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尸毗王的献身 | 割肉喂鹰,你看懂了么

 已矣无 2020-09-17

有福之人登彼岸,免受三途难。
无福之人被弃遗,有出缘期。
努力回心归善道,地狱无人造。
轮回烦恼作菩提,生死离阿鼻。
——唐·敦煌曲子

浩浩汤汤的黄河水,周而往复始。
昏昏三界中的人,轮回也是如此。
佛家讲六道轮回,
生我之前谁是我?
死我之后我是谁?
跳出轮回,怎么会容易?
不容易。
 
古老的壁画,
包含着历史与艺术的秘密,
却不轻易言说。
在敦煌的莫高窟,
有这么一幅非常有名——
讲的是佛陀曾经有一世是国王,
却割肉贸鸽饲鹰舍身的一段故事。
 

名称:“尸毗王割肉贸鸽”壁画
收藏:敦煌莫高窟第254窟,西壁
年代:北魏
尺寸:纵120cm,横155cm
取材:据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创作

壁画主要表现了五个情节:
鹰追逐鸽;
鸽飞入尸毗王怀中求救;
侍者持刀割肉;
身肉割尽,重量不足,尸毗王举身坐入秤盘;
尸毗王身肉复原如故,天人眷属围绕赞叹。

这幅壁画,
在结构上使用的是“异时同图”的传统手法。
异时而同图,
创造“心理空间”,
主要是为了表现“故事的连续性”。
从线描图上,
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


壁画上的尸毗王,头戴宝冠,
双眼下垂,右手托着鸽子,
左手举在胸前,是一种近似于保护的姿势。
尸毗王占的画面比例最大,
他是壁画的核心,
所有冲突的焦点。
 
在尸毗王的膝前,
侍者持刀割肉,肉去骨现,
有一人拿着秤称重。
秤的两端,一边是鸽子,一边是尸毗王,
以此来表现生命的重量是相等的,
也暗示了尸毗王最后的复原。
画面上的其他人物,
还有漫天旋舞散撒香花的飞天,
赞叹的天人,
尸毗王的臣民。
 

壁画的左半部分,
最为醒目的是下首的尸毗王眷属。
一个人抱着王的腿,似乎在劝阻,
她的悲伤,是最强烈的情绪。
中间一位侧着脸,似乎是不忍。
最左边的双目直直,似乎是震惊到回不了神。
画面上的其他人物,
同样有漫天旋舞散撒香花的飞天,
赞叹的天人。
 
尸毗王的故事出自《六度集经·菩萨本生》、
《贤愚经·梵天请法六事品》等经典。
尸毗,是来自梵文的音译词,
又称湿鞞王,或尸毗迦王。
他是古印度代鸽舍身喂鹰的圣王,
是佛陀在过去世中修菩萨行时的名字。

根据敦煌研究院的研究成果,
讲述尸毗王本生故事的壁画,
现存的有北凉第275窟,
北魏第254窟,
隋代第302窟,
五代第108、72窟五例。
故事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种立体式单幅画,
有第275、254、302窟;
另一种是屏风画,
有第108、72窟。

尸毗王割肉救鸽 敦煌莫高窟  北魏 第275窟


此外,印度的阿旃陀石窟,
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犍陀罗片岩浮雕,
也都还留存有此一故事的变相图。

尸毗王割肉贸鸽 大英博物馆 犍陀罗浮雕


悲剧的主要的道德作用绝不在情绪的净化,
而在通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场面,
认识到人生世相的深刻方面。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割肉亡身是人们对慈悲的极限想象。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
 
割肉现骨的情节本身是血腥而残忍的,
然而表现在美学语言上,
“悲剧”又带来“崇高感”,
使人为这种悲剧性的美所折服。
尸毗王在痛楚中神态沉静自若,
表现的是佛陀超乎常人的精神世界。
 
华美的宫殿,
日常的饮食,
匍匐的臣民,
娇妻与爱子。
在日光下铺展开的一切热热闹闹的生活,
不得不面对一个终结。
那就是当命运的鸽子飞向尸毗王,
当生与死的抉择摆在面前,
他凭着对佛法正道的深切愿心,
以性命交换性命,
举身入秤盘。
而一切有报,
尸毗王终究成就佛道。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出品

文字|郑瑟

图片|敦煌研究院 各大石窟及博物馆馆藏

编辑|郑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