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情诗

 高骏森 2020-09-17

关于情诗

——赏析心旷长诗《红豆春来发几枝》

履泽

     和心旷认识的时间,应该很久了,久到已经习惯了对方的存在。而对于他的诗歌,我也很熟悉了,熟悉到不论他写点什么,发表在什么地方,总是能够看出一些他写作的痕迹来。或许,在写“履泽夜话”评论系列的时候,我就存在过这么一个心思,把那些认识的人的作品,进行一下回顾,进行一些评论,以纪念自己在网络里度过的那些青葱岁月吧。包括,那些认识的人,那些发生过的事。


  有幸的是,和心旷在江山文学网这边重聚,也审核过几篇他的诗歌,尤其是《红豆春来发几支(情诗99首)》,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遂以此诗歌为例,简单的说一下现代诗歌中的情诗!

                     ——前言



  履泽:这一组爱情诗歌的句子,无疑都是很柔和的,情感的细腻程度,让人不禁感叹,这些文字的流泻,究竟需要多少的细节来呵护?行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很多灵感的捕捉,都是来自于阅读,又或者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某些事迹,甚至也可以是某个灵光忽闪的片段,乃至是回忆。然后,诗意的表露,更多的,也是通过类似于对话的絮语,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表述的时候,那种小心翼翼,那种不忍心磕碰,那种唯恐说的多了,对方会误会,说得少了,对方又不太理解的矛盾。但是,就整体而言,这样的爱情句子,总是能让人感动的。爱情,这个词语,在诗意的渲染下,变得高尚,并且神往。


  关于这一组诗歌,其实要说的有很多,像是诗歌中的一些画面感的真实性,像是文字中涉及到的诸多的诗意的衍生,又或者是作者些许引用的那些和诗歌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意蕴泛滥的词句,都很有特点。但是,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就整组诗歌的脉络而言,情感意境到位了,无非是在梳理整个情感脉络的时候,感觉稍稍的有些混乱。或者,和作者写作诗歌上的时间的拉长有关系,或者,仅仅是出于创作诗歌的时候,内心里的那份悸动,情愫的酝酿,不断的反复、变迁有关。


  至于对作者而言,从这一组诗歌中,可以很好的透析出太多的现实、理想。爱情诗歌的语言,无疑是双向的,每一个表述的对象,都是自己的“公主”,但是,作者自己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却又是孤独的,不管是夜里还是白天,这种孤独的氛围,才能描写出内心中,最美好的想象。正如诗歌的开篇中提到的,连续剧中王维的那句话:“我只能书写爱情,在幻想中塑造完美。因为,我缺乏应付现实,最基本的技巧和勇气。公主,这是只有幻想,才可能绝对美好。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浪迹天涯作为生活的形式。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幻想。”

  01


月光漫过桃花湖面
水波清澈。风微微吹拂
一切都安静了下来

妹妹,你坐在水乡的船头
等候春月吹响桃花的情思么?
朦胧的夜色,我在堤岸
看不清你羞红的面颜

空谷悠悠,流水倾过石头的腰身
九曲十八弯
东流,东流,东流

拽一枝最美的桃花
把诗歌写在星星的眼睛上
  念你,痴你,想你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这是心旷的《红豆春来发几枝(情诗99首)》中的第一首诗歌。而作为组诗的开篇,心旷用了一个“一切都安静了下来”,让诗歌整体的意蕴显得比较的平缓,诸如“月光”、“桃花湖面”、“水波清澈”等词汇,也让我们在普一进入阅读,就感受到一种独属于“爱情诗歌”的美好。至少,“月光”、“桃花湖面”这样的字眼,总是和思念有关,和情感有关。


  诗歌的第一段,无疑营造出了一种成功的氛围感。


  而接下来的“妹妹”,不需要多作解释,或者“妹妹”,或者“姐姐”,类似于呓语一般的称呼,亲切之余,也让人的思绪分外的多了几分柔和的情愫。“等候春月吹响桃花的情思么?”,应该是和第一段中所出现的“月光”、“桃花湖面”呼应的。由此,接下来的“夜色”、“堤岸”的出现,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在这里,需要说一下,作为长篇的组诗,意象词汇的反复出现,是必不可少的(这在接下来的分析阅读中,会不断的出现)。一来,是可以加强读者的印象,从而产生一些细腻的联想;二来,也算是为了诗歌整体氛围的渲染需求吧。若是不断的出现一些新鲜的意象,而又没有很好的回环,就会给人予一种无端的感觉,似乎是这样的诗歌,多了几分浮躁,少了一些咀嚼的韵味。


  当然,“我在堤岸/看不清你羞红的面颜”,更多的,是来自于心旷自身的思索,也是为了后续的诗歌句子作铺垫。


  就像是第三段诗歌中“空谷悠悠,流水倾过石头的腰身/九曲十八弯/东流,东流,东流”这样的句子中,一连出现的三个“东流”,无疑是为了加强诗歌整体阅读的效果,也是为了阅读的过程中停顿的需要。但是,往深了想,又何尝不是诗人本身情感的一种需要呢?透过三个“东流”,即便是不懂诗歌的人,也多少能理解一些,此时此刻此处的情感的迸发,是多么的浓郁。


