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末河南道的那场三朱大战,贼喊捉贼,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贼?

 青史如烟 2020-09-17

晚唐时期,地处中原的河南道,非常热闹,作为在这个地区生活的人们,河南道的人可真是倒了血霉。

先前黄巢渡过淮河,进攻长安,一路之上烽火连绵,将整个河南道搅了个鸡犬不宁,后来,刚稳定下来,黄巢又从长安撤了出来,又回到了河南道,而且此番其还发展了一个吃人大魔王,秦宗权,在黄、秦这两人的祸害下,河南道很多城池都变成了丘墟,遍地荆棘,人烟荒芜。

而在这片土地之上,还有少数几个藩镇依然顽强地死扛着,这里面就包括朱温、朱瑄和朱瑾这三位同姓,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三位面对共同的敌人,面临同样的威胁,结成了天然的联盟,三人那时的关系亲如兄弟。

然而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当黄巢败亡,秦宗权的势力日益衰微,灭亡在即之时,三朱之间的友谊小船,突然说翻就翻了,而且据后面的史料记载,是朱温这个坏水为了扩张势力,才想出的阴谋计策,向二朱泼脏水,挑起事端,那么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段历史,近距离观察这段历史时刻。

朱温在泼脏水?

《通鉴考异》引高若拙《后史补》云:“梁太祖皇帝到梁园,深有大志。然兵力不足,常欲外掠;又虞四境之难,每有郁然之状。时有荐敬秀才于门下,乃白梁祖曰:'明公方欲图大事,辎重必为四境所侵。但令麾下将士诈为叛者而逃,即明公奏于主上,及告四邻,以自袭叛徒为名。’梁祖曰:'天降奇人,以佐于吾。’初从其议,一出而致众十倍。”

这个版本是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因,就是说朱温这个家伙,本来就是个坏家伙,他想扩张,因为人力资源不够,就想打周边藩镇的主意,想搞扩张,于是就想到了向周边泼脏水,污蔑对方挖自己墙角,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地攻击对方了。

那么现实是不是这样呢?

朱温军队不缺人

朱温的宣武军,刚开始确实人力不够,在抵抗秦宗权军队的时候,还一度让朱珍去淄、青地区去扩兵,然而随着与秦宗权的交战,朱温的军队却再没有说不够兵员的情况了,一则秦宗权落败势力衰退,朱温等藩镇应付的来,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秦宗权的降兵大批量的投降,也使得朱温的势力,迅速开始膨胀起来,这自然会让别人眼红。

两面作战不明智

如果朱温真的想找事的话,他不应该选这个时候动手,因为毕竟西面的秦宗权还没有灭呢,这个时候若是再惹毛了东面二朱,人家可是比自己还多好几个州郡的节镇,而且朱瑄的郓州、朱瑾的兖州地区,都是没有遭受过战火的地方,不管是从粮草、经济来讲,还是从兵员数量上来说,人家都比自己强太多,这个时候双线操作,而且敌人还不比自己弱,朱温这种枭雄如果比较两者区别后还想故意滋事,那除非他疯了。

及宗权既败,帝以瑄、瑾宗人也,又有力于己,皆厚礼以归之。

那么如果不是朱温,是谁呢?

史书上其实已经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了,只是人们有时候更愿意相信野史的说辞,认为朱温是坏蛋,更喜欢看敬翔编制阴谋的场景,所以让真相变得模糊起来了。

瑄、瑾以帝军士勇悍,私心爱之,乃密于曹、濮界上悬金帛以诱之,帝军利其货而赴者甚众,帝乃移檄以让之。硃瑄来词不逊,乃命硃珍侵曹伐濮,以惩其奸。未几,珍伐曹州,执刺史丘礼以献,遂移兵围濮。兗、郓之衅,自兹而始矣。——《旧五代史》

这种说辞是说朱瑄、朱瑾二兄弟看朱温发展太快,而且手下的军事势力迅速增加,实在是有些眼馋,他们就暗地挖起朱温的墙角,没想到这对朱温来说,可是要自己的命呀,顿时惹毛了朱温。

这一版本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二朱本身不是什么好人,有先前齐克让嫁女朱瑾,反而被朱瑾趁着婚姻夜袭,将老岳父赶走的先例,足见这俩人的卑鄙性格,那么如今看到附近的宣武军镇力量崛起,两人会不会慌,会不会也想给朱温来一手,至少削弱下宣武军的力量也好,省得日后对自己产生威胁。

二朱的算盘打得好,但没想到朱温是个急性子,不服就干,朱温的火点起来了,就开始了不死不休的征战。

遂遣硃珍攻郓州,大败而还。

而从第一次朱温出兵打败而归,也能看出来,朱温讨伐二朱,其实并不是先前就已经预谋好了的结果,否则也不会仓促间,最终落败而逃,而朱瑄和朱瑾二人,反而有种以逸待劳的感觉,若是他们没干什么亏心事,还真有点儿不可能。

因此,三朱大战的结果很可能跟正史的一样,其实是二朱提出的挑衅,才最终导致朱温愤怒,并最终将之灭了,但不管是谁占理,最终这场战争对当时河南道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