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需要,我被调整到鉴赏版做编辑,在这里,我遇见了好多才气非凡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等。 接触最多的是高骏森,因为我有不少文字都经他的审读与编辑,每次编审,他都特别认真地写编者按,同时给予热情的鼓励与支持,有时操作不当啊,打错字啊,甚至是标点符号啊,他都一一纠正,绝不马虎。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也喜欢诗歌,骏森的诗歌写得很有特色,清新灵秀中,总是蒙上一层淡淡的苍凉与悲戚,风格又是那么追求唯美,语言又是那么形象生动,富有质感,十分耐人品味,所以我总跑去饱赏他的佳作,以满足一下自己小小的欢愉。 越是读他的作品,越是觉得他的诗美,美中令人回味,甚至觉得这个鉴赏编辑有些神秘,不但是我有此感,应该说,读过他诗作的人大都有此感。 我曾想向他做采访,当时正在跟踪赏读他的一部连载诗作《为你写诗》,喜欢得不得了,不瞒大家讲,我是临屏将他的这些作品(从一至三十,而且都是很绵长的那种抒情诗作)亲手抄录下来,打算为此写点文字。 抄下来之后,我也曾反复吟读,越读越美,感觉自己有些手软,至今也没敢提笔,所以见到骏森时,总觉得有所亏欠似的。 也许你会说,高骏森究竟为何许人也?他究竟写了怎样的诗?又是怎么样将诗歌写到这种令人喜爱的唯美境界的呢?我一无所知。 今天,我就带各位去做个采访,让我们对这样的大诗人、大才子来个全方位的了解,如何? 明月清溪,缠绵歌者 ——访才情诗人高骏森 访谈时间:2014年12月15日 ■五出眉心 VS 高骏森 Q 骏森,我们都很喜欢你的诗,都觉得你的诗写得深情、唯美。说实话,读你诗的感受,那可真叫一个美: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诗情美 。实现了古人作诗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想境界。能谈谈你是怎样做到的吗?有没有创作秘绝? 高骏森 “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想起苏东坡对王维诗与画的评价。王维是唐朝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诗意空灵,被人称为“诗佛”。虽然千年过去了,但直至今日,他的诗仍被人们喜爱,一种至高至上的境界,非一般人能做到。 在古诗人中,王维是我最喜欢的诗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太多这样意境空灵的作品太让我喜欢了。写作中,我追求这样的意境;生活中,我向往这样的环境;人生中,我渴望能有这样的心境。所有这些元素的综合,构成了我作品的风格。 我的作品受王维诗歌的影响很深。但关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八个字,是不能用在我身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与境界,更不能和王维相提并论。 我的诗歌美,但缺少了凝练,我一直要别人写诗语言凝练,但自己总做不到。你们可以去认真读我的诗,一开始读,确实美,再读,就会发现这美太轻飘了,经不起考验。这个缺点,我正在改进。 关于写作秘诀,没什么秘诀。主要是看你的诗心属于哪一种,再就是看你写诗时的心静不静,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浮出的画面是什么,作品就会在你笔下生出什么样儿的文字来。 我最早读的诗是冰心的《繁星》《春水》,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的诗歌有些徐志摩风格,受他的《再别康桥》影响,正是因为他这的首诗,让我爱上了写诗。 我曾模仿过他的这首诗,写过我的打工生活,时间是2004年。 我也喜欢听山水轻音乐,《高山流水》、《云水禅心》、《秋水悠悠》等曲子都是我非常喜爱的。诗歌是用来朗诵的,朗诵必须要配音乐才会更美。有诗有歌,才叫诗歌。 Q 骏森,你说的太好了!受益匪浅啊! 你对自己的文字蛮清楚啊!的确有王维山水诗的清新与空灵之气,也的确有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深情与激情,更有清溪激石的优美音韵。