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人神往的曹家茅室

 高骏森 2020-09-17

作者简介





李斌,当阳人,编剧,红色收藏家。作品有,中篇小说《麻园轶事》,长篇小说《天螺坪》,《好妹妹》,《北漂》,《爆炸前夜》,电视剧《最美丽的事》,《大唐儒将开漳圣王》,《永生》,《印通天下》,电影《菊花台》,《婺源情》,《天将场》,散文集《妻子》等,还著有《王粲评传》,《贪官招魂.评说红楼梦》等作品300多万字,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令人神往的曹家茅室

                  李斌

大凡当阳河溶人或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一个十分奇怪而且不雅的地名:曹家茅室。茅室者,茅坑也!方园百里,从古至今,人们对这里的亭台楼阁、古镇奇闻记得住的委实不多,唯独对曹家茅室牢记于心!这个小小的地名,在《当阳县志》有关古镇河溶的地名居然排列首位!

然而,曹家茅室具体在什么位置?多大多深?何家所有?谁也讲不清楚。寻访老人,只能说个大概:镇子东面的城河边上便是!城河边上?如此著名所在究竟如何?

镇子东北角,有一桥,曰铁龙桥。龙桥下细流潺潺,往北注入漳河,往南汇入下半桥。铁龙桥偏西便是古镇,连接沿河街,兴隆街,观音寺,关帝庙,阎王殿,这儿是百年前古镇最繁华去处。沿河街顺着漳河而建,由水巷子,骡马巷子,仁清巷连到兴隆街而至过街楼。这里建筑非常精致考究。河岸约三五里,三条青石街面,连接河岸码头,码头停靠千万帆船,舻舳之声明亮;街道房屋进深至少三道天井,甚者五道天井;临街建筑一色青砖,一色汉瓦,一色马头墙,一包木板铺面,涂红漆,显古朴,却焕发无限生机!在这儿打探曹家茅室,十人之中,讲有九个位置!有说龙桥边上,有讲沿河以北,有曰城河以东,反正得不到准确!根据众人指示方位细考,曹家茅室区域,约一平方公里,这一带居民,大多都姓曹。

曹姓人家,原来建有一座祠堂,据考已有三四百年,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将这片地方用来建设河溶中学,又称当阳二中。一九六五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同志曾来这儿视察,亲笔题写了“因地制宜为集体农民兴利,实事求是教青年子弟读书”。二中占地约三百亩,紧挨古镇,其地大半是曹家宅地,这里的祠堂和曹家祖宅可有些来历!

明朝时期,曹家出了位将军,战功赫赫,威振华夏!将军带领数百曹家子弟,为明朝屡立战功,朝廷封赏之后,曹家便在东门建了府第。将军率领的曹家军布防长城外,在一次与清军的战斗中,曹家子弟血染疆场,仅有数人生还。将军被清军俘获,降了努尔哈赤,成了皇太极的奴才。奴才就是叛徒,就是走狗,受人唾骂。清初南方一带是十分憎恨清庭的,特别是多尔衮颁布“剃发令”之后那段日子,杀了数百万南方汉人之后,将军老宅无人料理,房塌墙歪,树死草荒。再往后,变成废址一片,成了垃圾场。镇人唾弃当了奴才的曹家将军,便将此处称为曹家茅室!茅室就是茅坑,臭厕所,不齿于人,曹家茅室从此成名。

无独有偶,曹家茅室的主人叫曹锡远,居然与《红楼梦》书中的先祖一模一样。曹雪芹五代祖先名曹锡远,南方人,明朝将领,万历年间在辽阳一战被金军俘虏,编入多尔衮正白旗,到了康熙年间,曹锡远成为包衣,受到主子信任。康熙二年(1663年),曹锡远的儿子曹玺担任江宁织造。曹家发展为二百人大户,家族显赫,名震天下。最后贾宝玉的姐姐入宫,封贵妃,建大观园。史学家对清史中这段往事与曹锡远身世扯在一起绝不是巧合。书中一个叫焦大的下级军官讲着一口地道的当阳方言得到了印证!从曹锡远到曹雪芹,这个家庭中的成员一直传承着南方土语,清代不象当下,国家推广普通话。即使如此,现在很多的移民已经三四代了,仍然一口家乡话。

