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风暴》登陆内陆两天揽收1.55亿,中国灾难片为何还没能形成强大“风暴”?

 话娱 2020-09-17

昨天,好莱坞灾难大片《全球风暴》正式登陆内陆,首日拿下了32.7%的排片,票房破6000万。而今天,票房已经达到1.55亿。从目前来看,这场席卷全球的风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事实上,灾难片一直都是好莱坞比较赚钱的类型片,也是国内观众喜闻乐见的好莱坞大片。去年上映的《独立日2》,即使口碑大不如从前,也拿下了5亿左右的票房;《末日崩塌》则凭借着还算不错的口碑,获得了超6亿票房。

更不用说《后天》、《2012》等轰动一时的灾难片,以及含有灾难元素的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其3D版本在2012年国内重映时,依然引发了观影热潮,并且以9.46亿的票房问鼎当年国内票房冠军宝座。

灾难片之所以能如此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必备的视效奇观,即便剧情有漏洞和瑕疵,影片特效所呈现的恢弘壮丽的场景和所营造的惊心动魄之感还是能让观众心甘情愿自掏腰包。

反观国内,虽然说电影市场越来越多元化,但灾难片却还没有形成一个大的潮流,仅有几部如《唐山大地震》、《逃出生天》算得上大片。那么,为何中国迟迟没有形成灾难片的大“风暴”呢?

《全球风暴》剧情老套路 全靠特效场面支撑


提起灾难片,不得不提的一个大人物就是罗兰·艾默里奇,《独立日》、《哥斯拉》、《后天》、《2012》都是出自其手;而担任此次《全球风暴》导演的则是和他有着密切合作,同时也是《独立日》和《哥斯拉》的编剧和制片人迪安·德夫林。

有这样的工作履历和背景,由他来执导《全球风暴》也是情理之中,这也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影片的核心故事其实很简单:在遥远的未来,环境恶化导致地球频繁遭受自然灾害,于是17国通力合作发明了能够控制天气的卫星网络,但却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从而在地球和外太空共同打响了一场保卫战。

好莱坞大片看多了,你会发现《全球风暴》剧情还是一样的老套路,即使它灌上了政治阴谋论的外衣,同时也有兄弟情、父子情以及爱情的支线展开。整体来看,影片依旧属于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的呈现,就如片中主角杰克·罗森的塑造。

除此之外,也许是由于影片想要讲述的太多,剧情稍显混乱,其他人物塑造也略显扁平化。而且,不得不说,相比《后天》、《2012》,《全球风暴》缺乏一定科学知识的支撑,某些剧情不服逻辑,难免尴尬之嫌。

但是观众为何还会愿意买账呢?或许就如有些人所说的,灾难片看的就是一个字:爽。山崩地裂、洪水猛兽、龙卷风暴,所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具有摧枯拉朽力量的灾难片段,所营造的末日危机之感,能让观众感到震撼。

《全球风暴》中阿富汗、香港、东京、迪拜等标志性建筑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接连陷落轰塌,还是能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飙升的,也就是说能激发观影欲望。

当然,一部影片要想在票房上能更上一层楼,最终还得看口碑。尤其是近来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难过10亿关口,和口碑的不佳不无关系。若是影片整体质量不过关,即便有视效支撑,那也是没有灵魂的空壳,要想有良好的票房长线效应,恐怕很难。

技术等三大问题导致中国灾难片的难产


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和好莱坞之间的差距。因为,到现在为止,说起灾难片,我们习惯性的反映还是国外的大片,而国内能够真正为人称道的商业性的灾难大片恐怕还是冯导多年前的那一部《唐山大地震》。

该影片的内容来自于1976年发生于唐山的7.8级大地震,这场浩劫在当时总共造成了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

而影片改编自张翎的小说《余震》,主要讲述的重心是震后32年一个家庭的日常。片头的近4分钟的地震场景,也成了国内为数不多的展现“灾难”破坏力和毁灭性的镜头。

在其上映的2010年,《唐山大地震》以6.73亿的票房成绩刷新了当时的华语片内陆最高票房纪录,获得当年的国产片票房冠军。可见,观众对于这类反映真实灾难以及灾难背后的人性、情感的影片并没有抗拒的心理,反而有着极大的热情。

