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期笔记】我心目中的报纸总编/马 达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热心小读者 马达摄影


向东播音


喜欢读报,感觉如同日常饮食一般重要。在林林总总的报纸里,有的需要浏览,有的需要细品,有的需要剪贴,有的需要收藏,有的则只能是粗看,还有的只好被遗弃。
在我这个读报爱好者看来,报纸办得好坏,大概与总编关系最大。总编的品德学识、工作能力,决定着一张报纸的方向、品位和格调。那么,我心目中的报纸总编是个什么样子呢?下面就试图用简短的文字作一描述。
报纸总编辑,应该是与党同心同德,理想信念特别坚定的人。报纸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重要的舆论工具,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党历届领导人都强调政治家办报,其意义也在这里。报纸总编应该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得最透的人。他的硬功夫应该体现在把党的主张渗透进报纸宣传工作的全过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会贯通地宣传贯彻党的指示和要求。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套,不能把报纸办大办空了。邵华泽在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时说过,办好党报要与时俱进,增强贴近性,加大可读性,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更好地影响和引导读者,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相统一。
报纸总编辑,应该是密切联系群众、眼睛里有读者的人。报纸是办给众人看的,而不是办给总编自己看的,或者只为了给领导上看的。曾经担任过《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的著名新闻人、杂文家邓拓先生说:“《燕山夜话》本来的目的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我今后将继续努力做到,在某些方面适当地满足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工农兵群众的要求”。为了把文章写得具有针对性,他号召读者朋友们提意见建议:“想要多介绍哪些知识,多谈论什么问题,无妨开一个单子寄来,我将尽量按照大家的需要去努力。”眼里有了群众,有了读者,报纸还能没有人看吗?报纸有的放矢地组织报道、回答问题,受读者关注和欢迎就是很自然的了。同样是担任过《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在任职期间,也特别注重来自社会底层的稿件,一封普通农民读者的来信曾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

报纸总编辑,应该是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人。报纸是传播知识的,知识含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报纸的质量。要给人一碗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报纸总编应该是学者、专家级人才。《新民晚报》原总编辑赵超构,是著名的杂文家,一生写过万余篇杂文,形成了富有时代感,具有时效性,借一论之,以小见大,笔带感情,以情动人的“林放式杂文风格”。他写的《延安一月》新闻通讯,被周总理称之为“中国记者写的《西行漫记》。”邓拓不仅是新闻工作的行家里手,还是史学家,中国历史研究所的学术委员。范敬宜不仅能写新闻报道和言论,还精于诗书画,深得吴门画派真传,能够鉴定古书画。邵华泽是哲学家和书法家,他早年写的有关学哲学用哲学的文章,据说还受到过毛主席的表扬。《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本身就是经济学家,提出过著名的“中国名牌战略”学说。可以说,这些总编辑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人。
报纸总编辑,应该是做人严谨、正派,做事踏实、实在,廉洁自律的人。办报纸是教育人、感化人的,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自己“三观正”,才能承担起感化人的责任。范敬宜以家族史上先贤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坦然面对人生际遇,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敬业精神。他为人谦恭,要求自己严格。每遇有人求字,他都不接受各种形式的感谢。接待客人总是简约安排,而且坚持自己到服务台付款结账,不让别人代劳。
报纸总编辑,应该是善于推陈出新,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把握得很好的人。一张报纸,经过一代代人长期的努力,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这其中的精华部分,总编必须倍加珍惜。时势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报纸总编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时代拿出新的举措,开辟新的栏目。我的印象里,《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今晚报》等几家晚报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好,在纸质媒体普遍受到巨大冲击的今天,这几家报纸订阅数和读者估计仍不算少。
说了这么多心目中报纸总编的印象,其实,与之相反的就是心目中不大喜欢的总编样子。那些把讲政治挂在嘴上不会融会贯通的,那些眼睛里没有多少读者位置的,那些只是把总编当作行政职务而无真才实学的,那些作风不严谨夸夸其谈甚至满嘴跑火车的,那些将颇具特色的报纸版面或栏目摧毁得不成样子的……则应该扪心自问:我这个报纸总编称职否?


2020.5.22-23于北京知行斋
相关链接:
【疫期笔记】迟到的歌唱(组诗)/马  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