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是人非事事休

 高骏森 2020-09-17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物是人非事事休

 ——浅析常青客诗歌《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

                              高骏森

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
    文/常青客
  
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
阳光下,
影在人却不在。
  
留在原地的树荫里,
已见不得昨日的回忆。
催人泪下的咸风,
可曾藏在一枚平凡的贝壳中被无意拾起?
  
那块阳光还在温暖的盛开,
沙滩上,
影在人却不在。
  
孤独的留恋,
像海风打磨贝壳一样缘深缘浅。
到手的触感,
怎有大海般宽广无垠的胸怀?
  
那块阳光依然温暖的盛开,
海岸上,
影在人却不在。

       首先,这首诗歌映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温暖而又美丽的题目——《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我们都知道,一篇(首)作品要想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题目很关键。看书看个皮,读报读个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媒体新闻记者采访后,在整理文字稿件时,往往会为给这篇报道取一个别出心裁吸引大众读者眼球的题目,来绞尽脑汁冥思苦想。
  
  无疑,常青客这首诗歌的题目取的很成功。“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诗人把“阳光”比喻成“花儿”,且“温暖盛开”,多么诗意,亲切啊,还散发淡淡的清香,这“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诗)?
  
  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猜测到这首诗歌是一首情诗。因为,似乎也只有情诗,诗人才会取这样一个温柔浪漫而又美丽的题目。
  
  到底是不是情诗呢?下面,我们就来边阅读边解析。

      这一节,诗人写的不急不躁,无论是入景,还是角度转换抒情,节奏都较为缓慢。缓慢的节奏把读者引进诗歌的下一节,让心的微澜加大一个圈圈,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让读者知道自己为何站在阳光下,看见的是影在人却不在的真正原因。这巧妙的构思与别出心裁的布局,让我们喟叹诗人的精明之处。
  
  不过,我在这里要重点提醒各位读者的,就是任何一首诗歌写出来,都是需要用感情色彩朗诵的。如果一首诗歌写的不怎么样,但朗诵者朗诵的深情并茂,依然能给这首诗歌带来高效好评,但如果一首诗歌写的不怎么样,朗诵者朗诵的也不怎么样,那么这首诗歌就彻底垃圾了。正如一个人的相貌长的不怎么样,但他身上投射着一种灵气与智慧,加上心底善良仁美,这个人依然能得到大众的尊重与拥护,如拿破仑就是一个很好的典例。所以,读者在朗诵这节诗歌时(包括整首),一定要注意节奏正确的停顿。这节诗歌正确的朗诵停顿应为:“那块阳光/温暖的/盛开,/阳光下,/影在/人/却不在”(下同)。
  
  诗人站在这块阳光下,到底想起了往昔和“她”在一起的哪些故事呢?
  
  “留在原地的树荫里,/已见不得昨日的回忆。/催人泪下的咸风,/可曾藏在一枚平凡的贝壳中被无意拾起?”此节分两部分,以中间的句号为界线,句号以前的内容为第一部分,以后为第二部分。
  
  我们来综合分析。此时此刻,诗人由最先平缓的心走进了悲痛中,心由起初的微澜变成了现在的波澜。“已见不得”、“催人泪下”、“可曾藏在”等词汇可以充满说明诗人的心不再是微澜,而是波澜。波澜的浪要比微澜的浪激烈。自然而然,诗人此时的心情也要比起初的心情要来的急促一些,伤感一些。读者在读这一节的时候,语调也要显得比上一节伤痛一点儿。

  第一部分是静态描写。在这块温暖的阳光下,诗人并没有向读者公开自己曾经的情感动态,我们只能从诗中,读出诗人的表情与心理:满是忧伤,满是思念,满是惆怅,禁不住泪流纵横。这所有一切的一切,诗人本人自己是无声的,周围的环境也是无声的。有声的,且声音犹如大海涨潮波涛汹涌翻腾,是诗人的心理与大脑发出来的,这种声音不仅诗人自己用耳朵听不见,外界人也听不见,都只能用心去感受这份复杂的心理。最能感受出这份心理的,文人同心理学家占有上等优势。现在,我们就静下心来一起感受下诗人的心理吧:诗人站在一棵树下,阳光被树叶遮了荫,这棵树下曾经是诗人与自己心爱的人两情相悦,你侬我侬,共许一生海誓山盟、地久天长的幸福、浪漫之地。曾经的音容笑貌,如今已全部远去,再也找不回来曾经,诗人一个人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伤痛。可以说,这部分是诗人触景伤情,在一瞬间扑捉下来的句子。

     
  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当所有的景物都让诗人触景伤情后,物是人非事事休,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们都知道,眼泪是咸的,海风也是咸的。在这里,有一个悬念迷惑着我们读者,到底是眼泪把风给浸湿的成了咸味,还是诗人在海边被咸湿的海风把眼泪吹了下来?这似乎有点儿像庄子不知道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自己是蝴蝶的一个梦。这样的悬念描写无疑给诗歌带来了妙趣横生。但是,后一句则破译了前面这一句悬念。于是,诗歌也就失去了阅读者的高涨兴趣。“可曾藏在一枚平凡的贝壳中被无意拾起?”这里出现了一个贝壳。贝壳是生长在海边的,海风是咸的,于是,前面的咸风也就不攻自破,知道了是海风把眼泪吹了下来。虽然这里的贝壳还不一定就是真正海边的贝壳,但在接下来第四、五节里,已完全肯定了诗人是在海边触物、思人、伤情。
  
