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冉‖家庭教育从家风谈起

 运河儿女 2020-09-16


今天两篇文字:

1、家庭教育从家风谈起  2、四十年的牵念

家庭教育从家风谈起 

前几天,楼下小院的老婆婆送了我她自己播种的南瓜,黄黄的,像太阳的颜色,一瓣一瓣鼓鼓的,绽放着秋天的笑脸,看起来就很有食欲,我真心感谢。

想起今年春季的事情了。往年这个小院总是新绿早萌,姹紫嫣红的。小院的主人,那个老爷子每天都会出现在小院,精心伺候与打理着。可是今年春季开始的时候,小院一直荒芜着。

后来我得知老爷子因为身体有恙,做了个小手术,住了几天院。

等老爷子出院,老婆婆陪着老爷子在小区溜达的时候,总有人问起小院。老爷子无奈地摇摇头,老婆婆在旁边说着:“我可不愿意侍弄,多累啊。”的确,这个小院自始至终都是老爷子一个人在忙碌,老婆婆每天就是在旁边欣赏着,陪着,偶尔采摘新鲜的果蔬,回家品尝。老爷子是一个喜爱田园之人,但他更爱护着老婆婆。

没过几天,我发觉那个小院起了垄,种了菜。他们告诉我这都是老婆婆在老爷子的指导下做的。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看见老婆婆在小院里浇水,施肥,搭架,或者摘菜。老爷子就在旁边轻言细语耐心指导着,虽然偶尔老婆婆还是喊累,可从未停止对小院的侍弄。

秋日的黄昏里,老俩口在葡萄架下相依地坐着,当周末孩子们回来的时候,小院里总是充满着笑声,母慈子孝,儿孙绕膝,这就是天伦之乐吧。每每看到这一幕,我都会想起那样的一句话:房子在,不叫家;人在,也不叫家;心安之处,才是家。

我忽然想到了家风。母慈子孝是家风 儿孙绕膝是家风,心安是家风。

家风,就是家庭文化,是家族世代传承的风格与风尚。在现在这个年代,家风也是立足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一路走来,我们摈弃着不符合时代印记和家族发展的细枝末叶,也潜移默化不断汲取着家族所需要的营养与文化。

我们常说相由心生,家风也是由心而转。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学历,只关德行。

一位姐姐给我分享了她家庭的故事。在她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的爸爸突发脑出血,虽然经医生全力抢救。挽回了爸爸的生命,但从那时起爸爸就瘫痪在床上了。那时爸爸才四十多岁,妈妈刚四十出头。在爸爸生病后妈妈一直就在爸爸的病床前。无微不至精心地护理着爸爸。

他们家是三个孩子。病人家里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兄弟姐妹几个都尽力地帮助妈妈干活儿。帮助妈妈照顾病床上的爸爸。家里虽然有病人,但一家人的心是紧紧相连的。虽然日子艰苦,但他们从未放弃,爸爸妈妈教会了他们坚强、自立、团结、友爱、有责任心。

时间很快,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姐姐的女儿出生了,女儿亲眼目睹着自己的姥姥如何照顾病重的姥爷,相濡以沫,情深似海,在女儿的小小心灵里就明白了什么是夫妻相爱,什么是孝顺父母,什么是患难与共,什么是携手前行。现在女儿也已经长大成人,成家了。在家风的熏陶下。他们小两口儿同样非常恩爱非常孝顺。

一个好的家风,就是无言的教育,它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

这就是一个家庭正向取向带来的能量,而这能量会激励着这个家族奋斗、幸福下去。

我们是否知道自己家的家风呢?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回看整个家庭与家族,看见自己,看见爱人,看见父母,看见孩子。即使我们不曾明确自己的家风,可是还是有些什么一直传承着。

这次妈妈从国外的小妹家居住了十个月才回国,刚开始在我家住了几天。想着美国的玉米是甜玉米,回来我给妈妈煮了黏玉米,这个端午节妈妈没有在家过,我给妈妈准备了粽子,妈妈爱吃蘸酱菜,所以这样的小菜是不能少的,妈妈回国时正是湿热的时候,所以冬瓜虾丸汤喝喝还是不错的,妈妈不怎么吃肉,便给妈妈做清蒸鱼。

等妈妈在我家住了几天,要回老家,一家人送妈妈回二妹家时,女儿看着二妹准备的饭菜,女儿对我说:“妈妈,这是咱家的食谱搬过来吧啊。”这就是心有灵犀,这也是一种家风吧。

其实这是妈妈一直的习惯影响着我们,每次我们回去,妈妈都会想好谁爱吃什么,总要会给我们精心准备,而这些习惯就这样被我们沿袭着。

细细想来,有时候看一个孩子,可能容貌不像父母,可是气质、为人处世都像极了父母。

如果回归到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不如父母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了父母的生活态度与做事风格。

家庭教育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家风,作为中年的我们,在父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与为人处世的豁达的态度,这让我们更有力量,而我们也要给孩子们一个榜样与支持的作用,让孩子因为我们有不断进取的力量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心怀美好,就会遇见美好。你想要什么样的家风,你期待优秀家风的传承,孩子就会有笃定的体会与接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