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和饮食哪个更重要呢? 大家有没有想过,衣食住行的“衣”为什么排在最前面呢,大家都知道衣服和食物相比的话,人们可以不穿衣服但是不可以吃饭的,所以呢“食” 应该排在第一位的,那“衣”为什么却可以排在第一位呢? 我们在回顾一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是我国国力大力发展的几十年,更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活发生了天 覆地的变化的40年。 人 们穿的服装从非黑即蓝走向丰富多彩。我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奶奶的衣服蓝色的居多,而且是那种粗布,唯一的一件毛衣是褐色的,由于当时的物质缺乏,有一件毛衣算是很不错的了。她说毛衣不能经常洗,否则就不暖和啦。鞋子也是用自己做的布鞋,鞋底是用一块一块布叠在一起,用锥子一锥一锥的上线。那是得发多少时间才能做一双鞋。就这个做鞋的布,由于物质缺乏,就连这个做鞋的布都没有。没条件家家庭的孩子了,连鞋都穿不起。难怪我爸说,小时候连鞋都没有,夏天上学的时候,从学校到家里有一段桥,由于桥面是水呢,被太阳晒了以后,好烫,怎么办呢?他倒是有法子,每天放学必备一个芋头叶,光着脚跑了一段,烫得不得了,然后用芋头叶子放在地上,让脚底冷却一番。然后接着跑,所以每天是跑着回家的。还有就是奶奶的用的那个蚊帐我记得,她说过是养蚕,然后用蚕丝制作染成蓝色的。现在呢,服装不仅在色彩上丰富多彩,而且款式也是款多种多样,而且更多追求的是衣品,有一个色彩学,什么肤色适合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脸型和气质适合什么样的款式。现在大部分城市的人根本不缺衣服,只有不喜欢的,过时的,没有穿不暖的。 饮食从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的健康养生。记得小时候听奶奶讲过,粮食根本不够吃,都是用地瓜刨丝晒干,每次做饭的时候,大米跟地瓜丝各一半掺在一起,更有饱腹感。就连这样都是没有办法走饱。因为猪肉的供应非常有限,肚子里没有油水,所以非常容易饿。再就是外婆家有7个孩子,那吃饭的时候是怎样一个情景,只有一碗大白菜,谁都想多装一点汤用来拌饭可以增加饱腹感,而且有一个舅舅小时候特别调皮,装米饭的时候是用饭勺压一压,这样可以装的更多。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饼吃,而且是什么饼,大家无法想象,糠饼就是米糠伴些白糖做的,大年初一去排除买糠饼,有一年排到的时候,结果卖完了。这是我令我爸很记忆深刻的事情。现在的吃的是应有尽有,只要您想吃的,天上飞的,海里游的,而且是想着法子吃,没有吃不到的,结果就有了非典和新冠。而且现在呢,又要多吃粗粮,少吃油。 住房从几代人蜗居一室走向了高楼大厦,出行方式绿皮火车到高铁飞机,生活用品也从洋字头的洋钉,洋灯,到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这些变化和对比,是奶奶那一代人,无法想像的。在我爸小时候8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带着几个孩子从浙江来到福建谋生。那个时候50年代,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连汽车都没见过,出门看见汽车吓得不得了。由于初到陌生地,刚开始搭的是茅草屋,那我是无法想象的。有一次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对于茅草屋来说是多么可怕,奶奶是跪着求老天,不要刮走屋子。睡觉的时候,打的是木桩,冬天下面垫的是稻草。那个时候也没有电灯,点的灯也是洋灯。现在呢,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机器代替人类。 “民以食为天”,如果说“衣”让 我们时刻记得我们之所以为人,是有道德的约束,而食物则伴随我们一生。 ”衣“字在食物之上是古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还在食物之上,食物是上天赐给我们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物质, 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根本。道德让我们从万物中脱颖而出,食物让我们得以延续生存,所以“食”字排在第二位。 住排在了第三,指的是长期居住的居所也就是房子 现在的人把房子看的很重要,已经占据了第一的位置,那是因为,在现代物质需求已经超过了精神需求。 “行”是探索道路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在不断的迁徙不断探索的过程。人们不断的前行,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去探索存在的价值。 简单的几个字是人类精华凝聚而成,我们虽然科技发达了,但是我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越来越差了,就像一个小孩没有自我约束力会走偏了路, 或者没有正确的引导,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所以我觉得凡事得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在物质基础满足的情况下,精神的东西非常重要,否则赤裸裸的追求物质不符合现代人。 您觉得“衣食住行”,是“衣”摆第一还是“食”摆第一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