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诗人王季友诗(36)首

 丰城市王洲尚群 2020-09-16

​ (1)别李季友         

栖鸟不恋枝,喈喈在同声。

行子驰出户,依依主人情。

昔时霜台镜,丑妇羞尔形。

闭匣二十年,皎洁常独明。

今日照离别,前途白发生。

          (2)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    

相逢问姓名亦存,别时无子今有孙。

山上双松长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

村南村西车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

涧中磊磊十里石,河上淤泥种桑麦。

平坡冢墓皆我亲,满田主人是旧客。

举声酸鼻问同年,十人六七归下泉。

分手如何更此地,回头不语泪潸然。

          (3) 宿东溪李十五山亭       

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

松石依依当主人,主人不在意亦足。

名花出地两重阶,伦顶平天一小斋。

本意由来是山水,何用相逄语旧怀。

          (4)寄韦子春(山中赠十四秘书兄)

出山秋云曙,山木已再春。

食我山中药,不忆山中人。

山中谁余宻,白髪日相亲。

雀鼠昼夜无,知我厨廪贫。

有情尽捐弃,土石为同身。

依依舍北松,不厌吾南邻。

夫子质千寻,天泽枝叶新。

余以不材寿,非智免斧斤。

          (5)《还山留别长安知己》

出山不见家,还山见家在。

山门是门前,此去长樵采。

青溪谁招隐,白发自相待。

唯馀涧底松,依依色不改。

          (6)滑中赠崔高士瑾     

夫子保药命,外身得无咎。

日月不能老,化肠为筋否。

十年前见君,甲子过我寿。

于何今相逄,华发在我后。

近而知其远,少见今白首。

遥信蓬莱宫,不死世世有。

玄石采盈担,神方秘其肘。

问家惟指云,爱气常言酒。

摄生固如此,履道当不朽。

未能太玄同,愿亦天地久。

实腹以芝术,贱形乃刍狗。

自勉将勉余,良药在苦口。

          (7)酬李十六岐        

炼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

出谷迷行洛阳道,乘流醉卧滑台城。

城下故人久离怨,一欢适我两家愿。

朝饮杖悬沽酒钱,暮餐囊有松花饭。

于何车马日憧憧,李膺门馆争登龙。

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钟。

下笔新诗行满壁,立谈古人坐在席。

问我草堂有卧云,知我山储无儋石。

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

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丘中草木年。

            (8)玉壶冰          

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

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

分形同晓镜,照物掩宵灯。

壁映圆光入,人惊爽气凌。

金罂何足贵,瑶席几回升。

正值求珪瓒,提携共饮冰。

           (9)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10) 杂诗         

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

樵声出岩壑,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

            (11)赠史修文        

故人阻千里,会面非别期。

握手于此地,当欢反成悲。

念离宛犹昨,俄已经数期。

畴昔皆少年,别来鬓如丝。

不道旧姓名,相逢知是谁。

曩游尽骞翥,与君仍布衣。

岂曰无其才,命理应有时。

别路渐欲少,不觉生涕洟。

           (12)濮中言怀         

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

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