看来,能让自己文字成诗成画、音韵优美,形成优秀作品,不但要有一颗灵秀的诗心,有一种非凡的想象力,而且还要热爱生活,多读美诗,多赏音乐,再就是能像你一样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奋求实的创作态度吧! 如此看来,你能写出这样诗情画意的作品,绝非偶然。当然更离不开你丰富的生活阅历与创作经历,以及你作为诗人很高的文学天赋与才力,更离不开你创作的宗旨与原则,对吧?眉心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高骏森 没 奥秘。我是一个读书不多的人,至于我的诗歌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喜爱,应该是我具有诗人的天生细胞吧。不过,先天的东西也必须要经过后天的升华才能发挥的更好,否则,也是虚的。古人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这么一回事。 至于文学才力,这个我真没有,我读书不多,就拿诗来说,很多著名不著名诗人的作品我都没怎么读过。在我身上,谈不上文学才力。不过在创作上,我是有一定的经历,现做简单的介绍。 我第一首诗是小学四年级时写的,很短,却赢得了老师的好评,内容是什么,没印象了,也没保存下来。第二次写诗是1997年,读初二。语文老师要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我家庭条件很不好,写散文要字数,没时间;写小说,脑子不够灵活,不会虚构故事;写杂文就更不用说了,剩下的只有诗歌,稿纸占用不多,时间也不长,我就选择了它。 记得写的第一首诗《春天的声音》共十六行,被语文老师当成宝拿在手里欣赏,在两个班级和办公室里反复朗诵,她说她教出来的学生真了不起,诗歌写得比音乐还要美。这首诗她帮我做了小小修改后发表在校刊上,那本刊物也因很多原因丢失了。 后来辍学走进社会打工,因为流浪居无定所,我写了不少关于打工题材的诗歌和乡愁的作品。那些年,工作总是不顺心,人变得越来越消沉,有自杀的冲动。我感觉太危险了,于是转换风格,就是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些作品,时间是2010年。 这些年经历过各种环境的磨难,加上小时候烙下的伤痕,以及和大自然过于亲密的接触,我的诗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自然的美中有投射出淡淡的沧桑与苦涩。 我写东西是为了打发漫漫长夜的寂寞,为寂寞而写,为孤独而写,为泪和痛而写,也是为朋友而写,希望他们能烦恼中读了我的诗后心情好一些。我最美的诗歌,是用最疼的心写出来的。谈不上有什么创作宗旨。我创作的原则是拿良心写作。 Q 干脆,利落!非常感谢骏森将自己的创作经历与我们大家分享! 只是你太谦虚了,这也好,尤其是年青人,低调没错。眉心在这里想更正一个名词,文学才力,它不是指你在文学上阅读了很多的名著,而是指你在文学上很有天赋,拥有无限的才华与能力。这一点,骏森应该当之无愧,因为你的诗歌中已经充分地彰显了这一点。比如说《与春天约会》,《为你写诗》等等。 至于创作宗旨,你说没有,但眉心以为你是谦虚。其实,在阅读你诗作的过程中,眉心已经深深地感觉到,正如你反复强调过的,我写东西是为了打发漫漫长夜的寂寞,为寂寞而写,为孤独而写,为泪和痛而写”,一句话,“跟着感觉走”,以我手写我心,这应该就是你的创作宗旨,而且,你还是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优秀诗人。 这个创作原则,从你的诗作和评论文章中都能得到印证,尤其是前几天我读了你的关于许立志的一些评论文字,感触极深。 还记得我当时曾为之写下这样的文字:“就这样,又一个诗人亲手熄灭了他自己仅仅燃烧了二十四年的灯盏!就在他那年青的微光瞬间划过夜空之后,世界依旧归于海一样茫茫的黑暗与沉寂!之后,就有另外的一个诗人从黑暗中爬起,用沉思的灵魂将四围的黑暗擦亮,悲愤地用手一一地指点给我们看,一个年青的打工诗人生存在怎样的环境中,让我们看他的意志是怎样被一点点地摧垮,看他年轻的脖颈是怎样地被一道道冷漠的绳索绞住,直到……你能沉痛地感到:家庭,教育,社会,亲情,友情……一个人再强大,终究是抵御不了社会!良知呢?责任呢?仁爱呢?都被孔方兄同化了吗?!”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感受一下。 当然,眉心以为,诗,就是诗人流动的血液,澎湃的生命。