情,一面在教给我们唱许多的歌曲。
她们没有课本,只是用着她们的口和手,一样一样的教给我们做,一句一句的教给我们唱。
我们见了,听了,觉得十分有趣,便也照样的做起来,唱起来,并且永久的记在脑子里。
从此遇到寂寞的时候,或是快乐的时候,我们便很自然,很得意的唱起来。”
  这是1932年赵焕筠编著的《春明儿歌集》里“卷首的话”,读着它,忍不住要落下泪来。
我们最早接触的童谣,应该是“催眠曲”了。小院里,星光下,晚风中,由母亲哄着哼唱童谣的情景,想必在不少人的记忆里,恍如发生在昨日。虽然,我们当初听不懂这些曲子,但是,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听着它,我们便会酣然入睡。
记得最简单的催眠曲,好像是《娃娃睡着了》:
“娃娃,
睡着了,
猫来了,
狗来了,
吓得小孩睡着了。”
对于夜里总爱哭爱闹的孩子,大人们则采用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咒语”形式,在纸条上写上:
“天皇皇,
地皇皇,
俺家有个夜哭郎。
行路的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亮。”
然后把字条贴在醒目的过道口、大街口的墙上。据说,这玩意儿还挺管用哩。
小时候的童谣,要说流传得最广的,莫过于那首《拉大锯》童谣了。50、60后几乎没有不会的,甚至80后小时都听过。直到九十年代,这首童谣仍然是大人哄孩子的“主打儿歌”。歌词是:
“拉大锯,
扯大锯。
姥姥家,
唱大戏,
接闺女,
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背着也不去,
抱着也不去,
叽里咕噜滚着去。”
每一首童谣都承载着一个温馨的记忆,令人难忘。《小小子》《花喜鹊》《肚子疼》是我们村村南一位大娘教我的三首童谣。
那《小小子》的词是:
“小小子儿,
坐门墩儿,
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什)么呀?
点灯,说话儿;
吹灯,睡觉儿;
明儿早起,给我梳个小辫儿。”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细细读来,内中蕴藏着小小的悬念。你看,“要媳妇儿干什么”?这是大人的问话,似乎要从小儿口中套出可笑的答案。小孩儿说:“点灯,说话儿;吹灯,睡觉儿”,有点贴近于民间情歌里的荤话了。再往下,“明儿早起,给我梳个小辫儿”,却又完全恢复了童稚的口吻了,是多么可喜可乐的孩童的语言。
那《花喜鹊》的词是:“花喜鹊(方言里叫花尾巴雀),
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把娘背到山沟里
把爹撂到河沿上。
关上门,
堵着窗,
呼噜呼噜喝面汤。”
这首童谣很有教育意义。老人们经常把村子里那些不孝顺的人比作 “花尾巴雀”,大娘一边说着,一边问我们这些毛孩子:“你们将来娶了媳妇,不会忘了爹娘吧?” 我们把头摇得像货郎鼓似的,齐声说道:“大娘放心,我们绝对不会哪样做的。”
那《肚子疼》的词是:
“肚子疼,
找万宁。 
万宁没在家,
找个小猪来杀。
小猪也跑了,
肚子疼也好了 。”
这首童谣,在我们村子里家喻户晓,是大人哄孩子时念叨的。那时候,还没有上学,每天跟小伙伴一起疯跑着玩。等回到家里,或许是呛风了吧,都嚷着肚子疼。这时,各家的母亲,一边用手给孩子揉肚子,一边嘴里念叨这首儿歌。说也奇怪,不一会儿,肚子就不疼了。是妈妈给揉好的,还是让“万宁”给吓好的,说不清楚。直到现在,我也弄不明白“万宁”是谁。但每每吟唱起这首儿歌,心中总会涌起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一首好的童谣,是滋养一代代幼小心灵健康成长的"心灵鸡汤"。如一首《小老鼠》的童谣: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叫妞妞抱猫来,
跟斗咕噜滚下来。"
可以想见,童谣中的妞妞面对爬上灯台偷油吃的小耗子不怯不惧,还威胁它赶紧滚,否则就要抱猫来吃了它。小耗子一听克星要来,它的嘴巴不再贪了,而是一骨碌滚下来。灯台有多高呢?不知道。小老鼠爱喝灯油吗?不知道。妞妞抱没抱猫来呢?不知道。小老鼠是不是坏蛋姑且不论,单想象童谣里的情景:妞妞跟小老鼠没有敌对,没有恶念,说你错了,你要赶紧改正啊。短短的三言两语,就透着那么醉人的友善。
童谣当中,采用一问一答形式的比较普遍,其特点就在问与答。既然要回答问题,总得动点脑筋,所以问答歌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譬如,我在《释怀人生》中曾经掐头去尾引用过的《问姐姐》,这次将它恢复完整:
青秫秸,白秫秸,
隔着墙头问姐姐。
姐姐,姐姐,你干(什)么呢?
