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片机 | 70年前那场135折叠机的王者之战

 行者azj 2020-09-17

折叠相机,属于比较早期的相机形式,但是由于它可以将镜头折叠起来的设计,成就了它最大的优势——便携。而当时的摄影还属于非常严肃的事情,因此不像后来80年代日本相机为提升便携性而牺牲画质的做法,早期的折叠相机在画质上都是非常优秀甚至顶尖的。优秀的画质、极佳的便携性、以及为了同时满足以上两点而发展出来的复杂精美的机械结构,这些对今天的任何一位胶片相机爱好者来说依然毒性巨大。最近托摄友大伟的福,一口气撸了他三台机器,大伟是忠实的折叠机爱好者,说起折叠机来如数家珍,而他的这三台珍藏分别来自三个135折叠机厂牌的最强者,也几乎代表了整个135折叠机的最高水准,他们就是柯达的Kodak Retina IIIc(雷丁娜)、福伦达的Voigtlander VITESSA L(石库门)和蔡司依康的Zeiss Ikon Contessa(女伯爵)。

Kodak 柯达

先说说柯达。虽然照相机是法国人发明,德国人发扬光大,日本人让它走进千家万户,但在照相机发明的初期,却是美国的柯达公司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开始的相机需要用又大又重的银版来成像,直到1878年柯达发明了胶片,才使相机的便携性成为可能。于是柯达开始致力于照相机的普及工作,1897年柯达推出了第一台使用卷曲状胶卷的相机No.4 Cartridge,而这台相机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折叠相机,可以看到这台相机的造形基本是个小皮箱。


Kodak No.4 Cartridge

在No.4 Cartridge的基础上,柯达于1898年又推出了“Folding Pocket Kodak”(折叠口袋柯达),开启了真正可以把相机揣进兜里的时代。

当年的柯达广告

1901年,柯达推出了今天的120胶卷,之后120胶卷借助禄来双反相机的成功,成为当时最常用的胶卷规格,于是折叠相机进入了120时代。120时代的折叠相机竞争是很激烈的,包括美国的柯达、德国的爱克发、福伦达、蔡司伊康以及英国的军旗等,都生产出了很高水平的120折叠相机。1925年,徕茨公司的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使用35mm胶卷的徕卡照相机,于是伴随着徕卡的成功,135胶卷也普及开来,折叠相机又进入了更小型的135时代。

1934年柯达推出了135折叠机Retina系列的初代机型Kodak Retina,其实Retina的设计和制造都是来自于被柯达收购的一个德国相机厂家,相机上也清楚的印着Made In Germany,但是柯达在这个系列上加入了自己的一样新发明,就是可以在日光下进行换卷的一次性暗盒胶卷Daylight Loading Cartridge,也就是今天的135胶卷,这极大的方便了35mm胶卷的使用,这个系列大获成功。之后的Retina系列一直不断改进,1951年推出了里程碑式的升级版Retina IIa,加入了测距系统;1954年推出可换镜头和带测光的Retina IIIc(小C),可惜这部精良的机器被同年的耀眼明星——Leica M3的光芒完全掩盖;1957年又推出了Retina IIIC(大C),取景器更加大而明亮,并且带有3种线框对应配备的35、50、80三个镜头,但是实际上最常见的还是50 f2这只头,因为其它两个头装上后无法折叠,就失去了它便携的意义。Retina IIIc的50 f2这只头有施耐德Xenon和罗顿斯德的Heligon两个版本,其中罗顿斯德头更加少见,据说素质也更好,但是两只头都是六片四组的双高斯结构,差距应该不大。

大伟这部是罗头的IIIc(小c),说实话这之前我对折叠机的了解还停留在海鸥203,总感觉那个皮腔折来折去应该很脆弱,但是这部IIIc彻底颠覆了我对折叠机的认识。它的皮腔是隐藏在一个方形金属基座里的,镜头是侧向打开,机械部件活动起来精密顺畅,镜头卡到位置时感觉稳如磐石,完全没有一点松旷,让人非常安心。Retina IIIc的测光采用EV值追针式测光,使EV指针与测光针重合得到EV值,然后再调整镜头上的EV拨杆,就可以获得该EV值下的光圈快门组合,然后可以再单独调整光圈从而在EV值不变的情况下选择需要的光圈快门组合。整个过程看起来比较复杂,实际上熟悉了这类老相机操作的话用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而且在测光阶段整个过程都在俯视状态下完成,最终抬起相机只需要构图、对焦即可按下快门,实际拍摄动作很短,比较适合扫街。Retina IIIc过片比较特殊,在相机的底部右侧。合拢镜头之前需要先把焦距调整到无穷远并且确保已经释放了快门。合上镜头之后IIIc的整体造型像个鼓鼓的皮夹子,圆润饱满。