  第二节虽然诗意我们理解了,但是,在这一节里,第一、二、四句里面有好几处用词不规范,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是诗歌的句子。“留在原地的树荫里”这句话无论我们怎么分析,怎么理解,都感觉是一病句。是什么东西留在树荫里?阳光?幻影?还是其他的什么?给读者的,都是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全诗来读,我们知道,诗人留在树荫里的是往昔和自己的情人在这棵树下的甜言蜜语如今不在。诗歌,是一门具有高意象与高艺术色彩的文体,用这样的句子写诗,很显然是不成功的。第二句“已见不得昨日的回忆”,“已见不得”似乎也不适合用在诗歌里。这些句子都可以适当推敲。第四句,“可曾藏在一枚平凡的贝壳中被无意拾起?”这句话,首先在断句上,应该适当处理一下,不然读不过来。“可曾藏在/一枚平凡的贝壳中/被无意拾起?”眼泪藏在贝壳中,这个修辞没有用错,但是不明白的是,把眼泪藏在贝壳中后,为何要无意拾起?“无意”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有,拾起的是眼泪?还是贝壳?如果是眼泪的话,那么在还未拾起贝壳时,眼泪是怎么进去的?如果是拾起贝壳的话,那么,句子的主谓宾是不是搞混了?反正,第二节有很多疑问处,需商榷、思考、修改。
  
  第三节同第一节在内容上都差不多,仅仅只在第一句上多了“还在”两个字,第二句把“阳光下”改成了“沙滩上”,其他的都没变。正是这小小的变动,让整首诗歌发生了变化。“还在”两个字,让我们知道时间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继第一、二节上让时间延长了些,而“沙滩上”,让我们知道诗人已经转移了地点,同时,通过“沙滩上”这三个字,更加肯定了前面我们所说的,诗人是在海边对往事触景生情,思人、伤情,依然是影在而人不在。
  
  既然时间、地点都变了,那么,诗人思念的心情是否也变了呢?

      “孤独的留恋,/像海风打磨贝壳一样缘深缘浅。/到手的触感,/怎有大海般宽广无垠的胸怀?”这一节,诗人已在第二节的痛伤中慢慢走了出来。人们都说,大海的胸襟是宽广无垠的,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或是想不开的事情时,只要来到海边站一站,走一走,就是什么也不做,所有烦恼的事情也会随之烟消雾散,人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起来,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与美丽。诗人感情的挫折,从最初拿得起放不下的痛伤中,来到海边,看见这无边无际深邃宁静的大海与翱翔的海鸥,以及在阳光下的沙滩上吹着舒怡的海风,心顿时开阔明朗起来,认清楚了人生的许许多多。滚滚红尘,人间烟火,任何一种情,靠的都是一个缘字的有无和深浅。其实很多东西,在我们来人间之前,老天就早已给你安排好了的,套用一句古话,叫做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或是借用诗人徐志摩的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当然,任何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七情六欲的。曾经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不是一下子说忘就能忘的干干净净的,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来漫慢慢冲淡。诗人在这里说,要想把一个曾经深爱过的人从心里彻底给忘掉,是不可能的事情,无论你怎么努力,它都会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在记忆深处,就像海水退潮后留下的贝壳一样,只要经过海风一吹打,都会在上面留下一些或深或浅的痕迹。只是,人是情感动物,是有灵魂,血肉之躯的,虽然很多伤痛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渐渐淡忘,但是留在心底深处的疤痕却是怎么也无法剔除的,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所,总是会不经意或不小心被人提起,于是,往事再次不自觉地悠悠出现。虽然作者在自我安慰,也在告诉读者,自己已受大海的深邃与辽阔走出了情感的低谷,同时他也在掩饰自己所说的这一番话,并不是真正彻底放下走出来了,“到手的触感,/怎有大海般宽广无垠的胸怀?”这句反问才是诗人要对读者真实的回答。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啊。
  
  不过,好在诗人已经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相信,一段感情的尘埃落定,必定会有一场新的感情走进来。在这里,先祝福一下诗人,有情人定会终成眷属。
  
  这一节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和第二节犯的错误一样,也是句子里用的词汇不怎么符合诗歌的语言,甚至语法也出现了错误。像“孤独的留念”、“海风打磨贝壳”、“怎有大海般无垠的胸怀”等都是需要斟酌的。
  
  最后一节是结束语。和第一、三节相似,仍以阳光为支点,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变动。在前面两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思想认知后,现在,心已基本从容淡定下来了。海岸,既是终点亦是起点。终点,昔日一直放不下的一段感情将在这里彻彻底底放下、结束,起点,新的一段感情即将走进自己的生活中。“依然”两个字用在这里,既是诗人对自己曾经深爱的人表示友好感谢与诚挚祝福,亦是对自己新的情感乐观期待与祝福。“那块阳光依然在温暖的盛开”,是一句美丽的接力棒,感谢过去,祈祷未来。
  
  至于“影在人却不在”这句,已基本上没什么意义了,放在这里仅仅是为了和整首诗歌的节奏相协调。

  常青客的这首诗歌从整体上来看,还算是一首比较满意的诗作,能及格,但不能算优秀。这不仅仅因为在诗歌的第二节和第四节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更大的问题,作为这样的情诗,其实从第三节开始,完全可以继续寻找更多不同的地点给予不同程度情感的延伸,因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怀念与思念是绵延的、无限的,如柯岩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对着高山喊、对着大地喊、对着山谷喊、对着森林喊、对着大海喊,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对爱的专一所感动,也能让读者对诗人爱的专一所打动。正如《山楂树之恋》男主人公老三对静秋说的一句感动亿万观众的台词:当我听到静秋这个名字时,即便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坟墓,我也会拔回另一只脚来看看你。

  2012年12月21日   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