难怪你的诗写得那么深情,那么感人。骏森,能谈谈你与诗的关系吗?她,对你和你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高骏森 我 们先用《说文解字》说一下这个“诗”字的结构吧。它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字旁,语言的“言”,意味着说话;右边是“寺”,寺庙的“寺”,和尚居住的地方。寺庙都是走出红尘寻求一份清宁的人居住的。 走出红尘的人,他们也要生活,要说话,但此时他们的心已如一泓澄澈的秋水,他们歌咏而生,于是产生了“诗”。所以,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有艺术,最有境界的,也是最难理解的。它字字句句都是出家人总结出来的警句,他们的话,其实就是为了普度众生。 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尔虞我诈、信息网络纷飞、人心浮躁的年代,如果你还想做一名诗人,理所应当的,就必须要有一颗澄澈的心灵,这澄澈的心灵要经得起千锤百炼的考验,要耐得住寂寞,要抵抗得住外界的物欲诱惑,要时时刻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生活与诗,还必须得分清。因为,文字可以救国,也可以误国。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谈不上救国或误国,但是,你的文字写出来是要对外发表的,必须要保证给读者带来的是正面影响,让他们能在你的作品中找到生命的力量,找到生活的乐趣,我感觉,这也是文人的担当。 担当不只是对社会、对国家。一个国家,也是由人累积起来的,人是有思想有灵魂有语言的,因为有了语言,才有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文明。 我写诗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不再空虚,希望在诗歌中找到心灵的寄托与皈依。因为,我在外流浪太久了,至今仍是一个人飘飘飘荡荡,说心里话,我的心太累太苦太涩太无助,但现实这样,我也没有任何办法。人活着,必须要给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些乐趣,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滥情,似乎除了文字,我没有什么其他爱好,于是,诗歌便给我这个异乡人带来了孤苦中的静美与浪漫。 另外还有一点,估计我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具有浪漫气息,再加上我是双鱼座A型血人,这一特征的人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所以,无论在外面怎么漂泊,我骨子里流动的浪漫血液尽管在减少,但它永远不会枯竭,只要不枯竭,就一定会有源头活水不断涌现。我诗歌这一美丽中带着淡淡沧桑苦涩的清愁也会永远存在。 只要生命在,诗歌就一定在。尽管,或许以后会有很多种原因使我停下来不再写诗。但是手不写诗,不代表心中无诗。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必须要有诗意的栖居,诗歌跟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试想,一个没有音乐的国家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一个人没有诗意的生活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必须燃起一盏诗歌之灯。尽管,你不是诗人,你不写诗,但是你不可能不爱春天,春天就是一首诗,一本诗集。 Q 说得好,你可以不写诗,但你不可能不爱春天。你这一解释,不但让我们理解了你对诗的一种释义,而且让我们懂得,写诗,一定要给自己的心灵留有一块宁静的空间,让她变得澄澈明净,要抵得住诱惑,要耐得住寂寞,甚至让我们知道,写诗就是一种寻找灵魂的归宿,寻找精神的家园。 的确,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没有诗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有诗的生活,到处洒满阳光。