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我的奶奶

 运河儿女 2020-09-16

奶奶过世已经二十多年了,后知后觉的我这些年才发现,自己似乎可以把奶奶的一生串起来,读懂奶奶了。


       我的奶奶,出生于书香门第。奶奶的父亲是当时的私塾先生,我的大舅爷爷和小舅爷爷,后来都是小学校长。但是身为女性,生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奶奶却是不识字的。


       奶奶说她小时候是姐妹当中最玲珑的,外太爷出门最喜欢带着她。所以,见识多的奶奶是个民俗顾问,“晴冬烂年”、“好太阳不现中”……记忆中许多谚语都是小时候从奶奶那儿听来的。奶奶还喜欢讲故事,她总是笑意盈盈的,走东串西说天南地北。她去世多年,我仍能听长辈们在一起谈论起奶奶的时候,说喜欢听她讲故事。


       奶奶最擅长女红。她在待字闺中的时候手绣的一幅帘子,被大姑妈要去收藏了。奶奶在世的时候,曾跟我仔细讲过上面的细节,石榴代表什么,枣子代表什么,回忆里上面绣满了奶奶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我六岁的时候出疹子,奶奶怕治下病,给我做了一顶太阳帽,那时候出门戴着老洋气了。奶奶的一生,自己穿的衣服,几乎都是自己手缝的,每一件都那么素雅、得体。我至今仍收藏着奶奶做的一双棉鞋,虽然脚长胖了,已经穿不进了,但是看到这双鞋就会想起奶奶,所以,一直没舍得丢。也许爱好也会遗传,后来大姑妈和表姐,还有我,都热衷女红,平时忙里偷闲动动手,或者得空了翻一翻手工类的杂志,都是难得的享受。


       奶奶刚出嫁的时候,人称七少奶奶,因为爷爷在家排行老七,家里当时还用了几个佣人。那时候陈家还住在圆通禅寺旁边的老房子里,那是我们祖上几代人居住的地方。听爸爸说,祖居的砌法不同于当地的房子,屋顶是八架梁。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是浙江上虞人,所以当年是用浙江人的砌法造的。院子门楣上挂着一个牌匾:“陈公馆”,是因陈家的祖辈在外做官而册封的。我曾借道去看过,当年的陈宅仍在,不过前后几进的老屋里,住着的主人,不再姓陈。


       奶奶过门后不久,陈家慢慢家道中落,一间屋子的宝贝,被爷爷的婶娘悄悄“借”到娘家,后来陈宅还遭了一场大火。爷爷跟奶奶说:“我们去农村吧”。于是,在我爸爸大概六七岁的时候,陈家的七少爷和七少奶奶来到了运河西,自力更生、自立门户了。


       爷爷做了一辈子会计,奶奶也不会种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其实和农村人家是格格不入的。从我记事以后,我们家每年送灶,都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稀稀拉拉的鞭炮声里,我曾问奶奶,为什么我们家要提前一天送走灶老爷?奶奶说:“官三民四”,我们家一直以来都是官宦人家。


       在农村待了一段时间以后,奶奶似乎渐渐明白了,农村的生活,离她曾经的生活轨迹越来越远了。但是那时,想回到城里,显然已经不可能了。她曾寄希望于我的父辈们能够东山再起,凭自己的学识或者能力出人头地,将一大家子重新带回城里,带回她曾经的生活轨迹。但是,资质平平的父辈们,终于没能实现他多年的愿望。


       记忆中,奶奶经常乘摆渡去城里。那时候,每年夏天,奶奶都会手持一把芭蕉扇,芭蕉扇的边沿,她用布条给整齐的包边,然后收拾得清清爽爽上城去。城里,有她的兄弟姊妹,有她的晚辈,她常常去待几天,去叙旧、去寻找亲情、去重温她的生活里不再回来的曾经。那把扇子,热了可以扇风纳凉,遇到艳阳高照的时候,扇子还是防晒利器。多少年来,奶奶手执一把芭蕉扇,举过头顶遮挡太阳、匆匆行走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那是记忆里奶奶的招牌动作。


       后来,奶奶岁数大了,她不敢在城里留宿了。再后来,奶奶跑不动了……


       奶奶真的老了,老了的奶奶开始寄希望于她的孙辈们能跳出农门,过上理想而体面的生活,而不是在物资贫乏、只能靠体力过活的农村,世世代代待下去。迟暮之年,奶奶仍记挂着,希望老天爷宽限她在给她的宝贝孙子办完婚姻大事再走,“我办事多好了,打得方、带得圆,又不得罪人”,她多少是看不上我爸爸妈妈待人接物的。


       奶奶终于没能等到哥哥成家。我十九岁那一年,奶奶带着怅惘和对儿孙的放心不下,在一个夜里,心脏病发作,走了。清楚的记得那天是农历十月初一,虽未到寒冬腊月,却天气奇冷,天空还意外的飘起了雪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