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风”还是“豆腐渣”?细看导致元朝首次攻日失败的那些高丽造

 青史如烟 2020-09-17

元至元五年,大都皇城之内的元朝皇帝忽必烈下了一道诏令,命高丽使者携国书渡海赴日,要求日本国也应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大元将会对其用兵。

幕府的态度

此时的高丽早已被元军所征服数年之久,王庭方面自然不敢不遵号令,然而看着手中这封软硬兼施的国书,高丽使者却感到了深深的不安,日本那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就这样怀着忐忑的心情,高丽使者踏上了东渡日本的路程。

面对如此赤裸裸的用兵威胁,日本朝廷感到非常愤慨,毕竟从前还没有一个大陆国家能够跨海重创日本,因此对于西面马背上起家的元朝,日本方面觉得它也不行。

日方最终以“书辞无理”,很刚地拒绝了高丽使者,其后忽必烈虽然又派遣了两次使者赴日,却都被日本直接给拒绝了。

马鞭所指之地,既是我土,对于忽必烈来说,让人劝你日本投降,那是看得起你,好话已经说了,你还不识抬举,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兵败日本海

至元十一年,元军出兵讨伐日本,这是忽必烈的首次征日,有着征服朝鲜的经验,忽必烈原以为,征服日本,应该也不太难,只要船只、粮草跟得上,元军所到之处,必将战无不胜。

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便统率着三万余众东征日本。这里面包括蒙汉军两万人、高丽军五千六百人、以及水手、辅军六千余人,两万多精锐,同时还有火炮之类的火器装备,对于还处于镰仓幕府时代的日本来说,确实不好对付。

刚开始的战局确实没有太多悬念,元军很顺利地突破了日本的对马、壹岐岛防御,不久元军战舰便驶进了日本的博多湾,取此地登陆。

在元军的猛烈进攻和火器的配合攻击之下,日军防御很快便难以支撑,这一战,从早晨一直打到了日落,最终日军被迫撤向大宰府水城。

据日蒙古型皮铠本史书记载:

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者极多。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太宰府水城。

虽然元军军事上占据优势,但防御日军的抵抗也是非常顽强,导致元军在进攻方面也很吃力,一天激战下来,己方也有不小的损伤,一方面元军统帅之一的刘复亨在战斗之中,遭受箭伤,需要治疗,另一方面,陆地之上,地形复杂,贸然安营扎寨,恐怕被日军偷袭。

因此,思虑再三,元军最终选择趁着夜色先撤回船上,等待天明之后,再战。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当夜海上竟会刮起了台风。滔天的巨浪掀翻了元军两百余艘兵船,有的船只像蛋壳一般被狂风卷起,有的更是被风力推着撞上岸边的崖壁,被碰得粉碎。连高丽将军金侁都被巨风卷起,坠海身亡,那些从来没有经历过海战的元军,更是多被吹下船只、溺毙而亡。

等到台风平静下来之后,元军船队已经一片狼藉,一夜之间元军损失过半,看着不远处虎视眈眈的日军巡防,忻都无奈地下令,撤军返回。

忽必烈时代的首次征日,就这样草草结束了,元日才刚刚开始正面对抗,便突然被台风给搅了局,被台风重创的元军,最终不得已选择仓皇撤退,而日本人对这场台风也是感激非常,后来的“神风”便是起源与此。

产能严重不足的高丽造

中日两国的史料,都记载下了这场改变战局的台风,当时的风暴有多么强烈,是几级台风规模已经无从考证,但古战场附近的沉船遗骸,却为我们提供了另外的一个线索。当年元军在台风之夜之所以会那么惨,其实和那批“高丽造”的战船质量,也是不无关系的。

  1981年高岛附近的海底打捞上来了700多块蒙古战舰残骸,这些残骸经过鉴定,正是属于元朝首次征日的战舰,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仔细研究之后发现,战舰本身设计上的缺陷,以及拙劣的做工、粗糙的制作用料或许才是蒙古舰队遭遇台风覆灭的真正原因。

   “很多蒙古战舰龙骨上的铆钉过于密集;甚至有时在同一个地方有五六个铆钉。这说明,这些肋材在造船时曾反复使用,而且很多龙骨本身质量就很低劣。”

   在当时,造船工业发达的地方是南宋所控制的江南及南方其他沿海地区,这些地方在忽必烈首次征日之前,尚在南宋控制之下,因此,在缺乏有实力的造船条件下,忽必烈只能将制造兵船的任务,交给制造兵船技术相对落后的高丽方面。

但元军所需的船只对于高丽来说,实在是太多了,臣妾真的做不到呀!

据《元史》记载。

至元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命高丽王造舰900艘,其中可载1000石或4000石的大舰300艘,由金方庆负责建造;拔都鲁轻疾舟(快速舰)300艘,汲水小船300艘,由洪茶丘负责建造。

正月十五开始动工,六月时,就要交付九百艘军舰,不到六个月时间,每月要交付一百六十余军舰,在原有设备、人力的情况之下,产能有些开挂。

如此短的时间,如此浩繁的工程量,这些舰船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面对工期紧,产能不足的现实,高丽方面的压力那肯定是相当大,既然必须要制作出这么多的军船,那么为了完成差事,高丽方面也只能选择了保量不保质。

 因此,当蒙、汉、高丽联军乘坐这些“高丽造”的战舰东征日本之时,其实已经踏上了一条前途莫测的不归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