只不过,《唐山大地震》之后,在市场上能够大获成功的灾难片寥寥无几。2014年上映的由吴宇森执导,集结了章子怡、金城武、宋慧乔等全明星阵容的《太平轮》本来是备受期待的灾难大作,然而或许是将影片拆分成了上下两部,情节兑水严重 ,口碑崩塌,成了一部反面教材,实在是可惜。

除以上两部,小编也对新世纪以来上映的可以称作为“灾难片”的华语影片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

2000年上映,表现飞机事故的《紧急迫降》;

2003年上映,以九八年抗洪为背景的影片《惊涛骇浪》;

2008年由冯小宁执导的,讲述抗台经历的《超强台风》,

2009年以汶川地震为背景的《惊天动地》;  

2011年以黔西南州晴隆县的真实矿难故事改编而来的《幸存日》;

2012年冯小刚执导的以1942年河南大旱为背景的《一九四二》;

2013年黄觉、林心如主演的以地震中人性的救赎为主题的《倾城》;

2013年由彭氏兄弟执导,刘青云、古天乐等主演的火灾救援片《逃出生天》;

2014年由谢霆锋、余文乐、任达华、胡军等主演,以香港消防处特种救援队为题材《救火英雄》

近20年的时间,上映的国产灾难片数量却如此之少,相对而言果然是还不成气候。而且从以上影片来看,除了《一九四二》、《逃出生天》、《救火英雄》这几部还有点知名度,其他的影片要么是桎梏于主旋律的创作,要么就是口碑不佳,市场表现更不好。

而从国内的这些灾难片来看,很大一个共同点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事实上,这条准则放之好莱坞也皆准,这是灾难片题材的一大来源。


这也就提到了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一个软肋,即还不具备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以支撑灾难片这样的重工业大片的制作。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出不了大的灾难片,就是因为没有重工业大片制作的体系制度和特效技术标准。

灾难片除了取材于真实事件以外,还有一部分是源于一定科学知识之上的虚构,也就是常见的融合了科幻、动作等其他类型片元素,像《龙卷风》、《后天》等。但其中涉及的科幻这方面,也是国内电影的薄弱之处,因而我们的灾难片很难有新的突破。

其次,灾难片也面临着较为特殊的审查环境。作为灾难片,必然要表现重大伤亡的灾难,但这样过于直接的表现有个尺度问题;同时国外灾难大片中常见的地标性建筑的毁灭,放在国内也未必可行。所以,久而久之这些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就成了心照不宣的问题。

但事实上,事关尺度问题,很多都有个模糊的标准,比如特大灾难的镜头,不过度特写残忍、血腥的画面,而采取全景镜头,一般不会被切掉;而爆炸场面,避开地标性建筑,只要主题表现需要,也并非完全会被卡死。

此外,灾难片的接受度也于时下的舆情心理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同为视效大片,但灾难片表现的是“灾难”这样沉重的话题,观众一方面希望能得到感官刺激,另一方面,太过于压抑负面的情绪未必能俘获观众。

尤其是相对前几年,现在普遍人群都面临着工作压力大的困境,更希望去看一场欢乐的电影,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爆米花电影始终能占领市场的原因。

而且,天灾人祸近几年也不断发生,当电影里的场景都变成现实之时,也会影响灾难片的市场占有率。就像美国近年来也饱受自然灾难的侵略,在此之下,灾难片遇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当然,即便如此,对于国内观众而言,灾难片这一类型片可以说仍然是空缺。观众还是希望能看到一部包含着反思等积极态度的国产灾难大片。

在这方面,或许借助于主旋律的外壳去讲好一个灾难故事未必不可。当然,重点仍然是表现灾难和冲突,也就是讲好故事,而不是只讲事故,然后重点宣扬大道理,这样的话一定会弄巧成拙。

如此,借着国内日渐成熟的市场以及越来越发达的特效技术,和越来越多的资本,灾难片的到来或许指日可待。

END

作者:嘉栖

责编:谭如谦

主编:邱庄

应聘简历发送邮箱2529607074@qq.com

转载、投稿、商务合作可扫我

微信号:huayu1905

 电话号码:131618915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