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杂感】午夜心绪:杂言乱语(一)

 高骏森 2020-09-17
生 ♣ 活 ♣ 篇

指一挥,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秋天。秋天啊,这个2016,我竟在中国最美的水乡继续着一个人的漂泊。西湖近在咫尺,人间是否在天堂?一个从17岁开始带着诗歌远行的孩子,到如今的而立却不立,仍是孩子的沧桑,我最终还是不喜欢我所有的青春丢失在岭南那片热土散发出木棉花花语的城市。江南的清愁更浓,我不眷恋,但我依恋。这依恋,让我终于明白了多年前的一句话:爱上一座城,是因为爱上了这座城里住着的某一个人。我也是,但与爱情无关。蓦然回首,翻看了2014年随笔记下的九篇杂文,仿佛,每一个字都是窗外梧桐叶儿上无声的秋语。与心情无关,与往事无关,与人生有关。
 
 
       当我用几乎快要失明的双眼看完朋友发给我她刚刚写完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字后,惯性的动作把眼球移到了电脑屏幕的右下角瞥了一眼时间:2014.11.28.2:17。
 
        哦,又到了一天的凌晨。万物都进入了沉睡的美丽梦中,如果不是房间的老鼠在偷偷练习弹琴所发出的声响外,我还真的以为世界已经不存在。我,也只是空气中的一股小小气流。

        深夜不睡的习惯在我身上延续了好多年,中间虽有过失眠的特殊原因,但总的原因还是习惯。当今社会,像我这样深夜不睡似乎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有许多。谁都知道,这个习惯跟自己的身体、生命是过不去的,但就是没有人去克制,反而变得更加猖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让我想起了烟草公司在烟盒上做的广告:吸烟有害健康,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尽早戒烟。我不禁滑稽的笑了笑,生活在这世上的人,活的太不真实,太滑稽,太可爱,太可笑。
 
        朋友的这部长篇小说共计20万字,A4纸张198个页码,我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17分,坐在电脑前几乎没有动过把它全部读完,这样的事情似乎在我生命中没有出现过几次。之所以要这么做,其一,是受朋友之命,她说她对我是最信任的人,任何一篇刚写出来的原创作品,一定要先发给我过目。她说这样做心才感觉舒服,无论我提出怎样的意见,包括贬的一无是处,她都是愉快的(当然,我也不可能这样去做)。其二,她说这部作品是受山东文学院领导的邀请奉命之作,写出来后要联络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之后还要改写成剧本拍成电视剧的,希望我能帮她审阅并作一些修改及增补。第三,就是这部小说的精彩,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与心,两条腿无法挪开。
 
        对于第一点,我是激动的,也是感动的。在这个冷漠浮躁,现实又冷酷的年代,能用文字交心,并在文字里结下深厚友谊,是一种难得。我庆幸自己能交到这样的朋友,为我一颗漂泊流浪无依无助孤苦的心带来了厚厚的温暖和深深的慰藉,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我很珍惜他们的到来。所以,当朋友把文章发过来要我读时,我是非常乐意的。对于第二点,我是诚恐诚慌的,说真的,到现在,我还在恐慌中不敢作答。因为,我的这位朋友写作虽然也是她的副业,但在文学路上,她的名字早已被众人所熟知,《人民文学》《山东文学》《四川文学》《东京文学》《延河》《芳草》等众多知名杂志、诗刊、报刊上发表文章无数,多种体裁作品获得过全国各地不同等级奖项,成绩卓越裴然,熠熠生辉。而我,只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写出来的文字歌不成歌,体不成体,调不成调,对外发表的就更屈指可数了,怎么能和她这个大人物相比呢?!更怎敢给她的文字提出修改和增补?更何况,这部作品还是受山东文学院邀请奉命写的。除了里面典型的错别字外,我更不敢帮她修改了,更别说增补。可她在电话里说的一脸真诚,甚至快要蹲下来哀求了,我不得不战战兢兢答应下来,可直到现在,除了里面的错别字外,我仍没敢轻易动她文章里的任意一个字。最后一点故事的精彩吸引,我想,这不仅只有我才看的如痴如迷如醉,换成任何一位读者,当故事的精彩吸引到你的眼球时,都会达到这种忘我的地步。这跟看一部非常有吸引自己眼球的电视剧舍不得离开电视机是一样的感觉。
 
       说到朋友这部小说的精彩,吸引我的除了故事写的精彩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说已经感动我了,就是这部小说里面的人物有我的影子,更确切地说,主人公占了百分之六十写的似乎就是我,虽然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成功非常优秀的人,这些在我身上都不存在,但是她在人物特写,心理活动、人物外形,以及个性喜好等方面,似乎用的都是我的原型。这不得不让我吃惊。虽然,她的这部作品在还未写完时,就发过断章给我读了一些,因为文章没有写完,也没有写到故事的高潮部分,所以,前面的断章我看的也没有体会出什么来。这次她结集完本了,也做了最后的修改,用文档完整地发给我,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认真把它读完,在读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平静到后面的吸引再到感慨、震惊,以及故事情节多元变化引起的笑或大笑,悲或大悲,伤或大伤,喜或大喜,直到现在我坐在电脑前写这篇不知道为何要写的文章时,我的心还沉浸在小说的画卷中,没有走出来。
 
        以我为故事中的人物写小说、写剧本的朋友有好几个,这使我常常感动。网络里,我是一个不怎么活跃的人,生活中,更是一个沉默、安静的人,甚至有些消极悲观,虽然在网络发表诗歌与评论比较多,得到很多文友们的欣赏与喜爱,但是,真正了解我的人不是很多,正面交流的就更少了。但是,大家对我的评价与认可,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我庆幸我有这么一帮从未见过面却相识相知到悉心相守的朋友,感谢你们对我的友好、信任与牵挂。
 
       说实话,读过不少书,写过不少文,也见过不少人,经历、发生过不少事。但在我有限的生命里,时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真如小说中写的那样活灵活现,传神入画吗?我们活着最终的目的是不是也想经历一次小说中或是电影电视剧中的某个主人公或客串人物?抑或是,真的想在这个人世间活出一份滋味、一份精彩,一份轰轰烈烈?我想,这些问题对于每个不同的人会有每个不同的答案。但于我来说,似乎这些都不是答案,我的答案是没有答案。倒是想起一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我记不住原句了,大意是这样的:人在绝望中很容易选择自杀,之所没去行动,是因为他还抱有一丝最后的希望,然而这希望又总是不来,他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在希望中走进绝望,再在绝望中期盼希望,反反复复,活的狼狈不堪,直到有一天,生命到了自然给予的真正终结,这就是人们眼中看见的他所谓的正常的一生。

       说的有道理吗?

       或许。
       或不许。
       或许,或不许。
       恍惚中,矛盾中。
       无解。
        无需解。
                          2014.11.28.  下午   广州白云
♣♣♣
 
 

做人本是
行走停留
亦是
抬头低头
这不仅是一个形势
更是一种方式
..


 

虽然这世上
无一处人事不复杂
生活
我们力争向上
爱的人
我们力求美好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