我们都渴望我们的生活溫馨、明媚,溢满鸟语花香。 骏森,作为新时代的诗人,你怎样看待新诗的发展?她,与生活、古诗词的传承有没有关系?关系又是怎样的? 高骏森 诗 是生活,但生活不全部是诗。我们必须要把诗和生活划分出清晰的界限,哪怕你的职业是以写诗为主,但生活中,也必须要把它们区分开来。因为,生活是实心的,诗歌是空心的。如果不能把它们清晰地划分开来,混淆一起,那样,这个人是非常危险的。 “诗人自杀”这句话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海子、顾城、戈麦、卧夫、许立志、陈超等诗人的自杀,每每谈起来都不寒而栗。特别是许立志,他是我的一个诗友兄弟,今年刚满24岁,跟我的身份一样,是珠三角最底层的打工者,国庆节留下最后一条博文“新的一天”后,从深圳龙华镇富士康十七楼跳楼自杀,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给我的打击是非常之深。 我给许立志写了一首悼诗,就在昨天,美国《时代》周刊加拿大记者同一名中国记者来到我处,对他,也对我进行了一个详细访谈,谈到了当今农民工及诗人之间的话题。 诗歌虽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美的、空灵的,浪漫的,但我们要知道,浪漫的风景背后也有波澜壮阔的海啸,诗歌一半源于诗人丰富幻想,一半源于现实生活写照,无论是幻想还是现实,都得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很危险。 许立志悲剧发生,就是大大的超越了这个度。当然,这个度的超越,也不能完全怪他本人,这和当今时代也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这也是当今中国新诗发展所面对的困境。 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离不开诗,但诗能在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不是我能回答出来的,但有一点必需要说,希望国家能多关心、重视一下当今诗人的生活与生存命运,毕竟,现在的中国,诗人已经没有了任何地位,尤其是民间诗人,农民工诗人,更是值得国家、政府去关心的,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身份很低,职业很低,但他们用自己的体力、情怀与勤劳的汗水创造出了今天中国的繁荣,国家要懂得感激与感恩。 中国的第一部诗集是《诗经》,后发展到屈原的《离骚》。到了唐朝,诗歌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耸起了一座瑰丽的丰碑;宋朝是词的黄金时代,到了1919年以胡适为先驱开创的白话文诗歌写作,再到今天自由新诗的创作,这一漫长的历史演变,都是离不开古体诗词意境的衬托。 所以,中国现代新诗无论再怎么变,它始终都离不开唐诗宋词的影子。现代新诗与古诗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没有任何不相容的矛盾。 用我的话说,现代诗歌就是古体诗歌的扩写,可以随心所欲,没有任何约束,而古体诗歌是现代诗歌的缩写,缩写要限制字数,所以,它必须要注意很多细节,要求也会高许多,这就跟一个从政的人,工作中必须要不拘言笑,一丝不苟,服装必须要着正装,西装领带必须要规范搭配,这就是古体诗词。下班回家了,就要把一身的严肃脱下来,换上自己喜欢的休闲装,露出生活中的小情调,这就是现代诗歌。 同一个人,不同的两种面孔,你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吗?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都要爱,都必须要爱。 Q 言之有理。虽然生活是诗歌不可缺的土壤,离开了生活,肯定不会产生诗歌;但诗歌却是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也是对生活的充分理想化,所以它处处闪耀着美丽的光辉,绚烂着浪漫的色彩,生活也因之而变得美好,充满希望。但我们不能浮于理想的表面,还应该把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才能生活得踏实,这样才不至于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而失望或绝望,对吧。 