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访谈】拜访叶嘉莹先生/马誉峰|王希桐荐稿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本文字数:3000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推荐者王希桐荐言:


之前,对叶嘉莹先生了解甚微,阅誉峰新作《拜访叶嘉莹先生》,才激起我对其全面关注。网寻叶先生成长经历及诗作诗评,方知其原是近期颐之年的满族人,在古诗词研究和传承方面成果卓越,是名副其实的古诗词语言大师,且称得上是重量级中的翘楚,中华古诗词之璀璨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华人中影响深远,好评如潮!
近朱者赤。以往,多闻誉峰尽工作之职于会议及海内外见学蜚声,或是其尽同学之情、地主之谊、外出之便会会同窗与看望老师及同学父母传屏,而今,誉峰在百忙之中竟不忘探期颐之圣,觅诗词之古,获荷花之香,书高雅之作,实乃空前幸事,值得大大一赞!
一直很欣赏誉峰的好学上进精神和非凡的笔墨文采。甚至偶尔生出“多了一个好市长,而耽误了一个羽翼正丰的文坛巨匠”的隐隐惋惜。然今日观之,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誉峰非但未因多年为官终日案牍劳累而对文笔有所粗疏寡淡,或坠于“老干体”,反而愈加趋于老道娴熟、精深细致、得心应手、臻于专业完美了!无论访记的开头结尾、谋篇架构、素材剪辑,还是回忆描写、议论抒情、遣词用句等表现手法,都渗透着其几十年写作艺术修炼与成长的不辍追求,反映着其几十年精神品位与修养的无止境界。



特别是文中誉峰对叶嘉莹先生,第一印象“高雅、从容、达观的美”概括描述,堪称经典了:“高雅之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从灵魂深处散发而出的高雅。从容之美,95岁仍然致力于诗词的研究与讲授,只为让更多年轻人和后辈体悟到诗词的博大精深,以此身心印证“生也有涯而知无涯”。达观之美,叶先生徜徉在诗文的海洋,对于古今的深刻洞见和纯正思想,使得她心性达观、文思沛然,处世言物均怀一颗赤子之心。叶先生的达观还体现在她虽95岁高龄,仍喜欢和人交流,且思维敏捷,十分健谈。”为文之要,不在于洋洋洒洒写了多少万字,而在于能饱蘸心血,用洗练的文字,让读者触摸到自己想表达而无从表达的不一样的高尚灵魂!而誉峰在这点上恰恰做得很好,写得很好,可以说是高雅遇见了高雅,从容诠释着从容,达观推崇着达观,怎能不令人由衷敬佩与叹服!
欲行千里者必先积跬步,欲书荷美者须先有荷心。遍忆与誉峰几十年的同窗同乡之谊,纵观誉峰几十年的为官做事、修德为文,不正是“一瓣荷心著世香”吗!




附原文:拜访叶嘉莹先生/马誉峰


叶嘉莹先生与迦陵学舍的荷花


在新的一年一个冬日的周六下午,我踏上了赴津拜访叶嘉莹先生的高铁。翻开临行前特意从书房装入行囊的叶先生所著《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其中河北大学出版社学术古籍分社社长何东在“编书者说”中有一段话:“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更是我心中景仰的大师。”此语在彼时彼刻真切地道出了我的心声。因久仰叶先生大名,也因为她老人家和保定的缘分,而萌生了登门拜访叶嘉莹先生的想法。
说起叶嘉莹先生与保定的缘分,就不得不提莲池书院,更不能不提荷与荷花。据有关文章介绍,叶先生出生于荷月乳名叫“荷”,她的一生与荷花有着不解之缘,创作了很多关于荷花的诗。现在能找到的最早一首是1937年她身在沦陷区时写的一首《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以诗言情、以诗咏志,这不正是叶先生一生的写照吗?叶嘉莹先生生于1924年,幼承家训,3岁习诗,17岁考入辅仁大学,师从顾随等文化大家。她1948年随夫赴台,经历了壮岁入狱、中年丧女的坎坷。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回到祖国,甫后定居南开大学,至今95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教学一线,只因“为往圣继绝学”的情怀和使命。叶先生曾说:“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我的老师(顾随先生)。”
叶先生一生爱诗写诗传诗,她把自己也活成了一首雅洁的诗,海内外媒体皆称她为“穿裙子的士”。2016年,叶先生曾来到古城保定造访莲池书院,当她见到莲池书院的荷叶和荷花时,非常欢喜,不禁追忆起童年往事,发出“常忆当年,青盖亭亭”的感慨。叶先生在莲池书院的君子长生馆游览时曾说:“荷花是花中之君子,先贤在这里修志也是延续君子之志,气蕴相通的。古莲池的文脉很深,我感觉到了。我在南开的迦陵学舍种了海棠,再种些荷花,可以与这里雅集唱和,形成互动。”后来,保定的朋友们专门选择了两棵壮硕的多年生荷花根茎送到了“迦陵学舍”,栽植在迦陵学舍的园子之中。据先生说这两棵花已逐渐适应天津的水土,到了合适的时节将会绽放。


