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汉有十一位尚书令,首任法正居功至伟,第九任清谈误国

 沈忱灿烂海滩 2020-09-17

尚书令,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传送文书和传达命令。在秦代以及西汉前期,尚书令的阶位并不算高,直到汉武帝在位时,他为了加强皇权,特意给了尚书令处理朝政要务的权力,从而达到削弱丞相权力的目的。自此以后,尚书令的地位和权柄日渐强盛,并逐渐成为了皇帝最为信任的官职。

三国时期,刘备自诩为汉室正统。因此蜀汉建立之初,也照搬了汉代的官职体系。在蜀汉建国至灭亡的数十年间,一共出现过十一位尚书令。尽管他们都是名动一时的才子,但对蜀汉的功绩,却不可相提而并论。本文根据史料记载,选取了其中的四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奇谋远虑——法正

蜀汉的第一任尚书令,便是大名鼎鼎的法正。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招降汉中的张鲁集团后,并没有选择进攻益州,而是直接返回了老巢许都。留守汉中的主将,是有勇无谋的大将夏侯渊。曹操刚走,刘备手下的谋士法正便立即献策,力劝其主发兵汉中。

不久后,经过一场惨烈大战,蜀汉集团以微弱的优势拿下了汉中。此时刘备正面击败曹操,又得汉中益州,便在群臣的拱卫之下称王,号为汉中王。而军师法正,也因为在汉中之战中杰出表现,被刘备任命为尚书令。

从《三国志·法正传》记载来看,法正不仅善出奇谋、战略远大,而且深受刘备的信任,在其全盛时期,法正地位尤胜过诸葛亮。对此,陈寿曾评价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意思是说,法正不仅是刘备的心腹谋士,负责处理一些要务。除此之外,法正还兼任了蜀郡太守。蜀郡为益州首府,又是中枢成都所在之郡,可见法正蜀郡太守的地位重要。法正为人睚眦必报,在他掌权之后,曾公报私仇处理了很多昔日仇人。对于法正的为所欲为,诸葛亮也无力出面制止。但即便如此,法正对蜀汉的功绩在历任尚书令中也是最大的。

二、无可奈何——李严

法正之后,先是名士刘巴,后来则是东州派的代表人物李严。作为刘璋旧部,李严能文善武,他既有出色的执政才能,也曾带兵平定过叛乱。正因如此,刘备对李严非常重视。而真正让李严走进世人视野的,还是刘备临终之前的托孤。刘禅继位以后,李严和诸葛亮这两位辅政大臣,一内一外便撑起了整个朝局。

随着诸葛亮的权柄越来越大,他与李严之间的分歧逐渐出现。虽说刘备非常信任诸葛亮及其代表的荆州士族集团,但这种信任也不是毫无保留的,毕竟刘备是一个帝王。因此,办事能力很强的李严及其代表的东州士族集团,便成为了制约诸葛亮权力的存在。

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诸葛亮北伐时,李严负责粮草筹措事宜,但却屡次延误。诸葛亮一怒之下,罢免了李严的官职,自己独霸了朝中大权。不过,这事颇有蹊跷,说到底不过是李严在政治手段中输给了诸葛亮罢了。

三、中兴贤相——费祎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盛赞过两个接班人,一个是蒋琬,另外一位是费祎。尤其是后者,更是给蜀汉带来了中兴之相。费祎,字文长,江夏郡人士,也是最早加入刘备麾下的文人之一。费祎为人雅性宽阔,待人接事井井有条,深受诸葛亮的器重。

当时,长史杨仪与将军魏延不和,势同水火。在费祎的调解之下,杨仪和魏延这才各退了一步,从而保证了诸葛亮北伐大业的顺利进行。刘备死后,费祎奉命出使东吴,打动了吴主孙权,后者还解下自己的宝剑相赠。

诸葛亮死后,费祎由后军师升为尚书令,主管蜀汉的政务,他也因此成为蜀汉第六人尚书令。当时的大将军蒋琬亲自镇守在汉中,一内一外,相得益彰。到了蜀汉中期,费祎处理起政务来也是愈发熟练。据《三国志·费祎传》记载,费祎过目不忘,才思敏捷,效率极高。在此期间,费祎还能接待宾客,调解诸臣分争,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明辨是非。

后来董允接任尚书令,也想要效仿费祎,却发现力不从心,可见费祎的能力之出众。在蜀汉历任尚书令中,费祎应该是最有能力的一位。不过很可惜,费祎最后因醉酒被曹魏降将郭循刺死,引得无数朝臣惋惜。

四、清淡误国——陈祗

在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里,他将蜀汉灭亡的原因分为四个方面。而其中之一方面,便是陈祗的清淡误国。陈祗是蜀汉第九任尚书令。他既没有刘巴、费祎等人执政能力,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臣子本分。不过,陈祗倒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处世时圆滑。

据《三国志》记载,到了蜀汉后期,朝中的高层势力大概分为了三股。其一是专权乱政的黄皓,他深受后主刘禅信赖;其二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以及董阙,两人共同执掌朝中要务;其三是姜维,常年在外北伐。

有意思的是,姜维的穷兵黩武引起了诸葛瞻的不满,而对于乱政的黄皓,姜维和诸葛瞻都采取了默认的政策。当时的陈祗虽然是尚书令,但与诸葛瞻、黄皓都有着不错的关系。尽管陈祗能力欠佳,但处事圆滑,使得他能在蜀汉政坛后期复杂的局面下得以生存。不过,在其位却不谋其政,这是陈祗为人臣子的最大失职。

参考书籍:《三国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