骏森,听君一席话,真地是感慨万千,现代诗的发展的确如你所说,自身到了瓶颈阶段,再加上在客观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低下,以及得不到相应的关注,真地是举步维艰。这倒是难为了像你这样的一些优秀诗人了。 想一想,没有诗的生活是可怕的,没有诗的国度也是没有希望的。新诗源于古体诗词,古体诗词为新诗提供滋养,的确应该好好传承其精华,发展新诗的未来空间。让我们都来爱诗吧,为她拓一片沃土,为她撑一片蓝天! 感谢你,骏森! 这一次采访,真地让眉心大开眼界,获益颇丰。 当今社会,我们正处在商业化的时代,可以说无处不商,无不可商,连文学也湿了“鞋子”。请问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作为诗人,我想你的感触应该是特别深吧,也请就此谈谈将来你诗歌创作的构想吧。 高骏森 这 一现象对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人来说,的确是一大悲剧。尽管很多从事文学的人都在呼吁,但效果并不大,我们也没有办法。 所以,我们这些以文字为爱好,但又不是以文字为生命的人,还是要用一个非常理性的头脑进行自己人生的详细规划,文学创作只是生命之外的生活,在我们没有成为名人时,先把自己的主业做好,等生活完全稳定了,再来玩自己喜爱的文字。就算是生活还没有稳定下来,又割舍不下创作,也可以去写,但不能走火入魔,文字只能当成精神压力上的排遣,这样就没有什么了。我从不为文学而疯狂,或许,属于我的疯狂年龄早过了吧。 我只是一名写诗的人,不能称为诗人。谈到我的感触,在这里,借这个访谈,我想谈点我的心声。 我这个人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中,都是一个低调的人,从2006年6月开始接触网络写诗,一直到2009年6月,三年中,我的作品写得很一般,但幸运的是,无论我在哪个网站,都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好评,包括家乡的论坛。 正是因为有人对我的长期关注与支持,才让我的写作一直坚持了下来。我很感谢网络里所有曾经支持过我的文友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你对我的访谈。 三年里,我一直是一名普通作者,尽管我被有些人关注,但因没有官职,所以,我的网络生活是宁静的。2009年6月,在好心情文学网站诗歌主编流风的几次邀请下,我进了现代诗歌组当了一名编辑。这编辑不当倒没事,一当,宁静的生活就再也宁静不下来了。 我这人在工作中是一个过于严肃认真的人,对作者的稿件,都是认真审核,无论发表,还是退稿,按语写得都很认真,从没有怠慢过一位作者,包括他们每一首诗歌的排版、标点、错别字,只要我能修改的,我都会给予修改,直到没任何问题了才发表。如果不能修改,我也会写下我的退稿意见,让作者理解。 就因为我做了这些,在短短几个月里,几乎所有写现代诗歌的作者都知道我这个编辑了,个个来找我,给我发邮件,加QQ,要我给他审稿,或修改,或指导,要拜我为师,甚至他们还要我给他们审诗歌之外的散文、杂文、小说。我跟他们一再解释都无济于事,每天的邮件几十到几百封,彻底打乱了我的生活。我单位的老总是极力反对我搞文学的,天天背后偷窥我,搞得我精神高度紧张,近乎崩溃。 那段时间,是我在文学网络中最火爆的时期,一位在广东白云学院的大学生跑到我的工作地拜我为师。后来,我被逼没办法了,退出了编辑部。退出前,为了感谢这么多诗友对我的支持与爱,我决定跟白云学院这名大学生合出一本诗集,感谢网络中的这帮朋友,也纪念我们因诗相识的青葱岁月友谊。 没想到是,这本诗集的出版竟是如此辛苦,让我丢了工作,丢了爱情,丢了亲情,最后,连命也差点丢了,诗集还是没有出出来。直到去年四月,在我一位兄弟的支持下,才出了。 诗集出来后,很多诗友支持,卖了不少,但还剩下来的好几百本书。 诗集出版后,虽得到了外界的很多好评,也感动了很多读者,有好几个残疾人在对生活无望的日子里,在我的诗里找到了精神寄托,重新拾回了生活自信。还有一位曾经在邓小平身边当了几年警卫的叔叔读我的诗歌读的眼泪汪汪,亲自打电话给我。 诗集虽困惑着我,但诗歌还是要写的,还要越写越好,不会因为诗集的积压而放弃对诗歌的热爱。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而拒绝热爱,就跟我们不会因为害怕马航飞机失踪就永远不坐飞机是一样的道理。 