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

衰退当弃捐,贫贱招毁讟。

栖栖去人世,屯踬日穷迫。

不如守田园,岁晏望丰熟。

壮年失宜尽,老大无筋力。

始觉前计非,将贻后生福。

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

顾此烦知己,终日求衣食。

          (13)古歌·北邙不种田

北邙不种田,但种松与柏。

松柏未生处,留待市朝客。

            (14)种田  感怀弟妹         

今日春气暖,东风杏花拆。

筋力久不如,却羡涧中石。

神仙杳难准,中寿稀满百。

近世多夭伤,喜见鬓发白。

杖藜竹树间,宛宛旧行迹。

岂知林园主,却是林园客。

兄弟可存半,空为亡者惜。

冥冥无再期,哀哀望松柏。

骨肉能几人,年大自疏隔。

性情谁免此,与我不相易。

唯念得尔辈,时看慰朝夕。

平生兹已矣,此外尽非适。

             (15)登云中·灌田东山下       

灌田东山下,取乐在尔休。

清兴相引行,日日三四周。

白鸥与我心,不厌此中游。

穷览颇有适,不极趣无幽。

憀然歌采薇,曲尽心悠悠。

           (16)山中作·栖隐非别事    

栖隐非别事,所愿离风尘。

不辞城邑游,礼乐拘束人。

迩来归山林,庶事皆吾身。

何者为形骸,谁是智与仁。

寂寞了闲事,而后知天真。

咳唾矜崇华,迂俯相屈伸。

如何巢与由,天子不知臣。

            (17)代贺若令誉赠沉千运    

相逢问姓名亦存,别时无子今有孙。

山上双松长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

村南村西车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

涧中磊磊十里石,河上淤泥种桑麦。

平坡冢墓皆我亲,满田主人是旧客。

举声酸鼻问同年,十人六七归下泉。

分手如何更此地,回头不语泪潸然。

​           (18)玉壶冰·玉壶知素结      

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

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

分形同晓镜,照物掩宵灯。

壁映圆光入,人惊爽气凌。

金罍何足贵,瑶席几回升。

正值求珪瓒,提携共饮冰。

          (19)古塞曲·进军飞狐北   

进军飞狐北,穷寇势将变。

日落沙尘昏,背河更一战。

(骍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

射杀左贤王,归奏未央殿。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

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

            (20)北游还酬孟云卿     

忽忽忘前事,志愿能相乖。

衣马久羸弊,谁信文与才。

善道居贫贱,洁服蒙尘埃。

行行无定心,壈坎难归来。

慈母忧疾疹,至家念栖哀。

与君宿姻亲,深见中外怀。

俟余惜时节,怅望临高台。

            (21)神仙·神仙可学无       

神仙可学无,百岁名大约。

天地何苍茫,人间半哀乐。

浮生亮多惑,善事翻为恶。

争先等驰驱,中路苦瘦弱。

长老思养寿,后生笑寂寞。

五谷非长年,四气乃灵药。

列子何必待,吾心满寥廓。

           (22)忆舍弟·衰门少兄弟       

衰门少兄弟,兄弟唯两人。

饥寒各流浪,感念伤我神。

夏期秋未来,安知无他因。

不怨别天长,但愿见尔身。

茫茫天地间,万类各有亲。

安知汝与我,乖隔同胡秦。

何时对形影,愤懑当共陈。

            (23)无知杂诗·采山仍采隐       

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

斧声出岩壑,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

            (24)古别离·别离无远近

别离无远近,事欢情亦悲。

不闻车轮声,后会将何时。

去日忘寄书,来日乖前期。

纵知明当返,一息千万思。

            (25)挽歌词·寒日蒿上明      

寒日蒿上明,凄凄郭东路。

素车谁家子,丹旐引将去。

原下荆棘丛,丛边有新墓。

人间痛伤别,此是长别处。

旷野多萧条,青松白杨树。

