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旅途】当第一书记真的锻炼人/陈靖渭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本文字数:4150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带领全村党员向党旗宣誓


窗外,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落在都市街头;思绪,随风飘向遥远的昆仑山脚下。
虽然卸任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近一月了,但脑海里时时闪现着乡亲们淳朴热情的身影;虽然天天身处在大都市的车水马龙中,但感觉依然如脚踩在黄土地上一般;虽然在温馨的小家刻刻享受着与妻儿团聚的幸福时光,但夜半总是梦见与乡亲们在炕头拉家常的场景……回首在昆仑山下驻村的近三年时光,与那里的维吾尔族乡亲们一起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如电影般历历在目,循环往复地在播放。
2017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让我彻夜难眠。前一天,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老家,父亲患病卧床不起; 刚隔一天,母亲又在家门口摔断右胳膊和右腿,真应验了那句古话:福无双止,祸不单行。



介绍黑木耳种植经验


父母虽劳累大半生,但到晚年身体还算是比较硬朗,让我们作子女的少操了很多心,可谓是我们的福气。
然而,鸡年刚起步,父母却身遭病痛折磨,实让我猝不及防,也更加心急如焚。于是,火速乘机飞赴父母所住的县医院,在床前尽孝。什么都可以替代,唯独病痛无法替代。看着父母被病痛折磨的痛苦状,只能陪伴身侧而帮不上任何忙,尤其是母亲从手术台平安下来,看着她那苍白无力的脸庞,我的泪水已涌满双眼。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那里,家就在那里。父母在县医院里,我也就把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与弟弟、弟妹、妹妹等陪伴着老人,像在家里一样温暖而幸福。
但是,这种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光,只有短短三天时间。单位安排我提前进驻和田地区皮山县桑镇库木艾格勒村开展驻村工作,那里也是我的家,也有两千多维吾尔族兄弟姐妹在等着我。舍小家顾大家,这是我从军近二十年来坚持的信条。走吧,那一刻我的心已飞向了南疆昆仑山下的偏僻小山村。



帮助村民劳动


来新疆工作二十多年时间,基本跑遍了全疆各地,就是没有到过昆仑山,那怕是到昆仑山脚下近距离仰望一下也没有机会。所以,昆仑山对于我来说,尤其显得神秘而神圣,更成了心中唯一的缺憾。
初见昆仑时,连绵起伏的山岭朦胧欲睡,把自己光秃秃、千沟万壑的躯体,舒展在耀眼的阳光下。再看那白雪茫茫、峰峦叠障、耸立云端的昆仑,如同一位身披白色战袍的天人,头顶蓝天,俯视大地,光芒四射,威风八面。真是:众神之山,撼人心魄。
有时,昆仑也有无奈的时候,她经常为保护不了自己的子女而感到内疚。每年5、6月份,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腾空而起,从东到西,从南向北,席卷整个山下的城市、村庄,甚至会影响大半个新疆。我所驻村的和田地区皮山县,由于正好背靠昆仑,三面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环绕,更是被沙尘暴侵扰得昏天黑地、苦不堪言。
当年5月30日那天,我就遇到一场毕生第一次所见的特大沙尘暴。当时虽然临近傍晚时分,但天空中瞬间灰蒙蒙一片,太阳在浮尘遮蔽下,如同月亮一般黯淡无光,远处的房屋和树木笼罩在黄沙之中,无法辨清。干燥的空气夹着细沙粒吹在脸上,灌进眼睛和嘴里。几个小时时间,漫天黄沙掠过,地上留下一层层厚厚的黄沙,枝繁叶茂的核桃树、杏树也未能幸免,新生的青皮核桃和杏子还没有成熟,表皮上落下一层细细的黄沙。



给乡亲们表演太极拳


有人说:“和田人民真辛苦,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我平时在入户走访时切身感受到,只要张口说几分钟话,嘴里就灌进不少细沙,牙齿一磨咯吱咯吱响,鼻子更像是得了鼻炎一般,整天不舒服。我们工作队的同事经常半开玩笑地说,上天都知道我们缺钙,每天给我们免费供应点黄沙吃着补钙。
昆仑之于我,就像一首永远欣赏不够的诗歌;驻村之于我,更是一种久违的农村情结的再回炉。然而,对于我的大多数同事来说,一开始还真有些不适应,他们大部分毕竟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感得南疆农村的生活各方面都太艰苦,太原始,什么都不方便,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怕苦。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我更感到一种莫大的欣慰。心里常常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该到农村来吃一些苦,体验一些农村生活,亲身感受一下农民兄弟的不易,多接接地气,既能磨炼自己的意志,更能提高自己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工作队日夜忙碌,想法设法推进村里的发展,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一年时间使全村有了明显变化。我们所在的库木艾格勒村距桑株镇政府13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每到冬季,困扰乡亲们的最大问题就是吃不上新鲜蔬菜。我们决心先帮助乡亲们解决吃菜难的问题,为了保证成活率,我们购买了100个蔬菜大棚, 14000多株菜苗,免费发放给乡亲们。工作队员经常来到大棚里,教乡亲们如何给菜苗施肥、减苗、掐花,当看到乡亲们掌握了蔬菜的种植技术后,我和队员们的脸上也乐开了花。当年,乡亲们种的西红柿、辣子、茄子等14种蔬菜全部成活并结果。那个冬天,全村120余户乡亲们都吃上了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