Q 看来,一个爱诗的人要写诗,要把自己的诗集推销出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确,谁让我们处在这样的一个喧嚣的、无处不商的时代呢?又有几个人能真诚地爱诗,倾心地写诗,静静地读诗呢?这样吧,骏森,如果方便,眉心也购一本,一是慰自己喜欢骏森诗歌的心,二是算支持你吧。当然,如果可能,也会尽量帮你宣传。 对了,骏森,我忽然想起,你的创作不完全属于诗,在咱评论部,你构筑了一个好大的书斋——心旷评书,相当有特色。能谈谈这个创意是怎样产生与实施的吗?它会不会影响你的诗歌创作?你打算出一本《心旷评书》?宗旨是什么?为什么取名“心旷”? 高骏森 “心 旷评书”是一时兴起。这话要回到2012年夏天,我无意之中提起要给家乡作协秘书长的散文写点文字,话放出来了,就收不回来,没办法,我就写了,写出来后,效果还可以。 再后来,我们家乡前任县政协主席送过我一本他的文集,在家乡文友QQ群里都说看完了要写点东西,没办法,我就又写了一篇。 2013年四月,跟我有过七年交情的文友履泽在2007年送过我他的一本诗集,要我给他写点评论。那时的我连写诗都写不通顺,怎么能写评呢?动了好几次笔,都没有成功。后来网站倒闭,我们失去了联系。 2012年10月,我无中发现他进了好心情,将写给我的那组诗歌发表在里面,我们再次取得了联系。 几年过去了,他还没有忘记当初对我提出的要求,再次问起,我无语作答,花了好几个晚上,写了一篇万字赏析,发出来后,反响很不错。很多人说我比医生的手术刀握的还要准,都争着要我写评论,给我邮寄他们的文集。 我是一个很尊重他人的人,只要拿到他们的文集了,看完后都会写一篇赏析或是后感,写的好不好,是我的能力问题,能力有限,我没有办法,写不写,是我的态度,态度是人品。 就这样,我越写越多,到目前有20多篇了吧。 “心旷评书”里面的“心旷”二字是我的笔名,这笔名是1999年读初三时取的,那时候兴交笔友,交笔友就要取一个笔名,我结合自己当时的情况,取了心旷,它和成语“心旷神怡”没有任何联系。至于名字来历,在组诗《自画像》里我有解释,之后,我也会专门写一篇文章的,这里就不多谈了。 对我来说,写评论和写诗没有冲突,而且通过写评,还能给写诗带来很好的帮助,助你写作进步。因为,通过写评,你能了解作者作品写作的动态、思想、水平。别人的一篇作品能被你分析的头头是道,这在自己今后的写作道路上,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至于出书,有过想法,你猜测的很对,如果真的有机会出版,就以《心旷评书》为书名,但前提是自费不出,前面已经谈到了积压的诗集,怕了。如果是公费,或者有企业赞助,还是能接受的。但这几乎是妄想。我现在在做一个《心旷访谈》,想采访30个女文友,30个男文友,共60人做一本访谈录。 如果有机会,时机成熟了,我想把它出版出来,因为我感觉这个访谈,会对很多人有帮助。这是后话,不多说。 Q 老子曾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骏森,你真地很了不起,不但了解自己之短,而且懂得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借他山之石来攻玉。看来,你一定会前途无量,加油吧! 骏森,就目前来看,你也堪称一位年轻而有名的诗人了。以你创作的经历与才力,岁文友们说点你的心里话吧? 高骏森 我 在百度百科搜了好几年,没有搜出高骏森或心旷的名字,我进了若干家新华书店和购书中心,翻遍了所有新诗目录,没有在上面找到我的名字,所以,你说我是名诗人,这话不成立,我反驳回来,呵呵。 这几年我走了不少文学网站和论坛,有的待的时间比较长,有的短暂,不管在哪里,无论是我的作品,还是人品,都能得到大家的好评,这一点,我很幸运,接下去,希望能得到你们的继续支持,我爱你们。 Q 骏森,光顾跟你聊了,把时间都给流放了!真是不好意思, 打扰你这么久,你却不厌其烦地为眉心释疑,真地好感动 。最后,眉心向你致谢,看在我们同处一部共事的份上,以后多帮帮眉心,教个一招半式的,也让她混个滥竽。 遥祝骏森万事顺意!!! ■原文首发于中财论坛,后刊登在《红尘文学网站》。因特殊原因,这里做了大幅度删减。 记者 五出眉心 这是一个真正的歌者,他常常徜徉在明月的清辉之下,沿着款款的溪流,时而为夹岸盛开的桃花之娇艳之绚烂而陶醉,而倾心,情不自禁地将美妙的歌声飘向白云之端;时而为落红的轻飞而动心,而叹惋,同样会忍不住吟咏而歌,将风一样的叹息轻轻地洒落清澈的水溪,静看流水落花春去也;时而也会夜不能眠,将缠绵的诗情化作一带清溪绵长地流向明月清辉之下的遥远;时而会坐在青石板上俯首沉思,或是翘首以待…… 我读着他的诗,便会陷入沉思:好美的诗情,好美的画意。