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后半部的头号高手:单挑名将邓艾,宛如赵云重生

 沈忱灿烂海滩 2020-09-17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九回,发生在“淮南三叛”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毌丘俭、文钦、文鸯和司马师。故事梗概如下:

司马师罢黜了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镇守淮南的曹魏镇东将军毌丘俭非常愤怒,与扬州刺史文钦商议对策。文钦曾是曹爽的门客,早就对司马氏恨之入骨,对于毌丘俭提出的讨伐主张非常赞同。此后,二人谎称奉太后的密诏,在淮南起兵,征讨司马师。

毌丘俭起兵的消息传到京城时,司马师正因为左眼肉瘤疼痛难忍在家养病。他召集太尉王肃和中书侍郎钟会商议对策。王肃认为,淮南叛军的家属都在中原,应该立即进行安抚,防止他们前往淮南。钟会则认为,毌丘俭部众骁勇善战,必须由司马师亲自挂帅征讨。于是,司马师留下司马昭镇守洛阳,自己亲率大军来到了襄阳。

得知司马师亲自率部前来,毌丘俭立即离开项城,向南顿进军,途中却突然得到两个消息,一是南顿已被司马师大军抢占,二是东吴将领孙峻率部偷袭自己的老巢寿春。毌丘俭大惊,连忙放弃原定计划,全军退守项城。此后,尚书傅嘏向司马师提出,兵分三路,由扬州刺史邓艾进攻乐嘉城,其余两路兵马分别向项城和寿春发动进攻,司马师当即应允。不过,毌丘俭也担心乐嘉城有失,便派文钦、文鸯父子二人各率二千五百兵马前去增援。

文钦父子在前往乐嘉城途中,与司马师遭遇,随即展开混战。年仅十八岁的文鸯与邓艾大战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随后又冲入乱军之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令曹军将士无不闻风丧胆。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战争故事,在历史上确有发生,时间是在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就在这场战事爆发的前一年,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与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密谋除掉司马师,结果事泄被杀。司马师随后罢黜曹芳改立曹髦为帝。早就不满司马师专权的毌丘俭、文钦等人闻讯后,随即在淮南起兵。这也是继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王凌起兵后淮南地区爆发的第二次企图推翻司马氏专权的大规模战事。

对于如何应付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司马师的大将军府中意见出现较大分歧。由于此时司马师刚刚割掉眼部的肉瘤,身体极度虚弱,部分文武建议采取防御策略,慢慢消耗毌丘俭的兵力。不过,这一主张遭到尚书傅嘏和中书侍郎钟会的极力反对。两人都认为只有司马师亲自领兵出征,方能平息叛乱。最终,司马师采纳了傅嘏和钟会的建议,带病出征。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司马师大军抢占乐嘉城的故事情节,也是历史的真实,执行这一军令的将领便是时任兖州刺史的邓艾。邓艾抢占乐嘉后,故意在河边修建浮桥,摆出一副兵力不足、战斗力涣散、防御松懈的姿态,诱使叛军进攻。同时,司马师亲率主力连夜赶往乐嘉,欲在乐嘉地区歼灭叛军。

不明真相的毌丘俭果然中计,命文钦率部突袭,结果遭到邓艾所部及司马师主力的夹击,文钦伤亡惨重,不得不仓皇而逃。不过,在这场短暂的战斗中,年仅十八岁的文钦之子文鸯却一鸣惊人,仅仅带着十几名骑兵便杀入了司马师的中军,令司马师猝不及防,疲于招架。文鸯在乱军当中反复冲杀,一度距离司马师的营寨只有几步之遥。司马师大惊失色,尚未治愈的眼疾复发,连眼珠子都从眼眶中掉了下来。因为担心将士们为此恐慌,司马师只得忍痛将自己的头蒙在厚厚的被子里,后来竟然将被子都咬破了。

显然,历史上文鸯的神勇表现引起了作者的关注。于是,小说中便出现了文鸯大战邓艾并在乱军当中如入无人之境的精彩情节。这一情节也引起了不少三国武评爱好者的浓厚兴趣。有不少人认为,如果说吕布是小说前半部分的头号高手,那么文鸯就是小说后半部分的最强者。

武评爱好者们为何会得到这个结论呢?与小说中文鸯与邓艾的单挑有关。按照小说的描述,文鸯与邓艾单挑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此后,文鸯又在万军丛中反复冲杀,全身而退,宛如赵云重生,可见其武艺之高强。

再以小说中邓艾的表现相比,他与姜维也有过数次单挑,双方也是经历了五十多个回合难分高下。因此,文鸯的武艺不会低于邓艾和姜维。在邓艾和姜维二人中,姜维又曾经与赵云打成平手。而在这三人当中,文鸯是最年轻的一位,武艺仍有上升空间。因此,他应该是小说后半部分的头号高手。不知这个看法您是否同意呢?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