与村民热烈交流


2018年3月,组织上任命我为巴什萨瓦村第一书记。巴什萨瓦村地处昆仑山下的桑株河谷,全村515户2200多人中,320户1356人是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达到61%,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另外,由于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强,全村犯罪率高,成了全镇远近闻名的“倒数第一村”。2018年初,全村正在背着“深度贫困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自治区重点村”三顶大帽子艰难前行。
“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倒数第一村’的‘当家人’?怎样才能甩掉压在头顶的‘三顶大帽子’?怎样才能带领全村乡亲们实现第一个整村脱贫致富?”我带着心中长长的问号,开启了人生当中光荣而艰巨的“第一书记之旅”。
经过和队友们近两个月的反复调研讨论,我们确定了“抓党建促稳定促脱贫”和“农转工、农转商、小户转大户新型农业发展”的思路和规划,对如何确保今年带领乡亲们脱贫、如何确保脱贫成果、如何防止返贫,都有了一些明晰而科学的措施。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面对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分新、工作经验少、能力素质弱的实际,我带领工作队员开展起了“一帮一、一对红”的结对帮扶活动。采取每天一个小时业务培训帮、交任务压担子带、国语筑基促、村干部出错帮带队员受批评压等方式,全方位提升村“两委”班子成员尽快适应工作任务和工作节奏的能力素质。



给乡亲们发放爱心衣物


一段时间后,村党支部书记麦麦提敏·图尔荪自豪地说:“在陈书记的严格要求和传帮带下,现在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越来越强了,村干部干工作的方法和路子越来越多了,群众对我们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了,只要陈书记在村里,我们就有信心把工作干好。”
记得老家有一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于是,我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沟通,争取到了近14公里道路修建项目。为了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能就业,我们将村后的半个山推平,建起了占地120余亩、8000余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先后招商引资三家企业在村产业园区落地扎根,帮助100余名乡亲们就业,让乡亲们感受到了在家门口上班赚钱的幸福感。
只有思想落后的领导,没有行动不积极的群众。我按照全村2018年整村退出深度贫困村的标准,在积极协调上级部门解决全村道路硬化、水电入户、富民安居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鼓励贫困户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相结合,林果提质增效和畜牧养殖相结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庭院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以短平快的增收手段提升贫困户当年的收入。先后协调解决务工人员近300名,种植中药板蓝根120亩,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鼓励6户贫困户成立合作社种植黑木耳,户均增收5000元;小麦收割完后,又及时种植了400亩萝卜、恰麻古和大白菜等冬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乡亲们的收入……



给村里的年轻人主持婚礼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确保今后几年贫困户不再返贫,针对巴什萨瓦村是全镇唯一一个村级巴扎的优势,通过争取项目、个人自建、招商入股等形式,对原有巴扎进行了改造,修建了500平方米的美食城,500平方米的商铺和25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市场,从餐饮、小商品、五金百货等入手,打造出商业一条街,带动80余户群众开展经商和服务活动,达到了“农转商”的目标。
看到村里没有洗浴的地方,乡亲们常年洗不了澡,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皮山县法院党组书记田刚动情地说:“看到陈书记一心想着村里,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办了那么多实事好事,我们法院作为后盾,更得大力配合支持。” 他争取回来40余万元,在村建起了洗澡堂,全天候向乡亲们开放,为了解决乡亲们洗澡难的问题。
有首歌词写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驻村以来,我在认真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积极争取扶贫项目的同时,还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和社会力量,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奉献爱心。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四川成都捐赠的爱心衣物源源不断地向巴什萨瓦村涌来,1100多双品牌鞋子、1000余件衣物,价值60余万元的鞋子和衣服温暖了这个深度贫困村的乡亲们。



给老队员过生日


老党员图尔荪尼亚孜·托合提麦提逢人就细数起这两年村里的变化来:“看四通八达的沥青路,整齐宽敞的富民安居房,种类繁多的美食城,隆隆开工的村办企业,让咱们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苦日子,这一切都是陈书记和工作队去年来村里给咱们带来的改变。”
领袖曾在回忆他的上山下乡经历时说:“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虽然乡亲们在物质生活上、精神思想上受益很大,但回顾我的驻村历程,尤其作为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这个岗位给了我更大的锻炼和提升。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把握大局、解决困难的能力更强了;作为第一书记,统筹协调、担当作为的本领更硬了,作为最贴近群众的基层干部,为民爱民亲民的情怀更深了;作为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亲情和责任更浓了。



天乡亲家中拉家常


感谢驻村这段经历,它将成为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感谢第一书记这个岗位,它教会了我任何学校都无法学到的本领。祝愿我永远的巴什萨瓦村在乡村振兴的机遇期建设得更加美丽,也祝愿我最亲爱的巴什萨瓦村乡亲们早日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陈靖渭,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诗词学会会员,现居乌鲁木齐。散文、诗词、报告文学作品见诸《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中华诗词》《西北军事文学》《西部》《新疆日报》《兵团日报》等报刊。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军散文奖、兰州军区昆仑文艺奖等,已出版散文集《美丽的彩虹》等多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