  乃至于是到了“拽一枝最美的桃花/把诗歌写在星星的眼睛上”,如此这般的句子,暂且不论“桃花”这样的词语,不断的出现,加深了读者对于这一意象的理解和思索,光是诗句中所描绘出来的画面感,就足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态,是充满了呵护感的,也是充满了期待感的。那种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优雅别致,让人感觉到分外的舒心。反倒是“念你,痴你,想你”这三个情感递进的词组,对于和上文中出现的三个“东流”,互相间的呼应,让人觉得本就应该如此了。


  而作为组诗的开篇,“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应该是作者本心中,最为真实也是最为向往的一种结果吧。


  所谓的情诗,就是如此的细腻,并且让人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份细腻。


  所谓的爱情,就是如此的纯真,并且让人在意会中可以品味到诗歌的那份纯真。


  文字如此,情感也如此。

59


夜已经很深了。车厢的人
绝大多数都进入了梦想
他们睡的或许很不舒服
但他们洋溢着归家的幸福

火车擒住了轨
过山,过水,过死人的桥①
隔着玻璃我放眼眺望

想起一位诗人的诗句

妹妹,我乘坐的火车正在夜行湖南
外面下着雨,曲卷着单薄的身子
看对面两情侣偎依的亲密
我想你,欲火焚身,入木三分

2011年6月5日广州-宜昌火车上


  注① 为诗人徐志摩的诗句



  选取这一首诗歌,倒不是说,这一首诗歌,是整组情诗中最为出彩的,也不是说这一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最为浓郁的。


  恰恰相反,我倒是觉得,这一首诗歌中,开头部分的平淡叙述,即便是作者在细节上处理了一下,诸如通过列车中“他们睡的或许很不舒服/但他们洋溢着归家的幸福”这样的句子,来侧面的表示着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心态,甚至还运用了一些诗歌的小技巧,却终归还是不能掩饰,这一整体段落的平淡无奇。乃至于是到了最后的收尾部分,情感的爆发,思念的加剧,在我看来,也只是一般水准的表露罢了。


  我选取这一首诗歌,纯粹是出于这一首诗歌是组诗的中间部分,而且,心旷在写下整组的《红豆春来发几枝》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引用。


  正如这一首诗歌中所引用的徐志摩的诗句一样。


  在这里,我需要说一下的是,作者心旷对于诗歌的节奏的控制力,明显的是不弱,每一次的引用,对于诗歌本身来说,都是表现的恰当好处。以这一首诗歌为例子,完全就是情景与特定情景下思维的融合。此外,就是在引用的过程中,多少会产生了一些对于引用的句子理解上的偏差。


  而这种偏差,无疑是需要读者不断的去自己理解和思索的。


  毕竟,不同的诗歌之间,不同的意境之下,理解起来肯定是会有一些出入的。当然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诗歌的欣赏,或者,再简单一点来说,大凡是引用的诗歌句子,若是你以前见到过、阅读过,那么,对于你理解这首诗歌而言,无疑是有益的。而若是以前并未曾见到过,甚至于是对于所引用的句子,感觉到脑海里一片的迷糊,那么,也无所谓。每一个人的阅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你总不能要求,所有诗人的句子,你都阅读过吧?也不能要求,所有引用的那些句子,诸如是电视剧里、书本上的、网络乃至于是杂志上出现的(心旷的这一组诗歌中,引用出现的句子来源比较的杂,几乎涵盖了各个方面),你都曾经看到过吧?这没有可能性,也不现实。


  只有出现的恰当好处的文字本身,才能够引起你的一些浮想。


  而这些浮想,或者是出于作者的本意,或者是出于读者的阅读习惯,都可以散发出一种别致的魅力来。又或者,心旷写下这组诗歌的时候,就是给心目中的那个“她”来阅读的。“她”的理解,“她”的阅读习惯,不见得就和我们类同。


  所以,这也是爱情诗歌中,所经常遇到的,写给特定的群体,又或者干脆是特定的某个人的时候,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不一定就非常的必要,却是隐含着某种“心领神会”。说白了,就是作为大众读者的我们,可能完全的不懂。但是,作为诗歌写作出来的鉴赏对象,他(她)一定是一眼看到,就能思索出许多的场景画面意蕴来的。


  如此一来,当我们每每遇到情诗的时候,只要不是面向大众的,那么,大家理解起来的时候,总会少了些和作者之间的心有灵犀的感觉。


  这不是说我们的理解能力的问题,而是作者写作意图不同的问题。


  比如,作者可以写一个很大众化的情诗,大家都看得懂,并不需要多少隐晦的表达。但是,也有可能作者就会写一个私人化成分很大的情诗,内中所出现的所有句子,所有意象,都是通过两个恋人之间的一些秘密所构定的,诸如约会的地点,诸如某次交谈中的一句话,等等。这个时候,不管作者的诗歌写得是如何的棒,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领会到他的意图吧?


