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渡大战在即,刘备却借故离开袁绍,此举目的何在

 沈忱灿烂海滩 2020-09-17

袁绍和刘备之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反倒是和曹操交情颇深。确切来说,刘备当初投奔公孙瓒,和袁绍属于敌对阵营。后来,刘备脱离公孙瓒,入主徐州,和袁绍正式求和。两人在此时,关系开始走近。刘备在被吕布打败,投奔曹操期间,又趁机举荐袁绍的长子袁谭,进一步拉近了和袁绍的关系,为其日后投奔埋下了伏笔。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年,在曹操手下假装了好一阵子的刘备,终于瞅准了机会,逃离了曹操的身边。此事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有详细的记载:“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按说曹操一直防备着刘备,即便是给了刘备豫州牧的官,也并没将其外放,此时不应该如此大意才是。这里不得不佩服刘备在曹操身边的演技,成功的得到了曹操的信任。

而刘备由于参与了“衣带诏”事件,已经没有回头路,在逃到徐州后,当机立断,“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此时,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大战正式开启。对于在徐州的刘备,曹操如骨鲠在喉,实在是放心不下。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远征袁绍之前,曹操选择先拔掉刘备这颗眼中钉。对于此,诸将都不同意,唯独郭嘉赞同曹操先击败刘备的战略:“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刘备实力本来就不足,刚到徐州不久,根基不稳,很快就被曹操击败。

刘备战败后,无路可走,只得投奔袁绍。对于刘备的到来,袁绍给予了非常高的礼遇。《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刘备在曹操手下时埋下的伏笔,此时果然用上了。刘备此时实力虽然不强,但终究算是曹操的死敌,而且在徐州曾和曹操大战,也算策应了袁绍。

不过,没过多久,刘备就找机会逃离了袁绍,溜之大吉。《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这也就是说刘备在袁绍处仍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帮助袁绍骚扰曹操。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刘备决定离开袁绍,于是以联合刘表为理由,南下脱离了袁绍。

许多人以此来责备刘备,认为刘备此举不顾信义,枉有“仁德”之名。看起来,袁绍曾收留刘备,刘备却在袁曹大战之际背弃袁绍,确实有不顾信义的嫌疑。但在小编看来,这种观点显然忽略了两个基本事实,并不是客观公正的评断。

第一件事是刘备逃到汝南后的行为,可以看出袁绍放刘备南下并没有失算,刘备也算不上不顾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可见刘备并非毫无作为,而是继续完成袁绍的使命,不断地骚扰曹操。而曹操也不得不派出兵马前往征讨,在曹操本人没去的情况下损兵折将。既然刘备仍然在打击曹操,怎么能说刘备不顾信义呢?

另一件事情就是错看了袁绍和曹操大战的结果。许多人受《三国演义》的误导,以为袁绍一战而溃,再也无力和曹操争夺北方,这种观点显然也是有问题的。事实上,袁绍虽然在官渡之战输给了曹操,但雄厚的实力尚在。曹操最后统一北方,是在袁绍病死,继承人互相攻伐的情况下才成功的。因此,刘备在与不在,都不存在说刘备觉得大事不好而逃走。刘备本来就不是寄人篱下之人,离开是早晚的事情。

因此,刘备从当初投奔公孙瓒,到后来投奔曹操,投奔袁绍,始终不曾变过初心。而这些英雄或多或少也能看出刘备非久居人下之人,对于刘备的离开,也完全在意料之中,也并没有因此而苛责刘备。既然如此,我们又岂可因为刘备脱离袁绍就大肆批评呢?况且,在这件事上,刘备已然仁至义尽。刘备之所以离开官渡这一主战场,是知道自己在官渡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袁绍也不会听从自己的建议,倒不如前往汝南,从曹军薄弱之处寻找战机。这也是刘备的真正目的。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