那诗中融入古诗词清幽恬淡的意境,流露古文人孤高脱俗的气韵,也……怎会如此之美? 也许这样唯美与浪漫的追求与他特别的身世密切相关吧。他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但他却有一个不幸的身世,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月黑风高的夜晚,他的父亲将他母亲按在泥坑里,不断地用树枝抽打的场景;他“经常跪在暴风雨中遭遇他父亲电闪雷鸣般地鞭打”;他年纪轻轻就离家出走,到千里万里之外的城市去打工…… 世事的艰辛,人生的苦难,几乎压弯了他还没有长成的脊背,差点儿将他逼进死亡的胡同,夺走他年轻的生命…… 但,他不是海子,他不是顾城,他不是许立志……他是高骏森,他知道自己生命的可贵,他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他更知道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所以,他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尽快摆脱这种生活的困窘与人生的困惑,把本来灰灰的生活色调,涂上带着理想光环的明丽色彩。 于是,他的笔下诞生了春天,和春天碧绿的草、红艳的花,天空升起一轮明月,清溪在竹林间或青石上欢快流淌……这,让他调整了心情,看到了希望 。 所以,他的文字开始有了生机,有了色彩,搏动着青春的诗情,舞动着生命的长风,吹拂着他曾经沉寂的世界,于是,那里盛开着春天不尽的馨香与美丽,让我们看到一幅一幅的明媚春光,和那在春光中为爱而歌的诗人才子,以及他对春天美好的喜爱与向往,对爱情的忠贞与渴盼,还有他在孤苦的相思中的淡淡的忧伤……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是杜甫写给李白诗中的两句话,说的可真对。好的文章绝对不可能从安逸的环境中诞生,自古皆然,那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有所成就的大诗人大文豪,无不如此。 试想,司马迁如不遭遇宫刑之辱,怎么会发奋而起著成流传千古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学传记《史记》呢? 苏轼苏东坡如不经历官场的千沉万浮的颠簸,怎么会成就千古一风流的文学豪客? 骏森能有今天的诗人风采与文学才力,大概是得力于他这段丰富而沉重的生活阅历吧?这正符合文学源于生活的原理,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没有文学,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与乏味,没有了浪漫的情趣和美好的追求。 虽然他学历不高,但一点不影响他创作的成就与辉煌。正如我在访谈录中所言,文学才力,不是指你有很多的读书经历,也不是指你在文学上阅读了很多的名著,而是指你在文学上拥有得天独厚的秉赋,拥有无限的才华与能力。骏森在这方面是当之无愧。 当然,还得力于骏森创作的耐力与勤奋,如果他没有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任凭他有再高的天赋与才力,也只能留下一片未被开垦的荒原,让世人遗憾与扼腕。 眉心以为,八零后与九零后,能拥有骏森这样的品行与精神意志的人并不多,骏森是少数人中的一个。眉心也相信,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最终取得成就,有希望到达人生最光辉的顶点。 眉心在此为骏森加油,愿他在今后的文学天空,纵展羽翅,尽情翔翱,并深深地为他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相知集 目前存货很少,只有100多本。有需要的朋友请在直接在文章下面留言或加微信:13418163913 郑愁予 廖锦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3年7月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