            (26) 思归·为别未几日       

为别未几日,去日如三秋。

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

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忧。

            (27)泉上雨后作        

风雨荡繁暑,雷息佳霁初。

众峰带云雨,清气入我庐。

飒飒凉飙来,临窥惬所图。

绿萝长新蔓,褭褭垂坐隅。

流水复檐下,丹砂发清渠。

养葛为我衣,种芋为我蔬。

谁是畹与畦,弥漫连野芜。

             (28)回军跛者        

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

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

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

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

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29)山中晓兴        

河汉降玄霜,昨来节物殊。

愧无神仙姿,岂有阴阳俱。

灵鸟望不见,慨然悲高梧。

华叶随风扬,珍条杂榛芜。

为君寒谷吟,叹息知何如。

         (30)古远行·悠悠远行者       

悠悠远行者,羁独当时思。

道与日月长,人无茅舍期。

出门万里心,谁不伤别离。

纵远当白发,岁月悲今时。

何况异形容,安须与尔悲。

           (31)杂诗·富贵多胜事       

富贵多胜事,贫贱无良图。

上德兼济心,中才不如愚。

商者多巧智,农者争膏腴。

儒生未遇时,衣食不自如。

久与故交别,他荣我穷居。

到门懒入门,何况千里余。

君子有褊性,矧乃寻常徒。

行行任天地,无为强亲疏。

         (32)野外行·老病无乐事      

老病无乐事,岁秋悲更长。

穷郊日萧索,生意已苍黄。

小弟发亦白,两男俱不强。

有才且未达,况我非贤良。

幸以朽钝姿,野外老风霜。

寒鸦噪晚景,乔木思故乡。

魏人宅蓬池,结网伫鳣鲂。

水清鱼不来,岁暮空彷徨。

          (33)《青出兰》

        芳兰滋匹帛,人力半天经。

        浸润加新气,光辉胜本清。

        还同冰出水,不共草为萤。

        翻覆衣襟上,偏知造化灵。

        (34)《皇帝称晦日为中和节》

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

淑气同风景,嘉名别韵歌。

湔裾移旧俗,赐尺下新科。

历象千年正,酾醵四海多。

花随春令发,鸿度夕阳过。

天地齐休庆,欢声欲荡波。

           (35)《甘露赋》

        大历五年(庚戍公元770年)十月十二甘露降于钟山,内臣采掇以进,上御太和殿,群臣拜舞称庆。天颜甚怡,赐给假一日,俾即钟山而从观之。翌日,车驾亦亲临幸焉。臣徵谨按老聃曰:天地相合,以成甘露。瑞应图书曰:王者德至于天,则甘露降。曷冠子曰:圣德上及太清,中及太宁,下及万灵则膏路下,乃王者太平之应。然则斯路之降,实国家之上瑞,圣世之贞符。臣徵等目睹盛事,亲蒙圣恩,敢不作为赋。以铺张圣德之万一,惟陛下赦其芜陋,臣徵再稽首而献赋曰:

惟圣神之临御兮,承景运以陵兴。

挥天戈而拨乱兮,沛甘雨以洗兵。

肇华夏而纲纪兮,大一统而无外。

四方缤其贡职兮,万国矗而来会。

跻民生於仁寿兮,播和气於隆平。

宜天地之储祥兮,严川嶽之效灵。

既嘉瑞之屡书兮,复大乳之明闰。

御吉古於太史兮,知体性而达顺。

惟乾坤之诉合兮,散元精於轩辕。

溥华滋以凝彩兮,仰圣德之天宜。

当白鹤之警夜兮,瑶阶湛其初湿。

转精明以流辉兮,鸳瓦烂其厌渑。

含素液乎贞竹兮,飞灵津於苍松。

璨玉闰之珠莲兮,恍遐集而水镉。

味逾密以流甘兮,疑如脂而芳洁。

号天酒之醇美兮,配神浆之清洌。

光夺目以璀璨兮,气腾芳而芬霏。

缀密叶而增固兮,睹朝阳其未晞。

爰采掇以登进兮,堆金盘其如雪。

匪琼屑之乍和兮,豈池监之初结。

遂蒙天颜之笑兮,召群臣以同观。

俨环佩之锵鸣兮,历有虞而已迁。

陋汉武之荒唐兮,鉴金茎以求仙。

彼唐室之寡谋兮,宜叮咛夫圣诫。

兹甘露之薦瑞兮,垂盛美乎昭代。

颂曰:德著兮,达彼穹苍。

仁泽蒸兮,甘露穰禳。

和气磅礴兮,委秘发祥。

皇寿齐天兮,斯民以康。

圣子神孙兮,万世永昌。

       (36)《苦哉行五首》(宝应中过滑州洛阳后同王季友作)

