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月‖人生幸好有别离

 运河儿女 2020-09-16

人生幸好有别离

“奶奶的去世意味着一个人中年的开始。”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后,胡不知怎地冒出了这么一句,尽管我很不想认同,可30又几的岁数,看似趋向稳定的状态让你不知觉中接受了这个现实。然后,已定居异乡十余年的我,计划着赶赴300公里外的葬礼,问题有一个,要不要带孩子?孩子们小,寒冬腊月且在乡下,本不想带孩子,胡说带去也好,让孩子们感受下别离。最后,问到父亲,说如果孩子放假了,带来吧,我都大半年没有见了,想看看孩子。

在奔丧的路上,我给他们讲,妈妈的奶奶,你们喊老太,是你姥爷的妈妈,现在去世了,去世了意味着就永远睡着了,要到另一个世界。为什么会去世啊?一个孩子问。当一个人很老了,就会去世,我们以后变得很老也会去世的。那我还能跟姥爷玩吗?另一个孩子问。姥爷妈妈去世了,他应该很难过,可能还会掉眼泪呢,还是不要打扰他。

到家后,整个葬礼尚处于筹备中,奶奶停放在堂屋中间,盖上了白布,周边是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守着。我跟胡带着孩子们按照家乡的习俗给奶奶磕了头烧了黄纸,姑姑,叔叔们招呼着,***,回来了。没有太多悲伤,平静的很。家中的其他亲人们得知消息后,陆续有人过来磕头烧纸,我的堂哥,印象中上大学后就没有再见过,一见面就说,我们有多少年没见了。然后就是远一点的亲戚,年纪与我相仿的还能记起名字有些交流,年龄大一些或者小一些有些已经弄不清名字了。听说村里成立了红白监理会,如何打坑、需要哪些物品、来的客人怎么吃饭都有人在安排着。虽然我也曾陆续经历过亲人的一些葬礼,可如今才想到葬礼的一项意义,那就是给亲人们一次相聚的理由,尤其是在如今的乡村,因为读书、务工早早离开家乡80后、90后们,彼此的生活圈子已没有太多的交集,有时仅仅停留在逢年过年“一家亲”群的微信红包里。叔父辈尚且有共同生活的圈子,吾辈们只能远远的发个微信,后来索性连微信都懒的发了。但是逝者为尊,葬礼能让我们再次相聚,近距离了解彼此,增强交流,延续亲情。

我不知道奶奶是哪一年出生的,只听父亲说是属猪的,今年96周岁97虚岁,生前已经卧床好几年,需要人跟前照顾着。记得奶奶80多岁摔断了腿,后来还能长好,除了耳朵有些背,眼睛很好,也没有什么毛病,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称得上是寿终正寝。虽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想多年后我们未必能活到这个岁数。听姑姑们介绍说,奶奶走的时候很平静,也没什么痛苦,貌似呼出一口气,人就没有了。所以,奶奶的离世对于几位长辈来说并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甚至一个孩子悄悄告诉我,妈妈你说姥爷会伤心难过,可我看到姥爷,觉得他并不难过。可能是因为活的久了,身边人对离开是早有准备的,所以也就容易接受。

家乡的葬礼非常繁琐,且有一些多年延续的规定,比如一定要用稻草铺在奶奶周边,彻夜守着;比如下葬那天,要披麻戴孝,白色的孝衣,男女不同,辈份也不同,在类似司仪的冗长的喊叫声,各类亲戚要鞠躬磕头,家中亲戚代表还要还礼,用纸糊制的各类物件,桌子、椅子、冰箱电视等要带到坟前烧寄……稚子无知总是你追我赶,不乏欢声笑语,村中帮手亦或掌事者似乎习以为常机械且盲目,叔父姑辈们已上了年纪虽说伤心但也克制,随着年纪及阅历的变化,人的感受力也会变化,对于丧事葬礼,小时候应该是恐惧又好奇,青春期有些不解与疑惑,某些行为可能会视为封建迷信,但步入中年,哪怕你离开故土多年,身上已无生活于此的痕迹,你会觉得这是一种的仪式,是多少年传承下来的离别仪式,这个告别虽是程式化的,也是必须要尊重的。

奶奶葬在老家的祖坟,在山根的平坡上,褐色土地上,跪着身着白衣我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们,他们或者沉默或者哭泣着跪在那里,看着自己的母亲将要入棺被埋葬,而这却是人间永远的离别,腊月的山上有些冷,人也跟着悲凉起来,我想到了少年时与奶奶的点点滴滴,止不住的难过与流泪。经历过亲人离世的人都明白,哪怕亲人已经离世,如果还在你身边,你感觉还是拥有的,一旦火葬或者入土,你便会觉得彻底失去了这个人,习惯或者回忆让你不止一次的陷入痛苦的思念中。

奶奶下葬后,我就回去了,有孩子的中年人永远有着忙不完的工作,第二天接到父亲的电话,说圆了坟事情很圆满。之前因为要照顾奶奶,即便儿女在城安居了,也不能无牵挂的去帮忙或者享些清福,如今是各家自由了,随之而散的还有父辈们不愉快的争吵。不是父辈们不尽孝,而是许多事看得开了。毕竟父母孩子之间相伴的路,总是生命中的那么一段。孩子终会长大,我们终究要老去,正如已故林清玄所言,人生幸好有别离,不管有没有准备好,不论是不是愿意,都会走到偶然的地方,生命力尽而止。

谨以此文纪念。

敬请赐稿:yunheernv@126.com

你点的每个“好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