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走了之后,兄弟姐妹就散了”,是真的吗?心理学家这样说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9-16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人情相较于以前太过淡泊,大家不再交心,更多只是走个形式。

更令人感到世态炎凉的是,即使是同宗生,在父母离世之后,兄弟姐妹也不会过多交往,彼此的感情也淡了。对于父母而言,无非是希望全家安安稳稳在一起。

所以,当他们还在人世的时候,无论大家间隔有多么遥远,都会因为父母而捆绑在一起。

过节时会在父母家里团聚,尽一份为人子女的心力,在父母走后,彼此的联系便断了,缺少具有影响力的人再把大家聚集起来。

除非彼此都对这份血缘关系很看重,或者从小接受了关于亲情的教育,培养了亲情凝聚力的思想。否则,只会忙于自己的人生追求中,来不及思索过多的亲情。

个体独立意识增强

虽然大家从小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力有限,会拥有自己的生活、家庭,很难再有心力去分给其他事物。

父母健在时,因为那一份对父母的责任感迫使你听从父母的话,回家吃饭,与亲人团聚。很多年轻人并不懂得为何一定要回家吃饭,但其中的道理只有为人父母后,看着孩子远行才能体会。

现如今的亲情感不如往日浓重,是因为个体的内心不断变化着。以前大家认为情比钱财重要,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亲戚之间靠互帮互助产生情感联结。

所以那时的情感很质朴,大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算计和嫌隙,而如今,大家为了生活会到各地奔波,不再局限在一个地方,很多人与亲戚过年才能见上一面。

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使个体的独立意识增强,越来越懂得自立自强。虽然这很适应社会,但不知道何时起,我们都很害怕“麻烦别人”和“被人麻烦”。

于是,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牵扯到他人,而别人有事情也不想自找麻烦。我们好像习惯了凡事靠自己,最后对于亲人也是这样的态度。

但亲密关系本就是一种人际互动理论,如果不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把大家联系到一起,又怎样去维护关系?亲人本就应该共同陪伴,一起尝尽生活的美好,共同历经各种困难的时刻。

因为我们接触了太多冷漠的人,所以动摇了内心世界,泛化自己的思维,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但亲人始终还是要比他人多一层血缘关系。

很多时候,亲情变淡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遐想,父母走了之后可能彼此很忙,没有时间再进行联系了,但又何曾有一个人问过大家想聚吗?

父母只是维系亲情的一个理由

家庭也是一个社会小群体,群体之所以能聚集在一起,是因为大家都拥有明确统一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趋势下,才能产生同样的行动,动力驱使才增加了大家的凝聚力。

父母的离开,一并带走了大家凝聚的共同目标。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大家不是因为世态炎凉而不顾亲情,而是缺一个能把大家再聚在一起的理由。

想要能维系好家庭的链条圈,就需要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承担父母曾经的角色,为大家的联系出一份力量,这个角色最好是长子。

因为长兄如父,在家庭的威严性是可以获得认同的,亦或者是家庭中很有话语权的人,这样才可以以独特的力量再次将大家团结起来。

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但能成为亲人都是靠天注定,这本身就是很难得的,况且人生那么长,每个人总会遇上点难事。

这时,只有亲人才能带来力量,帮助我们前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怀着对父母的敬畏,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1]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