           其一

彼鼠侵我厨,纵狸授粱肉。

鼠虽为君却,狸食自须足。

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

膻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

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哭。

何意天乐中,至今奏胡曲。

          其二 

官军收洛阳,家住洛阳里。

夫婿与兄弟,目前见伤死。

吞声不许哭,还遣衣罗绮。

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

生为名家女,死作塞垣鬼。

乡国无还期,天津哭流水。

           其三 

登楼望天衢,目极泪盈睫。

强笑无笑容,须妆旧花靥。

昔年买奴仆,奴仆来碎叶。

岂意未死间,自为匈奴妾。

一生忽至此,万事痛苦业。

得出塞垣飞,不如彼蜂蝶。

           其四 

妾家清河边,七叶承貂蝉。

身为最小女,偏得浑家怜。

亲戚不相识,幽闺十五年。

有时最远出,只到中门前。

前年狂胡来,惧死翻生全。

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鋋。

匈奴为先锋,长鼻黄发拳。

弯弓猎生人,百步牛羊膻。

脱身落虎口,不及归黄泉。

苦哉难重陈,暗哭苍苍天。

           其五 

可汗奉亲诏,今月归燕山。

忽如乱刀剑,搅妾心肠间。

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

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

汉月割妾心,胡风凋妾颜。

去去断绝魂,叫天天不闻。

      《苦哉行五首》诗解释:彼鼠(老鼠,指安史叛军)侵我厨,纵狸(放出狸猫)授粱肉(给肥肉)。鼠虽为君却(为您退却),狸食自须足。冀(希望)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膻腥(胡人)逼绮罗(女子),砖瓦杂珠玉。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哭。何意天乐(天子音乐)中,至今奏胡曲。官军收洛阳,家住洛阳里。夫婿(丈夫)与兄弟,目前见伤死。吞声不许哭,还遣衣罗绮。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生为名家女,死作塞垣鬼。乡国无还期,天津哭流水。登楼望天衢,目极(远望)泪盈睫。强笑无笑容,须妆旧花靥(涂料妆面)。昔年买奴仆,奴仆来碎叶(在西域的一城)。岂意未死间,自为匈奴妾。一生忽至此,万事痛苦业。得出塞垣飞,不如彼蜂蝶(蝴蝶能飞回汉家)。妾家清河边,七叶(七世)承貂蝉(朝庭官服)。身为最小女,偏得浑(全)家怜。亲戚不相识,幽闺十五年。有时最远出,只到中门前。前年狂胡来,惧死翻生全。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鋋。匈奴为先锋,长鼻黄发拳(卷曲)。弯弓猎生人,百步牛羊膻(身上膻味大)。脱身落虎口,不及归黄泉。苦哉难重陈,暗哭苍苍天。可汗奉亲诏,今月归燕山。忽如乱刀剑,搅妾心肠间。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汉月割妾心,胡风凋妾颜。去去断绝魂,叫天天不闻。 注:此诗创作于762年,指唐代宗向回紇借兵镇压安史叛军的事。用一位女子被掠夺的不幸遭遇,说明了借兵平叛如同前门驱狼后门来虎,仍然是耻辱。

       关于该诗副标题(宝应中过滑州洛阳后同王季友作)的看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戎昱作诗时只有18岁,年轻资历浅,想找老师指教。

        (2)此诗反映时局不稳给人民带来灾难,涉嫌对朝政不满。

       (3)想找一个忠厚正直、刚正不阿、资历深厚,又有名望的当朝高官又会作诗之人。王季友公时年48岁,天宝十四(755)年,重回京城任河西郡守、御史中丞等官,此时已是重上任的第7年了,已是有名望的清官,其才学被誉为孔孟之后一人而已。因而戎昱向他拜师求教理属当然。经季友公审核修改,作为两人同作的诗发表,也算是一件光榮的事,是这首诗有两作者之原因。

                搜集整理人:季友公位下40代裔孙王尚群字洪顺                网名:七宝老翁

                  2020年9月1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