Zeiss Ikon 蔡司依康

然后再说蔡司的Contessa。蔡司在120折叠机的时代就推出过举世闻名的Super Ikonta系列,到1950年推出了135折叠相机Contessa。Contessa的意思是伯爵夫人或者女伯爵,可以看出这部相机的定位是小型化,甚至可能是针对女性市场的。Contessa的设计吸取了Super Ikonta的风格,整体线条方正,并且追求极致的对称。它最大的特点莫过于镜头上连着的那个放大镜一样的东西,那是蔡司专利的联动对焦装置,从Super Ikonta到后来的Contarex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因为讲究对称,镜头舱门从正中间向下方打开,测光采用EV值刻度式,同时为了增加测光的范围,在硒光测光表外面有一个小盖板,当光线强时把盖板关闭,仅从孔中测光,光线弱时盖板打开测光。Contessa与Retina不同,测光表的EV值直接对应出光圈快门的数值,然后再通过镜头前独立的光圈、快门环调整到所需的曝光组合。因此镜头上就有三个环:光圈、快门、对焦,而快门那个环是最大的,在对焦的时候我的手指很容易先转动到快门的环;并且快门上弦和释放钮都挤在镜头旁边,这对手指比较粗的人真是不太友好。这部机器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皮套,不像普通的皮套采用底部螺丝固定的方式,而是在两旁设了两个挂钩,通过挂钩与机身固定,并且皮套左下方有一个转盘,可以完美的把机身左下方的过片转盘塞进去,从而在皮套上实现过片。
整体感觉Contessa的设计非常紧凑精美,甚至有点过于紧凑了,加上强迫症一般的对称设计,导致操作上有些不便,比如把计数器放在底部,还有为了追求对称过片和倒片采用了两个大转盘,而转盘过片的坏处就是没有杠杆比较费劲。而且由于计数器是手动归零,我在装卷的时候忘了,结果就是拍完一卷的时候过片没有停住,我继续使劲转就把片尾直接从暗盒里拉出来了,然后倒片自然也就倒不回去,最后开后盖直接废了半卷。

Voigtlander 福伦达

最后再说一下福伦达的Vitessa。这部相机可能在这三部机器里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因为它非常特殊的造型——一根天线、两扇大门,于是最早接触它的上海人民给它起了个中国名字——石库门。

福伦达在120折叠机的时代也推出过Prominent和Bessa这两个非常畅销的系列,但进入135领域比较晚。一直到1950年左右突然发力,连续推出了几款重量级的135格式相机,其中就包括1950年问世的Vitessa。和前两款产品不同,Vitessa像是没有任何预兆的横空出世,在它身上也看不到任何前作的身影,从过片、快门、联动对焦到镜头折叠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Vitessa的机身比较窄长,镜头舱门采用了左右两片对开的方式,按下快门的一瞬间,舱门打开镜头弹出,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机器都变成了老爷子,身手很难还有这么利索这么帅的了。机身的左肩有一根长杆,因此很多人叫它“天线机”,其实这根天线的作用是过片以及同时快门上弦。Vitessa的测光也是EV值读数,测准之后在镜头上调整EV值和快门速度。而一旦测光调好了,这台机子就开始发挥它真正的特长:你会发现从调焦、按快门、过片然后再一次调焦按快门这整个过程眼睛完全不需要离开取景器,因为光线条件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在同一场景下就可以实现快速的连续拍摄,这不就是记者最需要的功能吗?因此Vitessa当时也被人称为记者机。但是这种设计也带来了其他问题,首先对焦机构变成一个拨盘放在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比转动手腕的控制性更差;其次那根天线虽然实现了过片和上弦的联动,但也许是因为年代久远,手感变得比较干涩,想一根指头就过片?而且那根杆的长度使虎口要张得非常开,还是好好练练大力金刚指吧;另外单开门的机器只要一只手就可以把盖子合上,而Vitessa需要用两个手同时掰着两扇门先往外打开一点角度再同时往回收,这过程中还要小心翼翼的别摸到镜头。大伟这部是带测光的Vitessa L,后面福伦达为了应对徕卡的可换镜头旁轴又出了不能折叠但可换镜头的Vitessa T,但我觉得那实在是失去灵魂的丑陋之物。

三部机器的历史和特点都讲完了,最后放一个参数的横向对比图吧,这三台机器在参数上都非常接近,除了蔡司伊康的Contessa的镜头小了一档光圈,其他基本一致,在市场定位上也是互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因此可以想象在当年也真是上演了一出激烈而精彩纷呈的王者之战。

样片时间

Retina IIIc

时间:2019.11

地点:深圳、武汉

机身:Kodak Retina IIIc

镜头:Rodenstock Heligon C 50 2

胶卷:富士业务用100

处理:PS缩小、曝光调整

Vitessa L

时间:2019.11

地点:深圳、杭州

机身:Voigtlander Vitessa L

镜头:ULTRON 50 2 固定镜头

胶卷:富士业务用100

处理:PS自动缩小、曝光调整

Contessa

时间:2019.12

地点:深圳

机身:Zeiss Ikon Contessa

镜头:Tessar 45 2.8 固定镜头 

胶卷:Kodak Proimage 100

处理:PS自动缩小、曝光调整

由于前文所说的事故,这卷只抢救出这可怜的几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