  但是,不管如何,在大体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作为情诗,那种溢满情怀的感触,是必不可少的;那种看罢让人艳羡的思索,同样是那么明确的!

99

努力带着痛伤,独自一人回了一次长安
马蹄声哒哒响在月亮冷照的轻沙上
夜很寂静。终南山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
我的心,被风划破伤口
于景,于情,于伤心

掉转马头,江南的湖泊一步一步向我走进
赶到已是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旧年采摘相思红豆的树木,结了几朵小花
风景旧曾谙。物是人非鸟惊心
天空很冷,石头很软,心脏呼吸很微弱

趁还没掉气前,请人建一座坟墓吧
用来死后安葬自己
立一块碑,碑上撰写
自己写给自己的的墓文——

亲爱,如果今生有幸你能来江南
这里埋的是,一位最爱你的男孩儿
关于你和他之间的故事
在这里终结

红豆春来发几枝?
99粒红豆伴随我走过了99天的花开
妹妹,此时我只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年年春天,路过这里,撒一把红豆吧
一个纯情不知女人是啥滋味的男孩
守着一棵年年会开花的树

盼你来,盼你来,盼你来,盼你来……



  这是《红豆春来发几枝》这一组诗歌中的最后一首了。


  心旷曾在自己文章的后面,解释过,这组诗歌创作的初衷,是缘自于“盛唐徐娘”看完“曾是刀客”的诗歌《守望:盛唐的花瓣》长诗99首后,“盛唐徐娘”跟“曾是刀客”的一番对话,才让心旷有了一种冲动,也想尝试着来写这样长的诗歌。


  至于后来,心旷会滑稽的奇想,渴望能通过写作系列情诗,寻找到一位知己,并且真的在现实中找到了一个,就不是我在这里所需要叙述的了。


  但是,就这一整组的诗歌而言,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开篇的文字是非常的轻灵的,也是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是,到了中间部分的时候,大多数的诗歌,则是以引用的句子为线索,或者说,是以那些阅读、观看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片刻间的情愫,来进行爱情诗歌的创作。(这里,我们需要单独的提一下,就大多数的爱情诗歌而言,或者是针对两个恋人之间的一些琐事,或者是针对其中一方的某个瞬间的想法,又或者是干脆的又某一方来展开想象,而进行的。也就是我先前所说过的,部分的情诗,存在着的那种阅读对象的指向性,非常的明确。)


  而想象出来的诗歌,或者是瞬间得来的某种灵感,基于没有现实基础的补充和完善,所以,在我们大众阅读的过程中,文字是优美了,情感也是充沛了,在思索的余味上,却是总会让人觉得缺少些什么。


  不是我们不想明白,而是我们实在是找不出可以明白的地方来。


  心旷的这一组诗歌写到了末尾的时候,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指向性上,都已经非常的明显。很显然,这个时间段内,诗人的内心世界,无疑是充实的。或者,我们可以猜测出,作者写这组情诗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爱情。


  至于文字,不管是“努力带着痛伤,独自一人回了一次长安”,又或者是“掉转马头,江南的湖泊一步一步向我走进”,都是以诉说的成分居多,触景伤情,还是在满世界的寻找,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情。


  诸如,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对于这一段爱情的回忆,诸如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写一个碑文。“亲爱,如果今生有幸你能来江南/这里埋的是,一位最爱你的男孩儿/关于你和他之间的故事/在这里终结”。


  这种对于情感的流逝之后,所产生的思索,远要比爱情的进行时,来得更为让人心痛。


  心旷说,最后一首诗歌,是他写得最用心的一首。


  我想,当一个诗人,可以用情感的全部,写下一个小小的请求,“盼你来,盼你来”的时候,是否会触动到我们内心里或者鲜明或者隐藏着的那份细腻的柔情?不需要否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对于爱情,总是会有着那么些许的憧憬的。而这份憧憬,除了等待之外,我们还能去做些什么呢?


  不同的人,应该会有不同的抉择吧。


  但是,我倒是觉得对于“爱情”这样的字眼,除了经历过,温暖过,而又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逐渐的淡去的时候,我们除了等待之外,还是等待!


  而等待中的那份期盼,那份企求,那份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帮助我们形成文字,聊以自慰的同时,也是对我们生活中的记忆的点点滴滴的最真实的叙述,并且以文字的形式,逐渐的弥散出独属于“恋人之间”的那种永久不去的芬芳!


  这,也是情诗最大的魅力所在了!

   2012.11.27凌晨

后记:

    限于时间的匆忙,赏析得不够到位的地方,还请心旷谅解。其实,在写这一篇文字的时候,一直在听《aperfectindian》,并且按下了repeat键(我的习惯)。整体的氛围,是显现得分外的柔弱并且感伤的,也不知道最终写出来的效果,会是如何。正如爱情的到来,如同穿过骨头抚摸你的声音一样,愿所有写“情诗”的诗人,一切都能美好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