笔者与叶嘉莹先生在一起


1983年上半年,我曾在南开大学进修过一个学期,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30多年,走进南开校园,还是感到很亲切。从东门进来走了不远的距离,就来到了叶先生用于著书讲学的“迦陵学舍”。“迦陵”取自叶嘉莹先生的号,学舍东邻南开现存最古老建筑“思源堂”,西邻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故居“宁园”,是一座四合院式的中式书院,集教学、科研、藏书于一体,辟有文史资料藏室,专门陈列叶嘉莹先生带回的文史资料,供研究者使用。这也是继陈省身先生后,南开大学第二次为学术大家修建“学舍”。整个学舍布局考究,步道、园林、水系、景观分布的错落有致,虽然整个园子面积不过570平米,但细腻精致的构造绝不输于苏州园林的经典。听叶先生的助理张静女士讲,先生时常念起2016年应邀畅游保定古莲花池的情景,非常欣赏古莲池的古典氛围和风雅韵味。如今在迦陵学舍之中就能观赏莲池书院的莲花,且与迦陵学舍之中的西府海棠相映成趣,实为先生生活中的一桩乐事。叶嘉莹先生曾就读的辅仁大学校址原在北京恭王府中,府内海棠深受先生喜爱。迦陵学舍落成之时恭王府曾送来两株海棠,移植在“迦陵学舍”院内。叶先生是一代词学大家,莲池书院又是中国十大书院之一,古莲花池的文脉与迦陵学舍文脉自此便相映相承了。
初次见到叶嘉莹先生,第一印象是叶先生具有高雅、从容、达观的美。这超越了一位95岁老人所经历过的岁月痕迹。高雅之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从灵魂深处散发而出的高雅。从容之美,95岁仍然致力于诗词的研究与讲授,只为让更多年轻人和后辈体悟到诗词的博大精深,以此身心印证“生也有涯而知无涯”。达观之美,叶先生徜徉在诗文的海洋,对于古今的深刻洞见和纯正思想,使得她心性达观、文思沛然,处世言物均怀一颗赤子之心。叶先生的达观还体现在她虽95岁高龄,仍喜欢和人交流,且思维敏捷,十分健谈。叶嘉莹先生学贯中西、融通今古。她早年在辅仁大学师从顾随先生,在后半生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她一直将恩师的讲课笔记珍藏在身边。顾随先生晚年在河北大学任教,逝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以来,叶先生与顾随先生的女儿顾之京教授一起不断挖掘整理顾随先生的遗稿,结合自己的课堂笔记,还原了一代国学大师的风采,让诸多经典作品得以问世。在国学大热的今天,顾随诗说日臻显学,叶先生可谓功不可没。


叶嘉莹先生题赠给作者的书


与叶先生聊起顾随先生系列文集的整理出版时,叶先生说:“作为顾随先生的学生,我一直珍藏着先生关于古典诗词的讲授笔记,后来找到顾先生的女儿顾之京,把所有的十几本笔记都交给了她,才整理出来顾随先生一系列的问世之作。这套作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出版叫做《顾随全集》。”回忆起当年的学习场景,叶先生历历在目,她说:“当年我们跟随顾先生学习,先生讲课没有讲义也没有课本,凭借深厚的学养和造诣,他总是能从一个典故、一阙诗词说起,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纯任自然、纵横开阖,很多同学只是听的很高兴,却没有记录下来,但是我都记录下来了,留下了很全的笔记。”“后来之京从家里找到了顾先生的日记,整理后又将日记进行了出版。还有顾先生当年写的辛弃疾与苏东坡的词说,论点独到、自成一家,当时先生的文章发表在天津的一家报纸上,我与南开大学的王双启老师一起到图书馆把旧报纸找出来,重新抄录整理,形成了后来出版问世的《顾随说宋词:漫话苏辛两词家》。”正是凭借着对恩师的敬重,对诗词文化的热爱与眷顾,叶先生与顾先生的后人及弟子正竭力把中华诗词文化又推向一个高峰。
已近期颐之年的叶嘉莹先生把诗词作为自己的度人方舟,以诗文载道,以讲诗授词而度人。如此的修为和襟怀,定会如诗句中所说的那样“千春犹待发华滋”,莲池书院的荷花根茎种下的文脉,也会像古诗词一样被传承,千年后仍会被后世揣摩吟诵。祝愿迦陵学舍的荷花与莲池书院的荷花交相辉映、并蒂怒放,祝愿叶先生身体康健、广传博学,也祝福叶先生心心念念的中华文脉繁茂生发、华滋永存!

 

2019年1月25日


(推荐者王希桐 原石家庄陆军学院军官,后转业河北省政府部门工作,系河北经贸大学1978级毕业生。作者马誉峰系河北省保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与王希桐大学同班同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