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汉后期有两位蒋姓名将,一位成了叛徒,一位为国捐躯

 沈忱灿烂海滩 2020-09-17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三回,发生在姜维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姜维、夏侯霸、邓艾和邓忠。故事梗概如下:

孙休诛杀权臣孙綝后,派人来来到蜀汉,将司马氏必将篡魏自立的消息告诉了后主刘禅。姜维得知此事后,上表后主刘禅,要求起兵北伐。刘禅当即应允。于是,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王含、蒋斌为左军,蒋舒,傅佥为右军,胡济为合后,自己与夏侯霸率领中军,共起蜀兵二十万,来到了汉中。

在战事开始前,姜维询问夏侯霸应该向何处发动进攻。夏侯霸认为,当初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是因为此处才是用武之地,建议姜维依然从祁山发动进攻。姜维采纳了这一建议,北伐大军随即向祁山进发。没过多久,大军来到祁山。姜维下令,分别在祁山谷口设立三座营寨。

镇守祁山的邓艾得知姜维大军前来的消息后,立即命邓忠、师篡、郑伦等将通过地道突入蜀军营寨发动偷袭。蜀军将领王含、蒋斌疏于防备,很快被魏军击败。在这场战斗中,姜维营寨也遭到魏军偷袭。幸好姜维应付得当,最终击退了魏军的进攻。到了第二天,两军在祁山脚下摆开战场。姜维布下八卦阵,问邓艾敢不敢破阵。邓艾亲自率部破阵,结果陷入重围。危难之际,司马望率军杀到,将邓艾救出。

战斗结束后,邓艾问司马望为何能破阵。司马望回答,自己幼年曾在荆州游学,与崔州平、石广元为友,他们曾经谈及此阵,因此知道破阵之法。

与真实的历史相对照,小说中出现的此次北伐之战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姜维在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出兵长城,与司马望和邓艾在芒水一线对峙,第二年撤回了汉中。直到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才再度发动北伐之战。而上面提到的这场战争时候在景耀五年之前出现的。因此,这只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

既然这场战争在历史上不曾出现,自然也就没有了所谓姜维与邓艾斗阵法之事。与当初司马懿与诸葛亮交锋的策略一样,邓艾采用的战术也大都是以据险而守、拖垮姜维为主。姜维大军进攻受阻,又受制于军粮供应,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司马望幼年从崔州平、石广元处得知八卦阵之事,更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据《晋书》相关传记的记载,司马望出生于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在赤壁之战开始时也不过三岁。此时的他又怎么可能去游学荆州呢?小说作者想为司马望找到一个了解八卦阵的合理解释,却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小说中对于这场战事的描述中,还出现了两位较为特殊的人物——蒋斌和蒋舒。这两个人虽然同姓,又都是蜀汉后期名将,并不是一家人。蒋斌是蜀汉名臣蒋琬之子,在蒋琬病逝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来被任命为绥武将军、汉城护军等职,但并没有随姜维一起北伐的记载。与蒋斌类似,在史料中也早找不到蒋舒参与姜维北伐的记载。《三国志·姜维传》注引《蜀记》中提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

说到这两位将领的结局,可谓有天壤之别。司马昭发动伐蜀之战后,蒋舒在阳安关投降魏军将领胡烈,成了蜀汉的叛徒。而蒋斌则是在蜀汉灭亡后的成都大混乱时期死于乱军之中。

参考书籍:《三国志》、《晋书》、《三国演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