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卧虎湾】楼听雨:记叙,为了传承●书边随笔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本文字数:2000字
阅读时间:7分钟
马延芹手迹影印   马达提供


生于衡水景县的马延芹,不是伟人,也不是名人。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即在景县担任过乡党委书记和科局长级别的职务,在百姓们看起来也不能算普通人。可他退休之后一直定居在石家庄,身体好时先后在几个单位当门卫,又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最近,在他故去15年之际,他的四儿子誉峰整理了他的年谱、回忆录和书法手迹,送我一套。大概因为我曾在景县工作过较长一段时间,和誉峰是朋友,又是第一次阅读这类书籍,读得很认真,也读出了几分感慨。
如同一部纸质的“影像”资料,它真实地记录了马延芹的一生。子女为父母出书,不吹嘘、不拔高,甚至不做任何粉饰,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马延芹虽然平凡,但他的一生是一代人的缩影,他的经历映照的是那个年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唯有真实,才有价值。
出生于1923年的马延芹,遇上了日寇侵华。他自己在回忆录中写道:“一听说鬼子来村讨伐就吓破了胆。1943年春的一天下午,龙华鬼子来村讨伐,挨了鬼子一马鞭子。大洋狗(是日本鬼子指挥狗咬)把我扑了一下,多亏找到证人获释,这是惊吓严重危险最大的一次遭遇,险些丧命。”虽然这份回忆录写于整整五十年之后,但马延芹丝毫没有美化自己,没有杜撰自己面对鬼子的屠刀挺起胸膛,高喊怕死不是中国人,而是毫不讳言自己“吓破了胆”。类似这样的记叙在书中都照实收录,决无“为尊者讳”。那些面对日寇挺起胸膛,甚至拿起刀枪的中国人,永远值得我们敬佩,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但一个民族不全都是脊梁。正是象马延芹这样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人,在被日寇的恐吓中,在日寇带来的噩梦中,埋下了对侵略者的仇恨,铭记住了亡国奴的耻辱。几十年后,当在部队工作的儿子要上云南前线轮战时,他给儿子写信:“这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更应看到是对自己考验、锻炼的良好机会。应轻松愉快,信心百倍,提高勇气,挺身而出。”甚至69岁的时候,他还用硬笔写下:举凡每一位有志气的中国人,要牢牢记住“我们再也不能当亡国奴了”!有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家教,这样的传承,一旦国家有难,能不舍生忘死吗!



马延芹手迹影印   马达提供


马延芹加入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传奇色彩,甚至没有任何故事。他1943年闯关东,其经历苦不堪言。抗战胜利后和父亲在长春市经营煎饼铺,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生意甚好。1946年因祖母病危,返回老家景县苏堂。而这时的景县已经解放,正在部署土改运动,村子里开始建立农民协会。家境贫寒,年轻而又有些文化的马延芹担任了农会的贫民组长。就这样马延芹“遭遇”了共产党。一旦接触共产党,一旦体会到了共产党的路线和政策,马延芹朴素的阶级觉悟立刻迸发出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担任贫民组长之后,村里成立民校,他又担任了民校教员,第二年出席全县模范民校教员代表大会,还被选入主席团。冬天平分土地,他又被推选为记账员。1948年结婚,娶了一位女共产党员周玉芬。1950年,他自己也加入了共产党。本来从东北回来是为了照料病危的祖母,待送走祖母,还要回东北的。结果不仅没有回去东北,还加入了共产党。对于这样一种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结果,马延芹一生中多次重复同一句话:“这次回家实际上就是远离了国民党,靠近了共产党。这是自己预想不到的,也就结束了青少年阶段的不幸遭遇和困境。更梦想不到的是家庭由衰落到兴盛的转折前奏。”恰恰是这种未经修饰,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一个经历过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共产党员,对于命运转折的欣喜和庆幸,对于共产党的认知和感恩。尽管后来也有过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组织,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党的忠诚。而对于任何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都认为是党给的,要感谢党,并努力把这种对党感恩的理念传递给子孙。
马延芹十分重视对于子女的教育,而且教育有方。他教育子女要勤学敬业,靠自己的本领安身立命,有所作为。除去作为长辈的教诲和引导之外,他特别善于表扬,能够发现子女的优点长处,予以鼓励。就连誉峰大学二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人生,应该像他们这样度过——瞻仰华北烈士陵园》,被他偶然看到,他也及时致信儿子:“在家闲暇时看到此文章,写的很好,记述清晰,可再整理誊清存档,以便今后遇到困难时,重温是有好处的。”他教育子女公道处事,正派做人,循循善诱,现身说法:自己在十年动乱时期“既没有出谋划策害人,也没有挟嫌报复;既没有伸手打人,也没有出口骂人。”“无权时没有这样办,有权时也没有这样办。”他教育子女勤俭节约,清白做人。最小的儿子读中专时,家庭经济状况已经好转,可他在信中还是谆谆嘱咐:“紧缩开支,有计划的花钱,还要充分认识求学就是艰苦。”他也清醒地知道,自己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晚年他曾经庄重地写下这样的话:“我没有继承多么多的祖产,而我也留不下遗产。因为留下更多遗产,一是后代用不着,二是留下遗产往往起不到良好效果。”他自己清白一生,他也只想给孩子们留下清白。


马延芹手迹影印   马达提供


马延芹手迹影印   马达提供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几年《三字经》又流行开来,窦燕山的故事也广为人知。碰巧,马延芹也有五个儿子,而且个个勤奋工作,有所作为。但窦燕山是个富豪,家财万贯,为教育子女不怕花费重金。而马延芹不仅出身贫寒,即使参加工作之后,因孩子多,负担重,依旧长时间生活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让孩子们个个成才,比起窦燕山更为不易。浏览着一页页文字,可以看到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脚印中,都有这位共产党员父亲的舐犊亲情和良苦用心。
我知道,誉峰绝不是想要为父亲树碑立传。他把有关父亲的这些文字辑印成册,只是想作为自己家庭的传家宝,作为家风传承的指南。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和齐家都是建功立业的前提。在这方面,讲名人伟人的书多,讲普通人的书少。从这个角度看,有关马延芹的这套资料尤其珍贵,值得更多的人了解。也期望更多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对家风能够有所记叙。而记叙是为了传承。


转载自《衡水晚报》2018.7.12


(作者系河北省武邑县人,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长期在省市县领导岗位工作实践中笔耕不辍,有多部作品集问世。)




欲转载作品必须与公众号编辑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