俺巴花(方言,指绣花)哩。
巴的那花呢?
卖了钱了。
卖的那钱呢?
称了肉了。
称的那肉呢?
老猫叼了。
那老猫呢?
上了树了。
那大树呢?
大水冲了。
那大水呢?
老牛喝了。
那老牛呢?
耕地去了。
耕的那地呢?
老婆毁了。
那老婆呢?
吃白卷子(方言,指馒头)肉菜撑死了。
埋得哪儿啦?
锅台脚上。
铺的(什)么呀?
铺的冰凌。
盖的(什)么呀?
盖的星星。
呼噜呼噜打个酣睡,
醒了。
童谣里还有一种叫连珠体儿歌,也叫连锁调。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全歌,即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粘合,逐句相连。连锁调的特点是“随韵接合,易唱易记。连锁调对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十分有益。譬如金波的《野牵牛》:
“野牵牛,
爬高楼。
高楼高,
爬树梢。
树梢长,
爬东墙。
东墙滑,
爬篱笆。
篱笆细,
不敢爬。
躺在地上吹喇叭,
嘀嘀嗒!
嘀嘀嗒!”
记得老诗人苗得雨曾说过,民谣当中有一种“颠倒歌”,叫“小孩子语”,也就是童谣。
“颠倒歌”相当有意思,宛如用锅底黑涂了个大花脸,让人哭笑不得。“颠倒歌”,是一种事物倒转过来的游戏,是一种思维穿越而来的幽默态度,是一种无所不能的另类情趣。譬如有名的《太阳出西落在了东》:
“ 太阳出西落在了东,
棒槌发芽长了一根葱。
天上无云下大雨,
树梢不动刮大风。
滚油锅里鱼打浪,
高山顶上把船撑。
东洋大海失了火,
烧毁了龙王的水晶宫。
一只蚂蚱咬死了驴,
小麻雀一嘴叼死个鹰。
阳关大道有人骑着大刀扛着马,
又来个口袋驮驴笑呵呵。
半空中有个兔子咬死狗,
院子里老鼠拉猫钻窟窿。
一只小公鸡下了蛋,
蛋中长根骨头硬如钉。
小鸡吃了个黄鼠狼,
青蛙吃了个长虫(蛇 )精。
老太太见了心害怕,
吓得胡子乱扑棱。”
 这种堪称“瞎话儿”的“颠倒歌”,是睁着眼睛“胡言乱语”,是思维疯狂中绽开的奇葩……
总之,家乡的童谣,字里行间都蕴含着家乡的特色、文化、故事。因为它幽默诙谐实用,大人们常用来哄小孩;因为他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所以很容易记住。成为一种哄孩子玩耍,调大人胃口,妇孺皆知,老少皆宜的民间传统文化,虽不入流,难以成宗成派,但已演绎成一种乡村文化,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未完待续)



重点推荐
微火信箱.烦恼我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