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寄生虫到底有多可怕?

 乐嘟宠物圈 2020-09-17

看《惊奇队长》时候深陷橘座噬元兽不能自拔,虽然刚开始看见小可爱口吐莲花的时我一阵惊悚,但马上我就开始幻想我家橘座有没有可能获得此特技。

答对有惊喜

噬元兽为什么可以口吐莲花?

A.橘座是寄生虫的宿主

B.来自平行宇宙58163号地球的特别生物

请扫文末二维码把答案告诉我们

答对有惊喜哦

那么问题来了,现实生活中寄生虫真的可以让你家猫咪变成特殊生物或者可能让你变成毒液吗?

NO! NO! NO!别做梦了,999‰的情况下寄生虫都是坏东西!

寄生虫指那些以动物机体(包括人)作为宿主,生活在动物机体皮下,呼吸道,消化,心血管甚至肝脏等重要器官内的虫子们,会根据不同种类和寄生部位对动物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导致动物死亡

常见寄生虫大多属 原生动物 线形动物 扁形动物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寄生虫学上通常把原生动物成为 原虫,把线形动物和扁形动物合称为 蠕虫。

然而大多数家长对驱虫药都知道甚少,总有人问驱虫药吃什么呀?怎么吃比较好呀?

今天咱们就讲解下常见寄生虫问题及如何用药。

-绦虫-

绦虫是一种在猫最常见的寄生虫,没有之一。这是一种主要寄生在小肠的寄生虫,猫最常见感染的绦虫有两种(没错,就是你想的那样,每种寄生虫都有好多兄弟姐妹,长相差不多,但是危害程度不一样)——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和猪带绦虫属(Taenia)。

猪带绦虫感染是经由猫咪食入小型哺乳类动物(就是老鼠之类的)而感染,因现在猫咪多是纯家养,所以不做过多介绍。着重介绍犬复孔绦虫,至于为什么叫犬复孔绦虫,大概是因为此种绦虫的首次是在犬的体内发现的。(对狗砸一点也不友好)

感染犬复孔绦虫的猫咪并没有什么特异性临床症状(特异性临床症状:即此种疾病特有的症状),一般都是偶尔的拉稀和呕吐,极少数猫咪会与频繁的拉稀和呕吐(到了这么严重才发现的猫奴们,你们不合格哦)

大多数感染猫咪是经由动物医生做了大便显微镜检查后发现虫卵确诊,也有相当一部分猫奴在家中的沙发等猫咪常驻的地方和/或猫咪肛周毛发上发现干掉的虫节,恩,就和压扁的大米饭粒差不多,所有如果发现了类似物品,记得拍照,咨询宠物医生,千万千万千万不要觉得那就是一粒干掉的大米饭粒,也不要抱着节省和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思想......

犬复孔绦虫的感染途径多是经由食入感染的跳蚤(跳蚤是犬复孔绦虫的中间宿主)而感染,所以一旦发现猫咪感染犬复孔绦虫,一定要同时处理跳蚤的问题,反之亦然,不然很容易重复感染。

该寄生虫治疗后预后良好,但跳蚤的防治和预防必须坚持进行才能防止再次感染!而且跳蚤是咬人的!跳蚤是咬人的!!跳蚤是咬人的!!!

-蛔虫-

蛔虫也是一种寄生于小肠的蠕虫类寄生虫,猫最常见的蛔虫感染有两种——猫弓首蛔虫(Toxocara cati)和狮弓首蛔虫(Toxocararis leonina)。

猫弓首蛔虫是最常见的(这次是猫先发现的啦~),两者均有可能由食入粪便或已感染的异常中间宿主(paratenichost)而造成感染:老鼠、鸟或昆虫。

幼猫可能借由食入感染母猫的乳汁而感染到猫弓首蛔虫;介于现在猫主子多为纯家养,所以食入粪便或者老鼠和鸟已然不太可能,但昆虫还是很难杜绝(我们看不见不等于没有,而猫咪超喜欢会动的小东西,视力又远超我们)

蛔虫的临床症状大多数并不严重(偶尔呕吐或拉稀,可自行恢复),但对于幼猫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呕吐和/或拉稀症状,可能会吐出/拉出虫体,腹部膨大或腹痛,体重减轻或消瘦,成年猫大部分感染病例是没有症状的,很多“健康”猫咪可能终生携带蛔虫。

猫弓首蛔虫属人畜共患病,其幼虫可能会在人体产生移行性伤害,但因为身高所导致的生活空间不同+现在医疗发达,卫生条件较上个世纪明显提高,所以人感染寄生虫已经很罕见了,笔者小时候就感染过蛔虫,此处不多做赘述,宝塔糖我们这代人都很熟悉,哈,暴露年龄啦~~~

注:寄生虫感染区域多在地表到80厘米高度之间。(这寄生虫活不过80CM)

所以人类除了幼儿外基本不会在此区域内活动,而幼儿多数为各家庭的重点看护对象。

不必过于担心!不必过于担心!不必过于担心!

只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给猫主子定期驱虫即可轻松避免此类寄生虫感染。

PS.:在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些时候带动物到动物医院诊治呼吸方面的疾病是有些宠物医生会给动物做大便检查,因为猫弓首蛔虫在发育到特定阶段时有可能移行到肺部从而引起呼啸症状:咳嗽和/鼻涕,所以不要觉得我的动物明明是咳嗽,大夫却给我的动物检查大便,真特喵的黑......不懂就要问,绝大多数大夫还是愿意为宠主做充分的解释和介绍的

今日福利:想要回答文首问题及获取乐嘟提供的硬核驱虫计划表请扫下方二维码

⬇️

作者:喵医治未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