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作采集 05 | 摞木房:秦岭养蜂人的老家屋

 雷渠梁 2020-09-17


我们三人徒步在秦岭的深处的村道上,去探访古法养蜂人的家。在一些古法养蜂的人家居住的夯土房旁,可看到有几栋木头房子,房子的墙是用木条摞起而成。有些木房子还顶着个茅草屋顶,上面还有绿油油的苔藓。养蜂的木桶就搁在这些木头房的屋檐下。当地人称之为 “摞木房”。

在以前,摞木房是人的居所,会敷上泥巴,看起来像是土房子一样,冬暖夏凉。后来当地人住进了夯土房甚至后来的砖混房后,摞木房就变成了养鸡鸭猪、堆放杂物的空间,建造的工艺 也就简化了。

   简单的摞木房是怎么建造的? 

地基:摞木房没有地基。可以直接把摞木墙压在干燥泥土地面上。如果考虑建好后的摞木房更耐用一点,可以将摞木墙的底横木夹在石块上以隔潮。

摞木取材:要求偏硬耐腐的木材,挑选较直的木料。比如板栗木、椿树、“小橡子”。现在当地也可以见到用拆旧房取得的老木条来搭建摞木墙。

搭建摞木墙:摞木的木条都在叠压部位的上侧开槽口,如此交叉叠压而成摞木墙。

屋顶山墙木结构:在安装好的摞木墙上架设屋顶山墙木结构,人字架的两根斜八木的上端搭在一起,由一根上端带叉的中柱子支撑住。人字架平梁直接压在摞木墙上,两端外伸超出摞木墙面并由上端带叉的两根柱子支撑住,如此形成房子的前后走廊。当地有很多人家以古法养蜂。养中蜂的木桶,为了遮阳避雨,就放在这前后走廊的木架子上。


 住人的摞木房有什么不一样? 

为家养动物修建的简单摞木房的墙做到这一步就可以了。

如果是住人的摞木房,需要更多细致的工艺。首先将砍削得当的木块塞进水平摞木之间的缝隙里。然后在摞木墙的内外面敷上提前掺有草筋并发酵多日的泥土。被泥完全盖住的摞木墙看起来像似土墙,居住在这样的土房子里面也会很暖和。直到当地人在掌握夯土墙工艺之前,当地人就住在这种抹泥摞木房里。

竹笆子楼顶:坡屋顶下、摞木墙之上还会搭设檩条并铺设楼顶。先将适时采收的细竹编成紧实严密的”竹笆子“,在上面铺一层提前加草发酵多日的泥土,可以起到防风保暖的作用。坡屋顶以下、平顶之上的小空间就会用来储存杂物,如果把两端的山墙封住的话,这个空间可用来储存粮食。

在当地人舍弃摞木房而选择搬进夯土房居住时,竹笆子泥楼顶的工艺也被捎带上。在养蜂人居住的夯土房内,仍可以看见这种竹笆子泥楼顶。相比木板楼顶,即可减少树木砍伐,又可隔音。一些夯土房的二层如果用来储存粮食。一楼烧火做饭的老土灶通常不设烟囱,烟出来以后可以熏到”竹笆子“的下面,驱散屋内的湿气,以更好地保存粮食。

   摞木房的茅草屋顶工艺  

当地摞木房的屋顶面多见两种,一种是原始的茅草屋顶,一种是瓦屋顶。

茅草屋顶取用秋收后发黄的茅草,这个时候的茅草耐腐的纤维含量高、糖分少,不易被虫蛀。铺设茅草时耐腐蚀的主茎端朝下,叶端朝上。

在摞木房两端的山墙上用藤条绑扎水平支撑檩条以及斜向下的椽条。在椽条上用藤条绑扎在内侧支撑茅草屋顶的平行多根细竹条。由下往上铺设每层的茅草。每铺上一层茅草压在内竹条上,用一根水平的外竹条压住茅草,然后用竹制引针(一根头部削尖且有孔洞的短竹工具)穿上竹篾条,从屋内部的椽子左右穿针刺穿茅草层,在外侧将竹篾条的两端拉紧打结。


做好的茅草屋顶最少有十几公分厚。当地人会在做好的茅草顶上撒一层薄薄的油菜榨油后的渣子(弄成粉),或者撒一层薄薄薄土。然后撒上一点从野外采集来的苔藓种籽(就是苔藓上冒出的小尖尖)。长出的苔藓来可以帮助茅草屋顶快速排水,给枯黄的茅草屋顶增加绿意。

