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原创】“为你千千万万遍”——读《追风筝的人》/燕儿

 运河儿女 2020-09-16

文/燕儿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不是恋人对恋人的承诺,不是美丽爱情的宣言。是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阿米尔和哈桑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中的两位小主人公。阿米尔是富家少爷,而哈桑则是仆人的儿子,阿米尔母亲生他时去世,而哈桑的母亲生下他后跟人跑了。两个小伙伴从小在一起长大,在一起玩耍,只要是阿米尔要求的事情,哈桑从不拒绝,对阿米尔无比忠诚。但因为等级制度,因为种族制度,阿米尔少爷去上学,哈桑则与其父亲照顾着阿米尔家的生活。

   

作者以极其细腻丰富的笔触,描述了两个少年的快乐童年,描述了哈桑的忠心不二,这种忠诚,是至纯的,死心塌地的。哈桑无比勇敢,为了阿米尔总是挺身而出。

     

阿米尔喜欢文学,生性也不够父亲期待得那么勇敢,父亲对哈桑的认可和关心,让幼小的阿米尔嫉妒,他希望得到父亲全部的爱。为了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阿米尔在风筝比赛中要拔得头筹,哈桑的鼓励,父亲的期待,阿米尔在风筝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但哈桑在去追第二名掉落的风筝的时候,遭遇了富家少爷,崇尚希特勒的阿塞夫的强暴,而阿米尔目睹了一切,却因为懦弱而跑开了。

     

小说的主题展开了,少年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细腻无比。因为懦弱而自责,遭受良心的遣责,又无人可以诉说,阿米尔的内心挣扎而痛苦不堪。更因为这种痛苦,阿米尔又错上加错,制造了哈桑偷窃的场景,哈桑为了阿米尔不被揭穿,忍着泪承认而被赶走。哈桑的忠诚再次令人唏嘘。哈桑的无条件的忠贞,让读者为之唏嘘,扼腕叹息,他却无一句抱怨,凄惶离去。而阿米尔,自此便坠入了心灵愧疚痛苦的深渊!


而此时进入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进入了政治动荡,苏联入侵,战争频仍,阿米尔随父亲逃难到美国,失去了优渥条件的父亲依然勇敢而坚强,阿米尔也读完了大学,遇到自己的爱情。父亲离世,阿米尔成了作家。生活看似平静,但内心的自责与愧疚并没有减少,这样的内心折磨,让他寝食难安。

    

这时,父亲的朋友,也是阿米尓的忘年知己拉辛汗打来电话。阿米尔开始了自己的心灵求赎之路。在病弱的拉辛汗那里,阿米尔了解了哈桑的生活,结婚有一个孩子,在拉辛汗的要求下,多年来一直与阿辛汗守护着阿米尓的家园。彼时的阿富汗已进入了塔Li班时代,他们的暴行让人们生活在压抑和灾难里。出身哈扎拉人的哈桑被指控不能居住在阿米尔的房子,而哈桑为了守护那家园,与妻子都被当街枪杀。童年的哈桑为了阿米尔被赶出家园!而最后的哈桑,为了守护阿米尔的房子家园,不惜献出了生命!这是世间怎样的忠诚,可以为一个人生,为一个人死!

       

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送入了恤孤院。拉辛汗要阿米尔去救出索拉博,阿米尔依然逃避。此时,拉辛汗说出一个惊人的秘密:哈桑是他父亲的儿子!是阿米尔的兄弟!阿米尔踏上了营救索拉博的征程,是自己的心灵救赎之路,也是父亲的求赎之路…… 

     

除了沉浸在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细腻深刻的人性刻画之外,我还特别去了解了一下阿富汗的地理和历史,这个地处中亚,位置特殊的内陆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饱受着战争的摧残,查希尔政权未年乌德汉政变,1979年苏联的入侵,塔Li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多年的动荡和战争,让这个国家满目疮痍,人民生活困顿,孤儿乞丐比比皆是。百度阿富汗图片,要么是贫穷而饥饿的眼睛,要么是枪和大炮,作者,也是以自己的笔,深沉而痛苦地写实着人民的离乱之苦,自己的赤子之痛。

  

另外,阿富汗的民族与阶级的不平等,在小说中得到再现。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在阿富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占主导,主要信仰逊尼派,为最大派别,自称"正统派”与哈扎拉人信仰的什叶派对立。而哈扎拉人是阿富汗人口第三多的民族,具有蒙古人血统,但长期受到普什图等民族歧视。阿富汗社会的阶层关系与民族关系纠缠在一起。作家从人物言行的细微之处揭示了阿富汗社会意识的民族和阶级观念。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在享受文学作品的同时,进行思考。也许,你为哈桑的命运扼腕,为阿米尔的背叛不齿,但你了解了这个国家的不平等阶级和民族观点以后,才能理解这种背叛不是简单的朋友的背叛。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作者胡塞尼,以自己的笔展示了一个我们了解不到的阿富汗,比起枪和子弹,文字的力量,直指内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