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古代人还是我们现代人,生活无非是衣食住行,也总是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时代如何变更,这些都是人之根本。 (一)衣 刚开始穿衣服是为了保暖和避体,后来穿衣服逐渐加上地位的象征、体面和美丽的代名词。在殷商时期,最先出现“上衣,下裳”,后世称衣裳便源于此,此时就出现了衣服上的等级差别。周代时衣服的袖口变宽,还是上衣下裳为潮流衣服。春秋战国时期,上衣下裳变成了连在一起的衣服。从秦汉以后衣服的区分更加复杂,有身份地位区别的划分,有男女不同,还有士兵的铠甲等。由衣服可以看出古代君主专制的等级划分,折射于现在就像我们在社会有经济能力就可以穿得比较好,没有经济能力就会穿得没那么奢侈。古代衣服在内穿的衣服都是用白色棉布做的,尤其是贵族都是用蚕丝做衣服,而平民百姓用麻布。古代贵族也会佩戴好多配饰和首饰,就现在也有金银首饰,既能显示身份地位,又看着美观。而衣服的颜色在秦朝时期才得到统一,殷商时期的贵族衣服多用青、赤、黄等纯正之色,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没有那么多色彩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就非常丰富多彩了。古代的服装也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拥有无限的魅力,如今仍然有如此多人痴迷古装,掀起了一阵复古风。 (二)食 民以食为天,食物也有悠久的历史,自远古时期,人们以吃生、冷食物为主,到现在对食物的炒、炸、烹、煮、煎等。隋唐以前主食是小米,明清时期玉米、番薯、土豆、南瓜等作物传入中国,古代点心都是些手工做的糕点。夏商周时期出现了开始烤、煮、蒸等烹饪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冷制饮品和油炸小吃。但是对于贫穷的百姓来说,能有吃的就非常不错了,因为对于不同人食物有不同的意义,平民百姓吃是为了活着或者为了有力气干活,而贵族吃是为了享受或者追求食物带来的艺术与乐趣。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饱我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随着食物的年龄增长,食物便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代名词。食物的味道也越来越丰富,给人以不一样的享受和感觉。典故“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讲信用,“贵妃鸡”是上海川味名菜, 借用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命名,“金华火腿”是宋代宗泽发明的。我觉得还是古代的食物更安全健康,虽然可能没有那么多美味的味觉刺激,但是他们古代的味觉肯定普遍会比我们更敏感。那时候的配料也没有现在那么丰富,如果可以肯定有很多人想吃一把古代天然无添加的美食的瘾。 (三)住 房子对人类的生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人们遮风挡雨,还能挡住野兽晚上的袭击,还可以带来温暖。古代主要以木头和泥土为材料做房子,贵族住的是大宅院或者宫殿,而平民百姓大多住的是草木屋或者小木屋。远古时期住洞里,然后渐渐有了房子、宫殿、园林、民宅等。亦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住房。后来又有诗人称之为亭台楼阁,有个关于美好爱情的故事“金屋藏娇”。至今仍然保留着不少古代宫殿、园林和民宅,不得不赞叹那个时候的条件还能建成宫殿的古人智慧,宫殿、园林还能保留至今就是古人智慧与技术的体现。 (四)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更何况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古代风景,更让人止不住要去旅行的脚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中亚及西亚各国,为丝绸之路奠定基础。北魏郦道元访寻古迹,撰写了著名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研究水文的地学巨著。有唐代“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中的美丽洞庭湖,有“花外鸟归残雨暮,竹边人语夕阳闲”中的雨暮夕阳,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春江花月夜。如此多的美丽景色,就是我这个不太懂欣赏的人亦如此陶醉,那古人定会不辞辛苦得坐马车去旅行。古人除坐马车之外出行,还可以坐船,最慢的方法是走路,最冷血的出行方式是让人用轿子抬着。平民百姓大部分都采取走路的方式出行,贵族多采用坐马车、坐船或者让人用轿子抬着等出行。在出行方式上还是现在比较方便,但是在古代出行会看到更多更美丽的景色。 纵观古代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我们现今日常生活仍然还是衣食住行,古今的衣食住行各有千秋。衣留下了魅力,让我们痴迷;食留下了方法,让我们学习;住留下了园林,供我们欣赏;行留下了诗词,供我们品鉴。 悠久历史的衣食住行,与我们当今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