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真长老说过四句话,鲁智深心领神会,但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沈忱灿烂海滩 2020-09-17

智真长老对于鲁智深的关心与爱护,可谓无微不至。前文我曾经说过,鲁智深来到五台山后,智真长老为他做过三件大事。不过,此时的鲁智深却没有领悟到师父的深意,依然在五台山胡作非为,最终引起公愤。这一回,连智真长老都无法保住鲁智深。

以鲁智深在文殊院的所作所为,智真长老完全可以按照寺庙的规矩将鲁智深除籍。不过,智真长老并没有这么做,仅仅是让鲁智深离开了文殊院。而在告诉鲁智深这个决定之前,智真长老又为他想好了去处:东京大相国寺。

当智真长老将处理决定告诉鲁智深的同时,还特意说了四句偈语,让鲁智深终生铭记,说是终身受用。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语是这样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鲁智深听懂了智真长老四句偈语的含义吗?从鲁智深后来的经历来看,鲁智深的确听懂了。何以见得呢?我们不妨从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句是遇林而起。这四个字中最为重要的是“林”字。从鲁智深来到东京大相国寺后的经历来看,这个“林”字有两重含义,一个指的是林冲,一个指的是野猪林。众所周知,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的命,也因此受到高俅的迫害,不得不离开大相国寺,从此流落江湖。

第二句是遇山而富。这里面的“山”,指的是二龙山。鲁智深流落江湖期间,在孟州十字坡与张青、孙二娘相识。二人推荐鲁智深上二龙山,谁知山大王邓龙不但不让鲁智深上山,反而与之为敌。最终,鲁智深与杨志、曹正杀了邓龙,自己占据了二龙山,从此当上了山大王,并将二龙山发展成为势力仅次于梁山的一股强大力量。

第三句是遇水而兴。这里面的“水”,指的是水泊梁山。为了对付青州的慕容知府,三山聚义,终于攻克了青州。此后,鲁智深带着二龙山的兄弟来到了水泊梁山,成了闻名全国的一支反抗力量,这也让鲁智深的威望达到了巅峰。

从鲁智深的经历来看,鲁智深不但理解了智真长老偈语的含义,其行为也与偈语完全一致。但在如何理解最后一句时,鲁智深却出现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违背了“遇江而止”中的这个“止”字。

那么,第四句中的“江”字又是什么含义呢?有不少人认为这个字指的是鲁智深圆寂的杭州六和寺附近的钱塘江,其实这个理解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后来鲁智深重返五台山时,智真长老又说过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四句偈语中的最后两句指的才是鲁智深的最后归宿。而智真长老第一次的四句偈语则是鲁智深今后正确的人生轨迹。因此,这四句偈语中的“江”指的并非钱塘江,而是晁盖时候继任梁山大寨主的宋江。智真长老的意思是说当宋江成为大寨主后,鲁智深应该尽早离开梁山,从此退出江湖。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智真长老要暗示鲁智深离开梁山呢?原因与宋江的招安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半人半仙的得道高僧,智真长老已经预见到梁山众兄弟日后的悲惨结局。因此,他才通过偈语暗示鲁智深尽早离开。

作为鲁智深而言,他对智真长老的这四句偈语显然是心领神会,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明知道二龙山无法打败青州慕容知府时,鲁智深宁愿与桃花山、白虎山合作,也不愿去找梁山协助的原因。因为他明白“遇江而止”值得就是宋江,因此才不愿意接受宋江的恩惠。

不过,令鲁智深产生激烈思想斗争的关键在于,他并不像智真长老那样预知未来。尽管此时的宋江已在梁山,但梁山的大头领依然是托塔天王晁盖。在鲁智深的心中,或许此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有晁盖在,就不算是“遇江”,也就没有必要“而止”了。因此,鲁智深最终还是上了梁山。

但令鲁智深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晁盖就在曾头市中箭身亡,梁山落入宋江之手,“遇江”变成了事实。而在这个时候,鲁智深却选择了违背智真长老的偈语暗示,继续留在梁山。他的命运从这一刻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因此才有了他重返五台山时智真长老的另外四句意思截然不同的偈语。

参考书籍:《水浒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