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治与文物——两个故宫的离合

 乐儿小筑 2020-09-17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反复涌到唇边的是这句话,用在两个故宫上必须是倒过来理解的,毕竟台北故宫是从北京故宫迁移分支出去的。七十多年过去后,随着某党派不遗余力的整容、舍弃,台北故宫正在失去最初的被定义,我非常认同作者阐述的“文物基于文化土壤的存在,如果割裂与后者的联系,那文物只能称作艺术品……跟不少西方博物馆非法所得的中国文物一样”观点。

本书作者是日本的记者,凭了在台湾任职的一些经历,从自身视角出发,讲述了两个故宫的成因。文中的一些描述,暴露了他对中国文化认知的浅表性,他说到“中国人对于美感的价值观底层中,存在着独特的崇拜不祥的青铜器的价值观”,就是因为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我还想说和服腰间背着的小枕头看着膈应呢。他认为“在中华文明里,文化被定位成有特殊的意义,政治守护了文化”,所以“即使在战乱中,也能发生守护文物的奇迹”,他忽略了我们对文化的认同,对文化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对文化的忠诚,那绝不是单纯的政治守护所能够完成的。

文中多次提到他对两个故宫相关人物的采访,这边强调北京故宫人的非政治性,那边通篇在写台北故宫人深陷政治斗争的尴尬,从而论证了他眼中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不能否认两个故宫的存在源于政治,始于1931年的文物南迁,从那时起,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移转,文物们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然后再回南京,还没等到返回北京又被南迁台湾,由此产生了台北故宫。“这座建在山里的博物馆,原来在这个岛上应该只是暂时经过而已,但是命运却让博物馆留在这块土地上”。我最关注的文物南迁内容,作者写得很简单,这当然与南迁的原因有关,“如果没有日本,文物就不会流转,日本人等于改变了文物的命运”,文物们像是被安放到了命运的罗盘上,一旦开始旋转,就难再接触到踏实的土地般。

“文物有灵”,这是迁徙过程中故宫人的信仰,因为内心对文物们怀有如此崇高的情感,才会在那样的战乱时代舍命去守护它们,以保留国之文化命脉。也正因为此,退往小岛的人才会选择带着文物一起走,以拥有“正统故宫文物”来宣扬他的正统统治的合法性与唯一性,这里不得不说文物已经被政治所用。随着岛内党派的起伏,故宫文物被赋予的特性们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2015年底故宫南院的落成与使用,那些漂洋过海的故宫文物所代表的“中华”成了“紧箍咒”,“修正案希望把故宫的根切掉,消除古代中国文物的限制要素”,主张“应与其所地的台湾为中心,与亚洲及世界联结交织”,说白了就是离中华越走越远,恨不得彻底脱离。本文作者对于两个故宫只限于收藏本国文化的做法是不赞同的,所以对于台北故宫的变革,他从根本上是认同的。

基于此,对于我们坚持追回战争流失文物的做法,作者显然有异议。往大里说,他觉得文物只要能受到良好的保护,属于谁在哪里呈现给谁看并不重要;往小里说,就是不想把已经收入囊中的宝贝再交出去。对于北京故宫文物从清末就开始的各种流失行为,文中也有提及,不管他的看法怎样,于我而言,只想到落后就要挨打,在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可怜可悲的岂止文物,而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能够守护的又岂止是文物。于此,政治确实守护了文物。

文中大段篇幅在讲述台北故宫文物赴日展览的联络,直到文章结束后的2014年成行,可我们所企盼的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到台北故宫文物一事,至今仍不可能。这几年不时爆出执政党用台北故宫文物为礼物,去巴结各路人马,还置两岸人民的骂声与反对声于不顾,将珍贵的颜真卿《祭侄文稿》送日展览。当文物为政治所用,它们的命运真的令人担心。

文物有灵。我想,在那座被形容为仓库的台北故宫里,诸多中国文物精品依然在等待回到真正的故宫来,让我们的后代可以自由的去看望拜访它们,去看见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根,我们的脉,然后,更好的去守护与传承。

记录是最长情的陪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