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山记忆】擦雷而过/王耀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本文字数:2000字
阅读时间:7分钟


2019《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一位扫雷英雄的事迹,让我回忆起那红土地上的“逢山开路”,山岳丛林中的“遇水架桥”。
1986年“国庆节”前夕,第12 侦察大队经过四天的摩托化行军,从“四季看花花不老”的春城昆明,一路开进至炮火硝烟的老山战区。还来不及平静心情欢度“国庆”,连队干部就爬上了边防部队的阵地,勘察地形了解敌情,然后展开临战训练。11月初连队正式转入作战,我带领侦察小组,在连队防御正面的几十公里边境线上,侦察、观察捕捉战机。
小群分散独立行动,化整为零秘密渗入,查明敌情捕捉俘虏,这就是我们侦察作战的主要样式和任务。
老山战区地雷密布令人生畏,这是任何作战部队必须要面对,而又不能跨越的“天堑”。时任侦察大队参谋长屈明安,曾这样对来访的军报记者介绍说:“在者阴山阵地上,随便往外扔个啤酒瓶子,都会引爆地雷”。虽然他的介绍有愚弄记者之嫌,但也不算夸大其词。“者阴山”阵地前沿,随处可以看到裸露在枯草之下和焦土隙缝中的地雷,还有看不到多年前埋设在土层之下不可计数的铁壳。而我们连的作战地域,正是在“者阴山”及其东西两侧国境线上。



第一次侦察、观察的地点,我选择在“者阴山”阵地西侧6千余米,位于国境线上的774高地。行动前我了解到:1984年云南边防部队发起“老山”“者阴山”战役,收复了该高地。高地上有越军占领时布设的地雷,也有我边防部队收复后进行防御埋下的地雷。后来因为阵地孤立突出,难以得到“者阴山”主阵地的火力支援,边防部队放弃了该高地,并用地雷进行了封锁。
为了便于在那望而却步的地域展开行动,侦察小组六名成员我编入了三名工兵,并携带上连队装备最好的德国探雷器。经过一夜的艰苦行军,拂晓前侦察小组到达了774高地山脚下。勘察地形,小憩调整,饱餐战饭,派出警戒,工兵沿山脚向高地顶端实施通路开辟。
上午10时许,工兵战士孟广涛从高地上慌慌张张地跑下来向我报告,发现地雷。我果断地说,按照训练要领,大胆排除。孟广涛吭吭哧哧地说,副连长,你还是去看看吧。我忽然醒悟:虽然他们是工兵,可是和平时期的训练,使用的只是地雷的外壳和假引信,就是临战训练用上真引信,但雷体内的炸药是被取出的。表面看临战训练接近实战,但它与生命没有直接联接。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徒有其表“毁灭”的躯壳,也不再是象征索取生命的符号,更不再是操作失误可以重来的训练用品。年轻的战士不再平静,嫩稚的心理是抑制不住地忐忑、恐惧和不安。
我匆匆前出。工兵班副班长孙玉彬蹲在通道前,一枚绊发地雷插在地面,雨打日晒变成灰白的拌线横在他的面前。这家伙与我军59式防步兵地雷相似,像倒插在地表面上的大号手榴弹。地雷圆柱体的表面,是排列整齐的,一个个凸起的钢铁刻纹,体内紧紧地压缩着TNT炸药。它静静插在那儿,但我知道,不管是谁只要用0.5至1公斤的力量扯拉绊线,它都会无情的炸裂,迸飞出约200快齿状的破片,疯狂地吞噬它面前的任何生命!



冷静,工兵副班长需要的不是技术上的指点,而是心理的支持和力量,要让他在恐惧中寻找到平衡心情的依托。屈身在孙玉彬的背后,我用生命给予他信心——这只是纸老虎没什么可怕!我知道这违反操作规程,应该拉开1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但我无法用语言抚平他起伏的内心世界!
战争无法超越,必须从第一次开始。我压低声音缓缓说道:“先不要动。先看看绊线的另一端,有没有其他的诡计装置”。一线多雷,一雷多线,线的另一头是不是设置什么诡计装置?拉发还是松发,连环还是子母?这些是我们在小时候看电影《地雷战》就懂得的。我们睁大眼睛顺着绊线仔细查看,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我听见了彼此的呼吸。拌线的另一头,拴在一根插在地上的木质绊桩上,绊桩上没有发现其他拉线。顺着绊线查看雷体,雷体的战斗装置上拉火拴卡住击针,没有向其他方向拉出的绊线。
“用探雷器探探的你腿下……放下探雷器,按要领操作。” 孙玉彬左手慢慢伸向地雷,颤抖的攥住拉火栓,插上了保险销。“用探雷针刺探地雷的周围……给你匕首,把地雷周围的土慢慢的挖开,看看下边有没有名堂……”
25分钟后,地雷被排除了。孙玉彬脸色苍白,喘着粗气,无力的坐在通道上,汗水打湿了帽圈,顺着脸颊流淌。我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跳动的心从嗓子眼里落回了胸腔。一瞬间的生死并不可怕,什么都不知道就结束了,可怕的是面对着生死,你还头脑清晰思绪万千,而这种生死又是你不能躲避的。战争,生与死,是那么的近,瞬间的操作失误,我们就会化作硝烟,化作山脉,化作共和国旗帜上那不愿记忆的血染风采!



再好的心理安慰,也不如干部的身先士卒。我接过探雷器,戴好耳机搜索前进。前边芭茅草已经稀少,能看到残破荒芜的堑壕,这是炮弹毁坏地表层带来的后果。前进几步耳机发出“嗞嗞”的响声,左右仔细探查,确定地雷位置。放下探雷器,卧倒,取出探雷针,以45度角由近至远、由左至右刺探……发现硬物,上边有胶皮的柔软,取出匕首,轻轻的挖开,一颗绿色防步兵胶壳地雷。取出地雷,旋下螺塞,倒出起爆管……我们向774高地前进。中午12时许,我们上了774高地。对堑壕进行探查收索,扫除一切危险,架设大倍望眼镜,开设观察所。
第一次开辟通路,我们共排除8枚地雷,其中工兵排除一枚,志愿兵王平忠排除4枚,我排除3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有了第一次的“擦雷而过”,我们平复了内心的忐忑和恐惧,提升了战争中的心理素质,积累了作战的初步经验。从此侦察小组辗转在边境线上,一次次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幸运的是在穿越那“令人生畏、望而却步”的“天堑”中,我和我的战友们都安然无恙,并在长达一年零三个月的侦察作战之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光荣称号!我们传承了老排长“杨子荣”的英雄业绩!
2019年3月26日于保定


(作者系原38军部队军官,后转业到河北省保定市政法委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