曹家茅室西南仁清巷有一绸缎庄,这里是著名作家任光椿的老家。任光椿出生河溶,早年参加革命,其著作《辛亥风云录》是他的成名作,任家老宅与曹家茅室相隔不到一里地,我曾请教先生关于《红楼梦》书中河溶方言土语问题,他说,镇上一个叫洋洋的人颇有研究。

洋洋真名叫李正儒,其父李宴堂是名中医,其兄李正福供职中南海,部级高干。洋洋对我说,曹家茅室往南至仁清巷(这个地名《红楼梦》书中常见),就是卢天顺餐馆。卢天顺坐北朝南,三进堂。正堂中间,挂着“有凤来仪”匾额。卢天顺门前的对联是:“杏帘招客在山庄,春韭一畦稻花香”。洋洋说,他细品,有凤来仪便是著名的“潇湘馆”,在《红楼梦》第十八回中,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的一首诗《杏帘在望》中句子相同。“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不能算上一种巧合,曹雪芹先生是否读了卢天顺的对联而产生某种联想?洋洋还说,小小河溶古镇上街名巷名,均可在《红楼梦》书中找得到,如兴隆街、仁清巷、小园子、潇湘馆等等!

洋洋认真地说,《红楼梦》书中一些物件,中国其他地方均不识得,唯独河溶一隅叫得古怪,这些个方言土语曹雪芹怎么会讲?又如此娴熟跃然纸上?他说,《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有一句:“各处笤帚,撮簸,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 。这一句方言,至今河溶人还不是这样讲吗?洋洋得意地说,第六回有一句“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萝柜筛面一般”。洋洋断定世界上唯河溶有此风俗。

曹家茅室与兴隆街往西,清时有很多面行。面行里用的一种筛子,叫箩筛。箩筛很大,直径约有一米二三,用细篾编织,筛眼很细,由于筛子太大,一次可盛麦面五十斤,为担心浪费,便装一框子,里面挂一小锣,筛子工作,咯当咯当地响!这种工具己失传。恐怕只有河溶老人识得,方能解读。可是,曹雪芹却知道得十分详细,他写道:“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幌”。瞧,多么仔细,多么真切!红学家们认定曹雪芹是北京和南京人,如果他没见过这场面,怎么可以如此真切地描写?就是今天,当你站在箩柜面前你都不认识此乃何物,岂能写进书里?

曹家茅室紧挨着的古镇河溶,历史悠久,神秘莫测。先秦时名乌扶邑,三国时就是麦城,再住前应是郢都。从王粲《登楼赋》“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中可以了解古镇的辉煌。又从当今发掘的熊家冢等楚国王陵更能应证她的前世今生。当我们突然发现古镇上的那些街道名称居然与《红楼梦》书中相同,古镇上的盈联、生活用品与《红楼梦》书中类似,又发现曹家茅室出了曹锡远……这些都可能揭示和解读一个红学家们探讨了百年的谜底,但还似乎不够全面。从焦大口中讲了几句河溶土语也可以认为偶然!曹雪芹祖上是那里人?曹家茅室果真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存在渊源?在河溶老人洋洋的提示下,承如焦大那样,曹雪芹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对话,那些信手拈来的中国无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都需要注释才能弄懂的词句,比方说“胡羼”、“月半”、“蹡踏”、“客边”、“开脸”、“十番”、“紧皮”之类千万古怪方言,万千稀奇土语,能否说明曹雪芹祖上就是曹家茅室的土居人!果真如此,曹家茅室注定成为人类关注向往的地方!从而解决了红学家们苦苦寻觅了三百年的文化历史疑谜!下一个篇目,笔者将探讨《方言土语引出惊天疑案》。

文学与人生欢迎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