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行札记】走进国家海洋博物馆/任志民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本文字数:1650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寒冬的周末,云雾蒸腾,天地一体,路边叫不上名的“冰树”晶莹剔透,玉树琼枝。我家三口人约好塘沽高中同学全家,兴奋中踏访新建成的国家海洋博物馆。
百闻不如一见。国家海洋博物馆坐落于天津,近海临都,远远望去,此馆如雄鹰展翅,扬波远航;彼馆似海燕翱翔,逐浪前行。莅临城下,幸旷品鉴,拥有近海亲海的区位优势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构建出陆地黄色文明和海洋蓝色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象,大气磅礴,令人震撼。
广场上的图片介绍较为详细,只是配套建设还不尽如人意,人性化的服务“一看便知”不明了。海洋博物馆主体3层局部4层,展厅面积共约2.3万平方米,分为海洋自然展区、中华海洋文明展区、海洋互动展区、宣教中心区、海洋生态展区、高端合作及临时展览区共六大展区。同时,设有博物馆商店、餐厅、咖啡厅、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出门匆忙,只有我粗心大意忘记了带身份证,还好一切顺利。
来之前就从新闻里了解到,这里以地球、海洋、生命、人类以及相互依存共生的系统展示,来揭示人海和谐的真谛。刚刚开始试运行不久,首批开放了“远古海洋展厅”、“今日海洋展厅”、“发现之旅”和“龙的时代”四个展厅,展览展示面积共7000余平米,分别展现了海洋与生命进化的关系、人类在航海中的大发现以及海洋生命、海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海洋知识与理念。
走进远古海洋展厅,让人们一下了回到了旷古久远的时代,从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中去探寻生命奥秘的起源。这里以地质年代为轴,展览叠层石、三叶虫、鹦鹉螺、菊石、鱼龙等1158件化石标本,讲述了46亿年以来地球、海洋和生命的演化故事。
据说1953年,年仅23岁的米勒与他的导师一起完成了米勒实验---前寒武纪叠层石生命的形成。他们在形似模型的装置中模拟出了在原始大气条件下无机物成有机物的反应过程,其结果从化学演化的角度,揭示了在原始海洋的环境中是可能诞生生命的全过程……




古海洋的故事,让我们思索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思考继续,但地球海洋变化的进程一刻也不会停止。
在今日海洋展厅,发现这里是“无奇不有”的海洋世界,大开眼界。本底海洋、生命海洋、海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大部分知识,整个展厅5000余件精美标本令人赞叹。各种海洋标本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长达9. 4米的鲸鲨、极其罕见的怀孕双髻鲨、海底滑翔机蝠鲼、大王乌贼以及300余种五彩斑斓的鱼类、100多种海生鸟类等等,品类全,效果真,文字清,看就懂。我们一行人看得仔细、问得明了,真让这些久居陆地的“旱鸭子”们长见识了,长知识了。
3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急急忙忙转了三个厅。记住了大厅里非常壮观的一艘很庞大的木船,记住了一叶又长又细看起来历史久远的唐代独木舟。像远古海洋、今日海洋、龙的时代,还有一些不同特色的展品,也都非常醒目。我们今天的重头戏主要在二楼,更吸引我们的是海洋历史、海洋文化、生物海洋、海洋考古天文。




妻子喜欢天文,我们一起又乘天梯来到海洋与天文展厅,天文与海洋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大家可能知道海洋的水极有可能来自于天上的彗星。这里志愿者最多,讲得也最有效果,大人小孩都愿意参与进来。最初,我们探索星星,是因为航海的需求。随着对天文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发现地球海洋的许多现象都与天文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影响着海洋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活。后来,人类不再甘于在地上研究星星,转而前往宇宙探索,因而衍生出了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航海和日常出行中。里面光线不好很暗很淡,却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明亮,看未知更远更清。
我们一刻不停地在动在走,上上下下的奔跑,也不觉得累。还想继续“阅读”海洋自然历史,也想再行深入海洋人文历史,由于时间关系留个遗撼吧,等待下次有机会再来。
这里的确是一个了解海洋、认知海洋的好去处。
我觉得他一定会成为重塑中国国家海洋文明价值观,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她的建成,不仅是天津滨海新区的文化地标,也是在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将结束中国没有一座与海洋大国地位相匹配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历史,更是将其地位堪比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原因。
不虚此行。


(作于2019年12月15日星期日)

作者:任志民 山西芮城人 曾是一名转业军人 现就职于天津市西青区政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