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没有好父母,如何做好父母?

 修竹秀 2020-09-17

在这里,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作者:妈小咪
原创: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01

“我不想成为,我妈那样的妈妈”

“我又和女儿吵架了。”

昨晚临睡前,闺蜜发来消息。

女儿玩了玩具,从来不收拾,为了这个事,她把女儿吼了一顿,还硬盯着女儿把玩具清理了一遍。

孩子一边哭,一边迫于无奈,把玩具收拾了,最后,却对她说:“怎么会有你这么强势的妈妈。”

这句话,仿佛在闺蜜心头挖了一个大坑,一直以来,她总是坚持“我不想成为,我妈那样的妈妈。”

没想到,不知不觉中,自己竟然活成了妈妈的影子。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矛盾与无助。

闺蜜的母亲,是个特别强势的女人,但凡生活在她身边的人,都必须按照她的习惯、模式和想法来。

在妈妈的阴影下,哪怕已经成年的她,身上仿佛被安装了天眼,总觉得被人控制着。

直到结婚生了孩子后,她才觉得自己有了喘息和作主的机会。

当年,得知自己怀孕的她,就立誓:绝不做像妈妈那样的妈妈,要做一个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母亲。

没想到,就像一条魔咒,怎么逃也逃不掉。

听着闺蜜的苦恼,想起《都挺好》中的一个情节:

苏明玉和爸爸闹到派出所,看到苏明玉强势蛮横的样子,爸爸对着她,歇斯底里的喊着苏明玉妈妈的名字。

樊胜美也说过,一个人的家庭,就是她的宿命。

不禁思考,在不够健康的原生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只能沿着原生家庭的老路,去过重复而讨厌的生活。

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我爸就是这样教我的,我就是这样长大的。”

是不是没有“好父母”,我们就做不成“好父母”?

02

教育不是传承血脉,而是与孩子共同成长

著名教育傅雷最让人称道的,是他与儿子多年的家书,集结成册后的《傅雷家书》。

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了,为人父母的智慧。

然而,傅雷的成长环境,并不是很好。

幼年丧父的他,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充裕,而他的母亲早年丧夫,接着又失去了3个孩子,生活锤炼着一个女人,让她不得不坚强起来。

但是,坚强和强势,只有一字之隔,常常让人难以把握其中的界限。

接连二三受到打击的傅傅雷的母亲,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唯一剩下的孩子傅雷身上,对他十分严厉苛刻。

傅雷曾经用“只见愁容,不闻笑声”来形容自己的童年。

久而久之,傅雷也成了一个不苟言笑、性格刚烈的人。

做了父亲的傅雷,也在无形当中,沿用了母亲当年对他的教育方式,对儿子傅聪特别严厉。

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都必须严格依照家规来进行,不可有丝毫逾越,否则的话,一定是一顿严重的体罚“伺候”。

有一次,儿子傅聪不听话,他居然把孩子绑在家门口,让邻居都来看,以此来警告孩子要守规矩。

直到后来,儿子留学波兰之后,傅雷才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在给儿子的信中,他写道:“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

渐渐地,傅雷开始反思自己教育方式,在生活上,给予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在思想上,与儿子勤通信联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艺术。

之后,他们父子的书信,才集结成了那本凝聚着浓厚感情的《傅雷家书》。

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有了父母的身份后,总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位置摆在比孩子更高的区域。

诸如,生存能力,比孩子更强;生活经验,比孩子更丰富。

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还要多。

于是,就先入为主的断定,自己比孩子更厉害,孩子就必须沿用我们的经验,服从我们的教导去开展他的人生。

其实不然。

最高级、最有效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血脉传承,而是与孩子共同成长。

对此,傅雷也有过深刻的认识: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要求别人。”

深以为然。

为人父母,最应该做到的,不是与孩子比高下,而是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随着孩子的成长,去不断修正和调整。

育儿,先正已。

03

先看见自己,再遇见孩子

在火了一夏,刚刚结束的《乘风破浪的姐姐》成团夜当晚,一直了雷厉风行、我行我素著称的张雨绮,凭借一段话,引得无数人称赞。

她说:

“作为一个母亲,我要努力啊,因为我要告诉我的宝宝们,你妈我不仅芳华绝代,还能乘风破浪。”

不得不承认,张雨绮的确是当之无愧的“浪姐”。

然而,当我们回顾她的曾经时,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她“虎里虎气”的性格,当众打男友耳光,对家暴的前任毫不留情,更敢于坦然承认:“我看男人的眼光,的确不行。”

许多人也曾分析过,她之所以会这样,与她的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

原生家庭的不幸,让她早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肩负着与年龄不一样的责任,她内心永远渴望一个肩膀与一份安全感。

可是,人生不会等着谁去慢慢释怀和成长,无非是,有些人,始终停留在痛苦里,有些人,则会不断反思,慢慢前进。

还记得张雨绮在首场演出中,拿到了X牌,人人都知道,那张牌的意义是“让节目组很为难”,只有她认为,那是无限可能。

身经百战的她,又何尝不知道,那张牌的真实意义,只不过,她愿意为此一搏,最终,她笑到了最后,让她的孩子们看到了“乘风破浪”的妈妈。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一直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懂得从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缺陷,找回童里失去的东西,修补童年所受到的创伤,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中,有这样一个观点: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

只有成熟的家长,懂得去爱孩子和欣赏孩子的家长,才能以平常心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其实,父母都应该懂得,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以及和解的过程。

每个人都来自于原生家庭,我们大多数观念和思维,都带着父母的影子。

其中,有我们认同的,有不认同的,也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被同化的。

当我们没有为人父母时,它们的存在,或许只是隐藏在内心的秘密,很多时候,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

然而,当孩子到来之后,这些潜藏心底里的痛与哀愁,都慢慢爬出来。

养孩子,其实,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修的,是自己童年时受的伤,通过孩子,带我们回到童年的那个自己。

行的,是自己人生的路。

不枉与孩子,父母子女一场。

04

最合格的父母,都懂得与自己的父母和解

父母于我们,或许有许多伤害,他们甚至从未听见过,我们痛苦的呐喊。

又不得不承认,那真的是只是父母爱我们的一种方式,正是他们经历了太多,生活里的痛,才迫切而焦虑的希望,儿女们能在他们的指引和庇护下,一生顺遂,无灾无难。

当我们意识,父母已经在拼尽全力,为他们的子女而努力时,也会释然和反观自身,我们又何尝不是“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只不过,与父母的区别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世界,可以接触更多深入人心、理解人性的理念,辅助我们更加平和看到人生的遭遇,并接纳身边人和事。

当我们接纳和理解父母之后,便会更加懂得,如何去爱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人,并会真诚的告诉他们:

“孩子,去闯吧,去拼吧,去寻找你自己想要的生活,爸爸妈妈始终在你的身后。”

最终,达成与父母的和解,与童年时的自己告别,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

理解父母,接纳自己,尊重孩子。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