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期笔记】一位笔耕不辍老作家的远行/马 达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向东播音

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作家叶永烈的名字,想必都是很熟悉的。有几个人没有看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呢?昨天,5月15日,这位老作家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的消息,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哀悼与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心中又增添了一个大大的“为什么”。
在我的印象里,叶永烈先生是一位高产作家,他的作品涉猎面广,而且大部头的居多。有人戏称他是作家中的“变色龙”,每一次创作转轨,都踩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他写作的题材有科普、科幻、纪实文学、游记、小说等,笔触自由自在地穿梭在现实、未来和历史之间。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初,叶永烈已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万字。仅科普类作品就有28卷本,1400万字。纪实类文学作品有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卷本,500万字,也已全部出版。
叶永烈先生出道成才较早,好奇心一直很旺盛,创作生涯贯穿了勤奋二字。他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20岁在校时即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改革开放以后,叶永烈投身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陈云传》《传陈伯达》等作品广受读者欢迎,由此也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为研究中国当代史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嫉妒别人的成功,他在你看不见的时候,曾经流下你难以想象到的泪水和汗水”。这句话我信。任何真正成功的人,都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都是以牺牲奉献做代价的。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得到。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汉字的“舒”字,是由“舍”和“予”组成的,寓意:舍掉、给予,才是舒服的。正如冰心先生有诗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
叶永烈写作第一本书时,还是北大一年级19岁的学生,一个暑假没有休息,写在横条练习本上,里面还有不少错别字和自己发明的简体字,但得到了热心编辑的帮助,得以在上海儿童出版社出版。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吃的是发黄的窝头,用的是发黄的方格纸,但他丝毫没有感到苦痛,而以浪漫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投身创作。尽管写出来的书稿当时遭遇退稿,但十几年后,这部书稿跃上龙门,一下子印了300万册,成了当时的“超级畅销书”。文革中,叶永烈因为写作惨遭抄家,受到凌辱,但他痴心不改,依然对写作抱有热情和信心,终成大家。
叶永烈先生把写长篇小说比作造航空母舰,“一旦开笔,就要接连数月闭关,不上网,不接电话,不回信息,每日每夜摁键,久久面对电脑屏幕,如同达摩面壁,直至一口气写完几十万字,这才卸下沉重的包袱。”除了笔不停写,还有脚不停步。写纪实文学,他不知要走访多少个单位和个人,有时为了弄清一个历史事实废寝忘食,常常是带着饭盒,提着录音机,四处奔走。他曾游历几十个国家,用游记记录了许多历史的瞬间。
6年前,叶永烈先生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了许多文献。在捐赠仪式上,他幽默地说:“我原本设想,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写着‘对不起,我不能再为您回答什么!’现在似乎可以改为:‘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幽默中,是对一生潜心写作事业的无怨无悔。我在想,今后再有机会去上海,真的想到上海图书馆去当面请教这位写作大师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叶永烈先生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忠实、勤奋、杰出的记录者。他的生命停止了,但他为我们留下一笔享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笔耕不辍、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020.5.16于北京知行斋

相关链接:
【疫期笔记】走近京城“798”/马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