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唠叨孩子越叛逆?孩子出现“心理饱和”现象,家长要这样化解

 momo666 2020-09-17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有这样一位宝妈,她在教育孩子方面奉行着"言传身教"的方法,认为教育孩子就要多说。因此她几乎每一天都会跟孩子谈心,讲讲一些生活和学习的道理,每天督促孩子学习,几乎没有停歇过。一开始,她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还很顺畅,孩子也很用心地听她的话。可是昨天她向我反应说,发现孩子最近总是对她爱理不理,跟她对话也总是很不耐烦。不管她怎么苦口婆心的好言相劝,孩子总是充耳不闻,听不进去。

听完之后,我很快意识到这其实是这位母亲的教育方法不对,总是不停地给孩子灌输一些早已经知道的道理,会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心理饱和",就容易对外物产生厌倦的情绪,也就出现了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叛逆的现象。

越唠叨越叛逆的原因在于孩子"心理饱和"

何为"心理饱和"现象

饱和词是个化学上的用语,意思是把盐往水里扔,当盐不再溶解时,就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极限,再刺激下去会引发抗拒和逃避,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行为。

当孩子学习上达到了极限,然而父母却还是一直唠叨着给孩子增加了刺激,就会让孩子感到很厌烦。如果父母没有加以控制,就很容易回引发越唠叨越叛逆的现象。

"心理饱和"现象导致家长越唠叨孩子越发叛逆

"心理饱和"导致孩子产生了厌倦心理

没有一个人能够对一件事情有着无限的热爱,任何人能够接受的某种刺激,不管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都是具有一定限度的。当人的内心产生了饱和心理之后,就很容易对外物产生厌倦的心理。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公共场合摆个摊子放了纸和笔,如果有人能够完整地且不修改地写出1—300的数字,就可以得到50块钱的奖励。

许多人路过都纷纷拿起笔来尝试,但最终却没有一个人能够领到这份奖励。心理学家认为,参赛者之所以失败了,就是因为产生了"心理饱和",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做一件事,就很容易进入到厌烦的状态,思绪会受到外界的打乱,注意力也越来越低,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不想或者不能继续完成任务。

当孩子的内心产生了"心理饱和"现象时,也是一样的道理,开始对要做的事失去兴趣,产生了厌倦的情绪,父母越是唠叨就像是一个逼迫,孩子接受不了就越加反抗父母。

"心理饱和"导致孩子产生严重叛逆心理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心理饱和"的时候,就好像是一根弹簧被拉出来原本的限量,就不可能再回到原来那种弹性和形状了。

比如在学习上,老师一下子给孩子布置了100道题目作为周末的作业,那么一开始孩子可能是充满着激情和饱满的信心投入到做题中,做题的效率和准确率都很高。

但这样的情况持续的一段时间后,孩子的热情会慢慢地消散,进而对做题产生了厌倦心理,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做题效率,答案也是漏洞百出。这时,如果父母没有发现孩子产生的反感,而是一味地唠叨孩子或责怪孩子,没有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则孩子的内心的叛逆心理就很容易被引发,他们开始喜欢跟父母对着干甚至是做出一些更为叛逆的事情,因而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叛逆,得不偿失。

"心理饱和"还可能是"失败者"的帮凶

心理饱和多产生为负面影响,也常常是失败者的失败的一种因素。

曾经美国有一位商人去印第安纳的居住地旅游,途中他看见了那里有编织的草帽很喜欢,就询问了价格,对方说"一顶帽子10块钱。"商人觉得价格合理,又问:"假设我要100顶,那么一顶要多少钱?"对方答说:"20块钱每顶。"

商人感到十分纳闷,问说:"为什么我们买批发反而更加贵呢?"对方答说:"因为做一顶的时候我们充满着激情感觉很轻松,然而做100顶我们的热情早就消散了,我们需要耐着性子去做,早就厌倦了。"就这样,由于买草帽的人产生了"心理饱和"现象,也导致了这笔生意的流失。

心理饱和的负能量很大,它使人人们产生一种厌倦不安的心理,对人体有害无益,所以父母要学会消散孩子的"心理饱和"现象,才不会出现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叛逆的情况。

家长要学会化解孩子"心理饱和"的妙招

学会迎合孩子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厌倦娇懒的心理,永恒打的热情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之中。爱迪生对研究充满兴趣,因而即便失败了上千次仍然没有放弃;贝多芬对音乐旋律充满兴趣,因而即便失明仍然能够创造出惊叹世界的《命运交响曲》;陈景润对数学充满兴趣,因而即便是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数字也能在数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

兴趣是克服厌倦心理最好措施,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

曾经马克·吐温在教堂听一个牧师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深受感动下决定要捐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他变得有点不耐烦,酒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听不下去了,决定一分钱也不捐。最后,当牧师结束了演讲,开始募捐的时候,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走了2块钱。

由此可见,这位牧师就是没有把握好观众的兴趣所在,导致了听众对他的演讲感到厌倦,从而产生了心理饱和的状态而产生了不好的后果。

培养轻松愉快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从小养成,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是最为主要的。在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习大都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一切以学习为主要的思想也根深蒂固,而没有忽略关心孩子的内心,常常唠叨念叨孩子,导致孩子产生了"心理饱和"现象。

纵观生活,许多父母都处在于急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中,不遗余力地压榨孩子的课外时间,学乐器、学书法、学舞蹈等一系列的课余活动,只为了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对这一切产生厌烦的心理,以及对周边的事情缺乏兴趣。

《当幸福来敲门》电影中有一幕是父亲带着儿子流落街头,后来在一间卫生间里过夜,但是父亲并没有告诉孩子那是卫生间,而是向孩子描述了美好的画面,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更加乐意去接受身边看似不好美的一切。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在家里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给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权利,择孩子之所好,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有研究表明,反复虽然能够达到增强教育的目标,但是一味地采用相同的方式导致强度过大,刺激过长,就会产生了副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太过于死板,一成不变,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目标。

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中,要尽量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比如用多媒体、动画、图片、音乐,多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用适当的提醒带代替原来喋喋不休地训斥或责怪,更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沟通并不一定都是有声的,有时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是喋喋不休的说话,并不能意味着作用就大,无声也不能意味着成效就大,懂得恰到好处的沟通,才能达到一个有质有量的效果。学会消散孩子"心理饱和"现象,孩子才更加乐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