 我的思考 

摞木房对于木材的要求不高,因此木材的选择可以很丰富。相比后来夯土房屋顶结构采用的榫卯木工,摞木房的摞木工艺只是选择非常简单的捆扎、开槽叠压和木叉支撑结构。因此,从摞木房可以看见,在榫卯木工出现之前,人类是怎么利用丰富的原木树材,以简单的工艺建造较大的生活空间的。

上一篇野作采集记录了秦岭的号棚(翻看:野作采集 04 I  秦岭看号人的号棚)。

从看号人守地驱赶野物的号棚、到以前居住摞木房,再到后来当家的夯土房,三种秦岭老建筑的建造工艺依次变得更复杂,而且居所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大。

可以明显看出,摞木房继承了号棚的茅草屋顶工艺。从用号棚防御野猪到后来用摞木房圈养家猪,会不会也暗示了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历程呢?

摞木房是摞起粗木内外敷泥,夯土房是以土夯筑而成(内嵌有细竹筋),人类在造墙的心思从木墙转到土墙上,看似只是一小步,却也是要很久才把脑筋转过来的。

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也有一种用圆木叠压的方法建墙的房子,叫作“木刻楞”。在英国的乡村,土团房的茅草屋顶与秦岭摞木房的茅草顶大同小异。而木墙上抹泥巴以作保温的做法,在大兴安岭也有,叫做板夹泥。远隔千里的不同族群跟说好似的,竟会想到相似的方法来建造自己的居所。很可能他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有相通,而对庇护所的喜好也相似。


手艺人口述:汉中勉县桃源沟熊万华、余家河刘建华

摄影记录:风马、刘蜜书

文字&排版:风马

野 作

· Wild Creation ·

出于自然为野,古时称建造为“作”。 野作,意指存有自然野趣的原始庇护所,亦可理解为自然建筑,或是尊法自然的创造。

野作采集:采集“他者”建筑,看见我们的来处。正在快速消失的原住民庇护所,曾让人类的先民得以在持续繁衍很多世代。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祖先与自然的关系,并在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从中寻找生态建造替代方案的灵感。

野作研习:研习生土建造技术新工法,丰富再现土作的可能性。包括生态粉刷、泥土地板、土袋房、火箭炉等。

野作营造:致力于以土木石为主要素材,传承传统建造智慧,结合可持续建造技法,手工打造友善环境的自然建筑。“火”主题 以土作建造邀请火的生命能量,建造内容包括 面包窑、土灶、土炕、火塘。“协力造屋”主题以社群合力建造舒适的生活空间,具体工法包括 土砖壁、夯土墙、土团cob造型、土团、生态粉刷、竹编夹泥墙、泥土地板等。

“ 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依靠自己,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没必要去依赖权力...

将来,我们必须找到传统智慧和沿用至今的那些实用技能,与21世纪新的可持续的产品和发明之间的共存关系,以及如何保持它们之间微妙平衡的办法...

我们本来拥有的这种手工制作的能力,这种固有的但沉睡了的技能也许会是我们未来最宝贵的资源。”

野作采集支持方

古法养蜂刘蜜书

柳树家的

南部生活

情意自然


野作采集01|我们是打炕新生代


野作采集02  |  大兴安岭的板夹泥


野作采集03 | “千碉之国”里的碉房和泥屋顶


野作采集 04 | 秦岭看号人的号棚


点击上图参与福州的自给自足实验

世界共识社区概览:

(可逐一点击浏览)

| 巴彭庇护所(Baboon) | 泰勒营地(Taylor Camp) | 泰国克伦族(Karen) | 美国斯拉布(SlabCity) | 俄国谢琴宁(Щетинин) 维纳斯计划(Venus) | 列夫·朗道(Дау) | 芬虹生态村(Findhorn) | 阿米什人(Amish) | 夏威夷贝利耶克(Bellyacres) | KREV联合王国 黎明之城AuroVille | 克里斯钦自由城Christiania | 日本上山集乐 | 芬兰生态社区 | 巴黎联展 | 葡萄牙塔美拉(Tamera) | 柏林帐篷营地(TeepeeLand) | 法国龙谷脉(longomai) | 大理蔬菜教育社区 | 泰国PunPun农场 | 日本吉田寮 | 马未都 | 中国南部生活(SouthernLife) | 美国埃萨伦(Esalen) | 英国布德霍非(Bruderhof) | 中国北京辛庄 瑞士真理山 | 日本木之花(1) | 日本木之花(2) | 鄂温克部落 | 康复村运动 | 地下社区库伯佩地 | 泰国善地阿索 | 北美双橡园(Twin Oaks) | 赫特派(Hutterer) | 哥伦比亚加维奥塔斯 | 日本YuruYuru共识社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