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在泰和兴国交界处的小龙镇,方圆几十里山路迂回,峰峦叠嶂、陡峭峻险。因长年云雾缭绕,得名白云山。据说山顶石岩下,有一座古庙,叫白云山古寺。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期间,红军主力转战白云山根据地,毛泽东,朱德曾在此设过“战斗指挥所”。今天我们是慕名寻它而去的。 从贺堂进均福山,一路穿越万顷竹林到达小龙镇的白云山村,桥头一简易路牌指引我们进山,山路旁也陆续有指示牌,倒也不难找。只是连绵数日的阴雨,山路泥滑,我们不得不弃车徒步上山。 白云山古寺,在山顶的西侧,依岩而建,前后两栋相连,中间有天井。建国前后曾被烧毁,经过了1976年的重建、1984年、2017年的维修,已设为”白云山战斗指挥所陈列室“,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朱德等革命领导人,就是在这里做出了精心的设计和部署,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和地方武装,取得了反“围剿”战争中的决定性胜利。简陋古朴的吊楼小屋,斑驳的墙壁、老旧的木板,无声地刻录着当年这里血火的历史和峥嵘的岁月。 一首《渔家傲》橫立墙上,“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字里行间无处不显露当时气势的雄伟。 内堂阁楼上,幽静简朴,窗前方桌旁,似乎仍有伟人们秉烛夜谈的身影。 指挥所旁边的庙堂,应该是后期重建的,再旁边的“仙泉池”也建成了饮水房。 海拔近千米的白云山上,这管山泉竟能四季不竭,墙上两处不知何人留下的墨迹,无疑地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功德与历史。 观音座崖滴泉落,明目御疾传扬灵丹药。青吉兴泰齐合作,白云名山好游乐。 红军将士征腐恶,横扫千军要把鲲鹏缚。主席借作指挥所,诗词流芳万众歌。 水房十几米之外,有一道古墙,应该曾经作防御用的。因为林深树密,现在倒成了一条通往后山的路。 站在后山山顶,远处沟壑纵横、云绕雾锁。近处苍松翠竹,林涛阵阵。恰似当年毛主席写下的“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场景。 守庙人罗师傅告诉我们,山中还有很多当年战场所设的战壕和碉堡遗址。因为天气和时间关系,我们没有一一去寻找。只待下一次再来,深入密林之中,去穿越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