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重闹剧——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之二

 运河儿女 2020-09-16

《我不是潘金莲》(以下简称《莲》)是一场轻喜剧,也是一场重闹剧,它的表现在3个方面。


人物出场的闹剧呈现

人物出场的闹剧呈现贯穿《莲剧》始终。从李雪莲与官员的交集来看,如果说李雪莲雨中登门拜访王公道的对话不算闹剧,那县委门口的县长狼狈被堵,市政府楼上市长隔窗的面露难色,省长在人代会上被首长训斥的尴尬是一场小事闹大的闹剧。从李雪莲与一干平民男人的接触看,秦玉河的出场在一个喝酒的场合,居然在众人面前说出李雪莲的个人隐私,得出李雪莲就是潘金莲的结论,实在是闹剧之源,屠夫的出镜则是闹剧之痒,赵大头的戏更是闹剧之痛,果农的镜头又是闹剧之峰回路转。正是这一出出闹剧,闹出了李雪莲一发不可收地闹下去,闹出了人与人关系的复杂与纠葛,闹出了小事情处理不好,社会照样不得安宁。《莲》中的闹在轻松幽默中展开,却让人在紧张严肃中思考。


剧情演进的闹剧跌宕

《莲剧》的小事闹大,剧情的跌宕颇值回味。从假离婚匡正到我不是潘金莲正名是剧情推进的一折,它坚定了李雪莲上访的决心。从前任县长的躲,到市长的一句话错误贯彻,再到首长发火,相关官员撤职是剧情推进的又一波,它决定了小事变大的性质。从李雪莲表示不再上访到官员登门确认,到贾聪明、赵大头用计得逞,再到李雪莲识破机关,再次进京,引得《莲剧》进入高潮。从闹剧角度看,《莲》要表达的是什么?对李雪莲,是冤上冤,仇更仇?对官员是小中见大的教诲?感慨?对其它人是友谊,情义动机的探究? 刘震云没说,冯小刚也没说,他们就这样活生生的把它展示出来,让她闹,让你笑,却让人在笑过之后一点不轻松。


镜头画面对闹剧的处理闹点创新

冯小刚的这部电影,在镜头处理上,以一个小圆镜头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来占领绝大部分屏幕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意。有人说这个圆寓意一个“冤”字,也有的说是为了中国风情画的氛围需要,我不知道冯导是不是这些用意。但是,我还是宁愿将片中用圆镜头拍“地方”,用方镜头拍“京城”,理解成冯导是将 “天圆地方的说法反用,以天方地圆来寓地方是圆,即是圆,便无首尾,必万事推诿,没有了断;京城为方,即有方,必得正,总有说法。假如是这层含义,不仅说明冯导创新大胆,也更说明冯导立意费心了,一个闹剧从形式与表现手法上赋予积极的政治含义,这个片子就左右逢源,可以立不败之地了。

《莲》的闹剧之重,重在小事闹大,重在闹大的事并无结果,重在从无结果的事件中引出对公民最起码的自由权、财产权和生命权尊重的反思。

不过冯小刚在探索性使用圆镜头方面还闹出兵一点创新尚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明天请看:

一场深悲剧——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之三

影盲

《我不是潘金莲》(以下简称《莲》)是一场轻喜剧,也是一场重闹剧,更是一场深悲剧。其悲之深亦有3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